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亲历像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做好铺垫,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做好一定的准备,又要精心做好实验的设计。下面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做一总结。
一、猜想前教师的精心铺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由此可见,在学生提出问题前教师的情景创设就更重要了。
如在《摩擦力》一节教学中,为了引出探究课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先举例擦黑板: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然后有意识的轻轻地擦,再重重地擦。让学生用眼睛看到擦黑板的过程中,摩擦力是与压力的大小有关的。接着让学生做小试验:把一只手平放在桌子上,轻轻地往前推,再重重地往前推,比较手的感觉。让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与压力有关。然后设计思考:冬天下雪后路面结冰时穿平底鞋和旅游鞋感觉怎样?同学们值日时,怎样扫地面容易扫干净?然后课件展示冬天雪地里汽车行驶靠防滑链,自行车、汽车轴承上加润滑油的视频。有了以上的情景设计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就会有理有据了。
如在《电与热》教学中,得出电流的热效应之后,我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电炉子通电后,教师演示:手只能放到电炉子上一定位置否则就太烫了,而手却一直能摸电线的任意位置(导线是新的,而且强调学生不能效仿),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导线本身不会发烫?另一个实验是并联电路的演示器材:随着并联灯泡的一个接一个的闭合,却看到导线的绝缘皮冒烟了,为什么?接着设问:是不是只要把电炉子接入电源,电炉子就发红很烫了呢?是不是只要闭合并联电路的灯泡,导线就马上冒烟呢?这两个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高,而且学生能用并联电路知识解释,为直接猜想电热的影响因素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固体压强》中猜想影响压强的因素之前,我先课件展示了大型平板车的多个轮胎,大型拖拉机的履带,啄木鸟的尖嘴巴捉虫子,一位妈妈带着顶针缝衣服的视频。又演示了两块木板:一块上面有四五个钉子很稀疏,另一块上面有近五十根钉子很密。找一个薄塑料袋装满水先平放在五十根钉子上,再放在四五根稀疏的钉子上,学生会很惊讶地发现钉子多了袋子不会破,钉子少了袋子一放就破了。然后再进行猜想环节,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特点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途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可以用什么仪器调节电阻大小?(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接入电路?(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后,各部分如何分压?电流又如何?
教师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的较短时间中,教师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猜想前的精心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为学生在猜想环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通畅的平台;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设计实验环节教师的独特思路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实验有时候效果并不太好,此时教师的独特设计会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如在《升华与凝华》一节课中探究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实验时,教材中的实验能观察到升华凝华现象,但是器材不是密封的,必然会有有毒的碘蒸气释放出来,而且烧瓶是易碎品,做学生探究实验不安全。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找来小青霉素瓶,洗净擦干,然后每瓶装入一粒固态碘,然后盖上盖子,再缠上胶布充分密封。在瓶口缠一个小铁环便于学生拿放。实验时需要再准备两个烧杯:一杯盛热水,一杯盛凉水就可以了。当小瓶先放入热水中时会观察到明显的碘蒸气,然后放入凉水中会观察到瓶壁上有晶莹的碘晶粒。此实验设计简单易行,又使学生兴趣很高,还避免了吸入有毒的碘蒸气,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另外此实验可以重复使用。
又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电流产生的热量并不是直观的,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呢?教科书上是比较完全相同的烧瓶内盛有等质量初温相同的煤油,看煤油温度上升的高低。这个实验演示效果不明显,而且连接电路时间较长,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更不方便也不安全。如果设计比较完全相同的烧瓶口处系一个气球,在课堂上又无法保证气密性使得实验误差会很大。如果设计为看相同的冰块哪个熔化得快,冰块的保存又是个难题。我在做实验时进行了如下设计:找一个学生实验电路板,把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缠在铅笔上相同的圈数,撤下后串联接入电路板,在螺旋芯内插有火柴,再配上干电池(多节)、导线、开关,实验时比较哪根火柴先点燃哪个电阻产生的热量就多。(螺旋芯内还可以粘带有凡士林的火柴,比较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也可以用浸润乙醚的棉花比较哪个先燃烧等等)。此实验的改进可以很好地完成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探究简单化,效果明显。
在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实验时,教材上的小桌压泡沫塑料实验,泡沫的形变效果非常差。在上课时我进行了改进:用一个圆形玻璃缸内放一块海绵(以防把玻璃缸底部敲坏),在表面盖上一张白纸。找一小方型木板,四个角钉上钉子作为小桌,比较小桌平放、倒放、压重物放时纸发生的形变来比较压强的大小,效果非常好。也可以把啤酒瓶(一只空瓶,一只盛满水)压在较软的五厘米厚的海绵上,酒瓶正立或倒立或平放,比较海绵的形变,来比较压强的大小。该实验器材简单,实验过程容易操作,又能完成探究的实验目的。
在探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独特的实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既是物理学习的目标,又是物理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