2003年高考给高一语文学习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启示论文,语文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结束,我们习惯于比较、分析当年高考的题型特点、命题趋势等,试图寻找对于下一届高三复习的意义。但是,因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速成”之类的特殊性,仅用“高考信息、导向”之类来指导高三的学习与复习,效果常常很不理想。
2003年高考是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新教材的首届高考,试题进一步以“能力考查”立意,突出基础性、凸现教材的示范性,因此,揣摩其对于高一语文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启示,当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熟读”最为基本
熟读乃至背诵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汉语言学习的传统经验,高中语文新教材凸现了诵读的学习方法与要求,课本以外又配备了《语文读本》。但是许多学生或迫于各科作业负担太重,或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熟读成诵这一环节上,所做的远远不如初中,离目标甚远。
2003年高考,所考内容虽然绝大多数取自课外,但体现了课程改革与新教材使用的基本精神。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平时注重熟读、诵读,形成良好的积累,是答好题目的基本条件。
从识记层面看,试卷上前六个选择题,无论是字音、字形、词语选用,还是成语运用、语句正误辨析,都是属于“一般”的,不像以往有几年高考那样考的是“特殊”的东西。有人说,今年高考的前几题是送分的,不需复习也无法复习。这对于重熟读积累、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不无道理;而平时不怎么读文章,对常见字词常常误读、误写、误用的学生来说,考前即使做大量的练习也可能于事无补。
再看名句检测。我们过去的惯性思维是耍小聪明,要求背诵的课文没有全文背出,只是把认为特别有名的几句如主旨句等突击地记一下、默几遍;而今年的高考名句检测,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考古诗文的诵读,通俗点说就是考“背出没有,背熟没有”,深层的要求实际上是体现了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在诵读中积累,加强语感,形成基本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考李密《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是考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都是在人们意料之外的。
从能力层面看,熟读成诵的意义也是明显的。如北京春季卷的作文题,要求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却写成了“胡思乱想”。其实,要是对课文熟悉,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联系到巴金的《灯》(可看作“灯的联想”),得到立意、构思、象征方法运用等多方面的启示;而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比较,可以把握联想与想象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组织文章。
可见,从高一开始,要把“熟读”放在首位,重视课本、读本和其他读物的阅读。多读,多出声地朗读,多反复地诵读。
二、“勤写”最为要紧
“写”是整理日常生活所感、学习所得,提高感悟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性极强的语文学习项目。过去,我们仅仅习惯于把“写”局限于“作文”上。因为时尚的诱惑,因为“写”的难度,因为写又似乎最易应付,因为人的惰性,因为标准化试题的泛滥,“写”最易被师生忽略。
语文高考与新教材要求一致,它强调加强阅读、鉴赏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突出主观题型的重要性。“写”作为一种主观表达方式,对于高一语文学习来说,意义不只是一种练笔,也可视作一种学习方法。
今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要求对第三联中的诗眼进行赏析。考生对“咽”“冷”这诗眼的识别没有多大问题,理解上也并不艰难,但形诸文字时,许多考生却不得要领,言不及义。这与平常学习中晓得个大概却不肯动笔整理思想很有关系。“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妙用等,大家是熟悉的,但真要用30~40个字来准确地表达,许多学生恐怕就不行了。从高一开始,在“揣摩语言”等训练中,许多学生就忽略乃至放弃了“写”的尝试。在第一册《荷塘月色》中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对于其中的“泻”“浮”,大部分学生能意会其中的妙处,却难以言传。受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对于练习中类似的情况,许多学生习惯于等老师讲标准答案。其实,如果自己先“写”更能在品评、筛选、概括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起到加深感悟、提高准确表达能力的作用。
除了重视课后练习、阅读思考,尝试采用“写”的方法训练外,作为高中学生,要养成日常练笔、记日记等习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
从高考作文要求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发展等级”上拿分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议论文要求“说理深刻透彻”,还是记叙文要求“写出意境、细节等,同时还要有文采”,如果没有平时不断的积累,经常地进行练笔,仅靠高三的突击训练、适应训练是没有用的。
三、“兼顾”最为关键
学生升入高一,就有9门功课要学,因为应付不过来,有的学生在高一就有意无意地有了文理科选择的倾向性,准备读理科的对政治、历史等有所疏远,虽然明白语文是文理都要考的,但是,在强劲的各科作业面前,语文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像初中那样重要了,语文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语文学习的空间不断缩小。
从今年高考看,放松平时的语文学习,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割断语文与其他功课的关系而有所偏废,也是得不偿失的。
高考作文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思维要求很高的题目,如果因为读的是理科,忽略了政治的学习,不会灵活运用辩证法分析,就可能在审题、立意时失之表面化、片面性,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
第24题考查的是提取材料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遗传”下一个定义。形式上考的是文字表达基本功,但如果平时重视阅读理科教材,学会自主地把握基本概念,学会筛选信息、整理要点,做起这道题目来可能更加得心应手。
“兼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科作业再忙,也必须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高中语文“口头性”作业多,大量的应是阅读、背诵等,学生容易“偷懒”,教师难以检查,而且“偷懒”似乎也不会在短期内影响考分。这就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安排时间。如有的学生每天的自习习惯于先做完各科书面作业,再读课文、写作文等,结果常常由于作业多,甚至一道数学题思考了老半天还没做出,最后因为没时间、感觉太累而应付一下甚至取消了语文的学习。为了确保每天有至少20来分钟用于读一篇课文等,不妨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在前面,或者穿插在理科作业中间,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学习调节。
第二方面是要重视在整体发展视野中提高语文素质,不放过语文课堂学习以外的任何学习机会。语文教材60%是文学作品,所选的说明文极少,平时的语文学习,是侧重感性、情感的。而在理科学习中,可以提高对概念严密性、准确性表达的感受力,对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等也极有帮助。语文学习中所学习的“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在理科学习中也有运用与强化的更多机会。
四、“自主”最为根本
受以往语文学习的不良影响,好多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死守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特别是一些“乖学生”,初学高一语文很不适应,如文言课文不像初中那样由教师逐字逐句地详解了,对于考的东西不少在课外或感到迷惘,或产生对语文读不读无所谓的消极心理。
高考与中考明显不同,语文高考试题材料几乎没有直接来自课本的,死记教师平时讲的内容而没有形成能力是没用的。今年高考作文仍为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应该说是不高的,但许多学生作文出现了离题现象。这实际上与平时学习“自主”意识差、缺乏自主的思考与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的阅读与写作实际上都是教师操作的,学生自己没有自主性,认识水平提不高,读出来的是别人的理解,写出来、说出来的是别人的语言,对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平时没有准备的话题,自然就无从思考,只好敷衍成文,有的考生硬套写过的或准备好的文章,自然容易离题。不少学生乱写一通,或大谈窃贼的可恶,影响了邻里关系,或以“亡羊补牢”续之,或莫名其妙地以“恶有恶报”立论,大谈富人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二是多年来臣服于写作文“立意要高”、注重“思想、道德”之类的观念。对于现实材料或其他文字材料没有自己的看法,怀疑自己的看法,不敢有自己的看法,习惯于用现成的“大观念”去套,而前两年高考作文“诚信”“心灵的选择”似乎又套得上。所以在作文观念上失去了自我,审题立意定位在“道德文章”上。许多教师考前又再三提醒,像“诚信”“心灵的选择”这样的文章越过“道德的底线”(如否定“诚信”)就死定了。许多考生对“智子疑邻”的故事是一看就懂的,因为故事虽然是古代寓言,但与日常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是非常接近的,“瘌痢头儿子自家好”的情形也是多见的。然而在立意为文时,不少学生怀疑“这样写就行了吗”,对这个问题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却苦于找不到主旨的“高度”而不敢草率为文,结果还是往“道德”上靠,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方向。由此可见,从高一开始,就要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高考文言文复习中,我们总迷信“方法”,其实,从高一开始,只要强调自读、自译、自背、自悟,有了语感,有了对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的一定积累,就可稳操胜券。
不少学生平时的学习都习惯于由别人给准备好,就是字词的学习,也习惯于等教师教学,或用配套的《词语手册》之类,却懒于自己去查字典词典。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自主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不可能有理想的学习质量。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
总之,高考体现的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检测,而语文学习是慢功,如果忽视日常学习积累,仅寄希望于高三做模拟试卷来突击提高语文水平,只能是事倍功半。高一是形成高中语文学习观念、培养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只有从高一抓起,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重视学习过程,才能养成较高的语文综合素质,终生受益。这样,在高考中自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