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瞿联霞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医院内分泌科 226600
【摘 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首部理、法、方、药均完备的经典临床著作,在中医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治法共包括“汗、吐、下、清、温、和、补、消”等八法,而《内经》中对“汗、吐、下、清、温、补、消”七法均有详细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关于“和”法的记载。而《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法的概念,但其中对“和”法的应用已较为完善。本文中笔者现就《伤寒杂病论》中“和”法的临床应用情况与现实意义进行综述如下。
【关键字】伤寒杂病论;和法;临床应用;现实意义
中医中的“和”法共有狭义、广义等两种概念,其中狭义的概念是由程钟龄(清代)提出,其著作的《医学心悟》[1]有云“而论病之方,则以汗、吐、下、清、温、和、补、消等八法尽之”,即代表中医八大治法主要是经程钟龄提出,但八法的内容却非尽出于他手[2]。中医八法中可按其实质归纳为攻、补、和等三法,其中“汗、吐、下、消、清”等五法属于攻法,“温、补”等两法属于补法,其中攻法与补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和法的应用则相对较为局限[3~4]。本文中笔者针对“和”法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如下:
1 和法的概念及出处
和,调和之意,究其源流,目前多认为主要归溯于《伤寒杂病论》,该著作中方药的配伍中充分体现出了“和”之思想[5]。《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张机)所著,由于当时正处于乱世,战争思想对该著作的成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按照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行划分,敌强我弱则取守,敌弱我强则取攻,敌我相当,且短时间内无法决出胜负则取和。同理而言,医师在给患者治病时,也是需要对患者的正邪盛衰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攻补兼施,当正邪相当,且相持不下时则取“和”法进行治疗[6]。《伤寒杂病论》中的“和”法主要指机体生理机能的平和与协和,或指处于病理状态的患者的机体恢复至和谐、协和等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要求,即可作为“和”法的广义概念,同时亦是“和”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价值,其中通过“和”法来对机体的阴阳、气血进行调和,使患者的生理恢复正常[7]。
2 和法的临床应用情况
2.1 和解少阳
太阳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属于表证,以汗法解表,属攻法;以下法解表,亦属攻法;厥阴病、少阴病及太阴病等病属于寒热夹杂证或里虚寒证,多以补法或攻补兼施法进行治疗,而唯有少阳病属于邪入半里半表,中医以和法进行治疗,《伤寒杂病论》有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腹中痛,或渴,或心下悸,或胁下痞硬,小便不利,或不可,身有微热,或有咳,小柴胡汤主之” [8]。少阳病的临床特点为寒热往来,即代表患者正气经盛转衰,正邪相当,故可以“和”法进行治疗。少阳外与太阳相邻,内与阳明相近,属于三阳枢机。少阳经处于机体半里半表处,外邪入侵,经表转入,不可以汗、下、吐等方法进行治疗,应以和解为主进行治疗,勿令邪气转里,故治疗应以小柴胡汤和解治疗。方剂中柴胡为君药,轻清升散,可入肝胆两经,属于少阳经专药,其除了可解半里半表之邪外,还可对气机之瘀滞进行舒畅;苦寒之黄芩属于臣药,可达清少阳半里邪之效,辅以柴胡,经府皆治,可使气郁均达,火郁得发,有效消除患者的胸胁与经来寒热症状。《伤寒杂病论》中,凡是少阳存在邪热者,仲景均以柴胡、黄芩配伍治疗。二是生姜、半夏均属于辛温之品,入脾胃与生姜、半夏相配,可达散饮祛痰、和胃降逆之效。凡是具有呕吐症状者,仲景均以生姜、半夏配伍治疗。三是干草、人参、大枣配伍,不仅可达扶中益气之效,还能够实脾,以杜绝少阳内传。
2.2 润燥和中
太阳病发汗损伤津液,造成胃燥、胃气不和,以“和”法进行治疗,如《伤寒杂病论》“发汗后,出恶寒,属虚也;无恶化,但热者,属实也。故以胃气相和,以调胃承气汤主之。”阳明病入脏腑,痞满燥实坚俱全,可以下法进行治疗,属攻法,但若患者仅为腹满不通里急,可直接以“和”法进行治疗,如“阳明病,脉迟,发汗多但无恶寒者,身比重,短期即可腹满而喘。伴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其里。手足濈然出汗者,大便已硬,与大承气汤。如出汗多,微感发热,且有恶寒者,外尚未解,其热不潮,未可用承气汤。如腹大满且不通的患者,以小承气汤主之,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泻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胃喜湿而恶燥,脾则喜燥而恶湿,无论是何原因造成的胃中干燥,通降不顺情况,均能够采用“和”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以调和胃气为主,其中又以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剂为代表方。方中大黄荡涤实热,厚朴除胀满,枳实消痞实。
2.3 调和肝脾
《伤寒杂病论》有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或咳,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与四逆散。”[9]伤寒症,邪发于三阳,患者手足必热,转至太阴,手足转温,到达少阴,患者之邪热渐深。四逆散可达调和肝脾之效,将患者阴经中的热邪气疏散。方中柴胡属于君药,其不仅能够升发清阳,促进气机舒畅,还可促进郁热外达;白芍属于辅药,可达养血敛阴之效,辅以柴胡,可升可敛,使郁热透且阴亦复;枳实属于使药,可行气散结,苦以降泄,与柴胡配合,可升可降,促进气血舒畅,且还可避免白芍过敏,为甘草缓急中和,辅以白芍则可柔肝和脾。诸药合用,则可祛邪解郁,调畅气血,清阳得升,则四逆自愈,从而共奏疏肝和脾,结郁透热的效果。
2.4 调和营卫
《伤寒杂病论》有云:“太阳病,发热,头痛,出汗,恶风,与桂枝汤”,该法为太阳病中医辨证为中风表虚证患者的治疗方法。太阳经乃六经之首,主外,属于一身之表,一旦外邪入侵,则太阳首当其冲。当风寒之邪侵表时,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无法内守,卫强而营弱,营卫不调,故以桂枝汤进行治疗,该方剂可达解肌发表调营卫之效;方中桂枝君芍药,一散,一敛,可达汗中寓敛汗之效;芍药臣桂枝,一阴一阳,于和营中有调卫之效。生姜性温,辅以桂枝即可解表,又可暖胃止呕;大枣性甘,可扶正祛邪,表里调和,即可和中气,又可和诸药。通过桂芍相须,姜枣相得,再辅以甘草调和,表里阴阳兼治,营卫气血并行,刚柔并济,祛风解肌相和[10]。
2.5 调和寒热
《伤寒杂病论》有云:“伤寒胸中有热,胃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与黄连汤。”上焦热而下焦寒,中焦不和,故与黄连汤治疗。方中黄连为君药,性苦寒,可清上焦热;干姜性辛辣,可温下焦寒;桂枝性温,不仅能够散寒,还能够交通上下阳气;甘草、人参、大枣等药可益胃和中,对诸药进行调和,以促进中焦升降之职的恢复,同时人参可补中,协干姜可温中止痛;半夏可降逆和胃,协黄连可止呕吐。以上诸药合用,可补泄兼治,寒热共用,阴阳调和[11]。
2.6 和解太阴
《伤寒杂病论》有云:“伤寒五、六日,呕吐且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以他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复用柴胡汤主之。此虽已下者,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且鞭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用半夏泻心汤主之。该病病机主要为中焦气化失常,健运失职,气滞湿浊所致。方中人参属于君药,性甘温,可达益气健脾之效,辅运化且扶正气;半夏性苦温,可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祛邪气的效果;两药配伍,扶正且不恋邪,驱邪且不伤正,而使实者得泄,虚者得补[12]。
2.7 育阴清热
《伤寒杂病论》有云:“少阴病,得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与黄连阿胶汤。”患者少阴阴虚热化,烦不得寐。仅给予苦寒直折或甘寒滋润均无法胜任,仅有滋阴御阳、泄热存阴共举。方中黄连为君药,性苦寒,可泄热;阿胶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可达滋阴润燥之效,两药配伍,可达育阴清热之效[13]。
3 和法的现代应用进展
目前,当代中医学学者在和解少阳之上,研究及发展出了针对肝脾不和、胆胃不和、肠胃不和等病型的疗法,主要为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肠胃等。其中痛泻药方、四逆散、逍遥散等方剂是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则为调和胆胃的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是调和肠胃的代表方剂。对中医和法的发展历史进行整体观察可见,和法临床应用的灵活性较差,应用及发展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4]。
4 和法在目前临床上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癌症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获得了极大的进展,但随之而来,癌症患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亦在接踵而来,许多癌症患者确诊后,先行手术治疗,再接受化疗、放疗治疗,而以上治疗措施治疗时及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常导致患者无法耐受,患者不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胃脘不适、脱发及头晕头痛等一般的不良反应外,还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减少、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减少、免疫功能降低等较严重的并发症,从而对癌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中医医学认为,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治疗措施均属于攻法,其使用需建立在癌症患者机体壮实且正气旺盛时方可使用,若患者的身体较弱,且正气不足时,决不可进行以上治疗。由于大部分癌症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正气往往比较缺乏,故仅可选用中医“和”法进行治疗,即不单纯采用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攻法消灭癌细胞,也不单纯给予补法帮助患者补充正气,而应通过和法与中医“三因制宜”相结合,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进行治疗,选取科学合理的中药方剂进行阴阳调和,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且促进患者脏腑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笑宇,王志红.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3):3-5.
[2]陈霖.《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8-9.
[3]王志红,李笑宇,高磊等.《伤寒论》中“和”的涵义[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33-35,39.
[4]陈锦伦.桂枝汤属和法之依据[J].光明中医,2012,27(7):1456-1457.
[5]宋敏.《伤寒论》和法临床运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58-59.
[6]孔璟.和解少阳与《中庸》、《周易》之随想[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684-684.
[7]王永祥.四逆散的和法新用[J].陕西中医,2012,33(7):920-920.
[8]黄祥武.浅谈《伤寒论》中和法的应用[C].//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40-245.
[9]张志敏.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18-20.
[10]梅之凌,叶金连.《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J].医药前沿,2011,01(24):317-318.
[11]蒙恩.张仲景治疗神志病方药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22-123.
[12]刘贵成.张仲景和解法探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4-5.
[13]程梦琳,章琪.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50-51.
[14]陶智会,李勇.论“和”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139-141.
论文作者:金丹,瞿联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伤寒论文; 患者论文; 柴胡论文; 可达论文; 承气汤论文; 中医论文; 方剂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