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际金融业四大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热点问题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国依赖妥协渡过“财政悬崖”难关,但是大规模减赤将是长期之痛;德法之间分歧依然存在,欧盟单一监管机制最终实施并非易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面临考验;欧洲银行业分化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美国财政悬崖:短期妥协与长期之痛的博弈
两党之争“悬崖勒马”。美国两党能于最后时刻达成妥协方案避免坠崖风险,这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方案最大的亮点却在于“拖延”而非“解决”,这又让人不免感到有些泄气。
两党虽然围绕增税问题达成了粗略妥协方案,但对于双方存在的大量细密而复杂的分歧并没有交代,更是鲜有提及解决难度最大的削减开支问题。整个妥协协议最有效的部分在于将自动减支机制的启动拖延到两个月以后,而美国财政部已经警告美债再撑两个月就会逼近上限,届时两大问题相遇,美两党政治博弈将更加激烈,解决难度也会更大。
依赖妥协渡难关。在经历了短暂的技术性“跳崖”之后,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民主、共和两党达成的解决“财政悬崖”的初步协议,奥巴马总统在2013年1月2日将这份协议签署成为法律。该协议的达成使美国得以避免“财政悬崖”,但协议主要涉及税收方面:
一是延长的小布什政府实行的税收减免对美国大部分民众依然有效,并作为法律永久确定下来,但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家庭的个人免税额和分项减免将受到限制;
二是美国大多数民众的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和股息税保持不变,但收入超过40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45万美元的夫妇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35%提高到39.6%,资本利得和股息税税率从15%提高到20%;
三是替代性最低税(AMT)将进行长期通胀调整;
四是薪资税(包括社保缴款)税率从4.2%恢复到6.2%;
五是价值超过500万美元的房屋遗产税从35%上调至40%;
六是对于有子女、学费负担的家庭、清洁能源公司和雇用面临较高失业率人群的公司,税务减免期延长五年。
支出方面,2013年继续延长失业保险期限,失业补贴支出的削减相应被延迟,自动削减支出机制也将延期两个月实行。也就是说,目前美国虽然暂时躲过“财政悬崖”,但是两个月后,国会两党还将就削减财政支出、提高债务上限进行更为激烈也更为艰难的谈判。
核心分歧仍然存在。对于如何削减支出,美国两党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就减支规模来看,民主党在谈判过程中最早提出未来10年减支4000亿美元,后来又增加到1.22万亿美元,而共和党则提出未来10年减支1.4万亿美元。
就减支项目来看,民主党同意从医疗保险和其他福利项目中节省开支,但减支幅度较小,并同意推迟国防和国内项目方面的开支削减计划,但仍主张推出一定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共和党则主张大幅减少医保等福利支出,精简政府开支,减支幅度较大。
此外,民主党还试图让白宫获得在无需国会批准的情况下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权力,这是共和党所坚决反对的。二者在提高债务上限及相关问题上也存在较大分歧。
二、欧盟推出单一监管机制,任重而道远
2012年12月14日,欧盟27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银行业监管协议,拟于2013年逐步开始实施单一监管机制(Single Supervisory Mechanism,SSM)。这是欧盟向建立银行业联盟、防止主权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的恶性循环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迈向真正的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关键一步。
1.SSM是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的第一步。为防止欧债危机的蔓延,在政府财政与银行之间竖起防火墙,欧盟在2012年6月的领导人峰会中通过了建立银行业联盟的决议,并于2012年9月12日正式提出具体提案。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提案,建立银行业联盟将分三步走:一是赋予欧洲央行对欧元区所有银行的监管权,欧元区外的欧盟国家银行可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单一监管机制(SSM);二是建立危机应对处置机制,由各银行出资设立一个银行破产清算基金以有序关闭问题银行;三是建立一个欧元区统一的存款保险机制。
SSM将赋予欧洲央行更多的监管权力。该提案建议由欧洲央行直接负责发放银行牌照,并确保银行的资本、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符合要求。若发现银行违反或可能违反监管要求,欧洲央行有权对银行采取干预措施。同时,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会与欧洲央行紧密合作,继续发挥其统一监管者的职责,优化单一规则手册(Single Rulebook),确保欧盟27个国家监管机构对本地银行监管的一致性。而各国的本土监管机构会继续保留其对旗下金融机构关于消费者权益、清洗黑钱活动、赋予第三方国家在本土开设分行及提供跨境银行服务等领域的责任及监管。
SSM是欧洲迈向银行业联盟的重要一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旦SSM得以实施,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可以直接向困难银行注资,使得银行债务或损失不会向政府以及公众转移,从而打破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恶性循环,防止欧债危机的继续蔓延。
2.SSM将分三步走。欧盟委员会计划在2013年1月1日起启动单一监管机制,具体工作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3年1月1日起):在法律上赋予欧洲央行监管所有银行的权力,特别是曾经接受或需要注资的银行将为首要监管对象。第二阶段(2013年7月1日起):欧元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纳入欧洲央行的统一监管。第三阶段(2014年1月1日起):欧洲央行全面履行职责,监管欧元区6000家银行和同意接受监管的非欧元区的银行。其中,2016年1月1日,欧盟委员会将公布一份报告,对实施单一监管机制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如要确保上述时间表能顺利进行,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就一系列议程做出审批并通过。提案的最终实施还必须获得欧盟全体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从时间表的角度来看,SSM在2013年1月1日建成的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3.推行SSM面临政治、法律及技术困难,任重而道远。首先,成员国对是否加入银行业联盟存在分歧。要推动欧元区国家和非欧元区国家间建立统一的银行业联盟,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应该加入SSM的讨论,并决定是否自愿加入。从目前立场看,欧元区国家中,德国、荷兰等国尽管已经原则同意,但对能否迅速建立SSM尚存疑虑。在非欧元区国家中,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对加入银行业联盟表示出兴趣,并希望所有参与者能得到公平对待。英国则明确表示不会参加,主要担心欧洲央行在新权力之下,会提出可能损及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地位的监管要求。
其次,德、法两个大国在SSM推进力度与方式上存在分歧。此次欧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是各方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做出让步的结果。德国坚持的逐步实施SSM的“渐进论”被峰会接受。法国提出的银行监管应全面覆盖欧元区6000家银行而不只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全面论”也被采纳。此外,法国认为应该快速推进并落实下一阶段的银行业联盟,以便使欧洲稳定机制能够直接注资受困银行。德国则不同意利用救助资金救助所有的受困银行,担心这样会导致欧洲稳定机制变成处理坏账银行的机制。
最后,SSM关于欧洲央行与各国监管者的职权划分尚未清晰。欧洲央行将负责监管所有参与SSM机制的国家内设立的银行,包括:负责发放或吊销金融机构牌照,评估银行的资产收购和处置计划,确保银行在自有资金要求、大额敞口限制、流动性、杠杆率及相关信息披露等方面符合欧盟法律要求,制订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和评估并依据结果调整要求,对银行的母公司进行监管,在银行不能满足或有可能违反有关要求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等。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监管职责,比如消费者保护及反洗钱工作等仍由各国监管者承担。另外,各国监管者将协助欧洲央行在其行使相应监管职责时负责大部分日常监管事务及具体的准备和执行工作。欧洲央行与各国监管者之间合作的具体条件和形式等细节尚在研究中。
总之,SSM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监管机制的诸多法律与技术细节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厘清。未来针对SSM的立法过程还将经历多番讨论、修改和妥协,欧盟各国任重而道远。
三、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引关注
受外围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3年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将继续面临较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放缓和“双赤字”并重的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固有的脆弱性,包括对出口、外资的过度依赖以及国内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等,正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减弱和经济增速的减慢。尽管各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发展,例如印度推出的进一步向外资开放零售、航空和广播电视等行业的改革措施,巴西推出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等,但这些改革和经济刺激计划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观察。新兴经济体将由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与经济增速放缓并重的是部分新兴经济体持续面临的“双赤字”(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并存)风险,其中以越南、印度、南非、巴西等国尤为严重。“双赤字”导致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长期失衡,主权债务信用风险上升,也使得这些国家可动用的财政资源受到限制,政策调整面临更大的压力。“双赤字”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是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
2.资本大规模流出入和货币贬值升值异动的风险。从2011年开始,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对美元汇率升值与贬值的转换更加频繁。以巴西雷亚尔和印度卢比为例,2012年前两个月雷亚尔和卢比分别较年初贬值8.9%和8.7%,3月份以后又转为升值,最高点较最低点升值幅度分别达22.8%和17.5%。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在最近两年也经历了货币大幅贬值和升值的剧烈波动。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和升值的背后是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和流入,而其幕后推手又在于欧美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当欧债危机形势恶化时,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国际资本由于担忧投资从新兴经济体回流美欧等国,寻求相对安全的资产避险,美元指数攀升,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反之,当欧债危机形势缓和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经济体,又导致其货币的大幅升值。
货币贬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出口,但在发达经济体新一轮量化宽松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货币贬值会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重新抬头;而货币升值又会抑制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使本已疲弱的经济进一步承压。所以,2013年新兴经济体需格外关注资本无序流动和货币无序波动对本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及早采取预警性措施予以应对。
3.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从2011年底开始,新兴经济体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开始有所暴露,IMF、穆迪等机构均有所提示。2012年9月,巴西央行关闭国内两家银行,穆迪宣布下调阿根廷30家银行信用评级;10月,穆迪又下调了越南最大私营银行亚洲商业银行的评级,越南银行业总坏账率从2008年的3%大幅攀升至10%;印度央行对100家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坏账已经对印度金融系统构成了最大风险;此外,韩国、印尼等国也陆续暴露银行体系的相关问题。种种情况显示,新兴经济体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正在上升。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政府宽松经济政策的刺激下,部分国家的银行信贷急剧膨胀,巴西、印度、印尼、韩国等在高峰时都曾保持了年均30%的信贷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银行信贷风险开始逐步暴露。一方面,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改革艰难,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另一方面,危机前的高利率吸引国外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银行,为信贷激增提供了基础。随着外资流入放缓,银行资本不足的长期隐患开始暴露,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2013年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三大风险具有相互加强的效果:首先,经济增长减速会导致对银行业信贷需求下降,资产定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利润受到侵蚀,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大,银行业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也在增大;其次,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会导致银行限制贷款范围、资本充足率下降,信贷规模被动收缩,进而对内需造成损害,加剧经济放缓的势头;最后,国际资本无序流动,既加大了货币汇率的波动,也使得新兴经济体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受到压缩,加之国内面临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短期内难以缩减,政策空间进一步受限,经济放缓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四、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银行业分化趋势明显
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两极分化,区内银行业同样出现分化的迹象,主要原因在于各国分化的国债收益率。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银行业联盟。
1.欧洲银行业出现分化迹象。欧洲银行业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宏观方面看,欧盟区内跨境金融活动减少。2011年年中以来,欧洲银行间隔夜货币拆借市场的跨境交易占比直线下降,从2011年的60%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不足40%。与此同时,欧洲银行业对本国居民的贷款余额占比从2008年的4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5%以上,相比之下,对其他欧元区国家及其他欧盟国家的放贷比例则在下降(见图1、图2)。
图1 欧洲银行间隔夜货币拆借交易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ECB
图2 欧洲银行业贷款投向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ECB
第二,核心国家和危机国家银行业信贷投放分化明显。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例,2005~2008年,西班牙预测信贷增长低于实际值,表明其信贷表现为过于充分;从2008年起,西班牙信贷缺口则逐步扩大。2012年,西班牙银行信贷呈快速下降趋势,低于其公司客户借款增长需求,信贷缺口明显。而德国的银行信贷增速与其客户需求基本一致。这表明,两国银行业信贷供给出现了分化的情形(见图3、图4)。
图3 德国银行业向企业贷款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ECB
图4 西班牙银行业向企业贷款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ECB
在更大范围内比较欧元区核心国家和危机国家,可以发现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欧洲大部分国家处于过度信贷状态,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危机国家。而在2010~2012年间,由于欧债危机,这些国家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贷缺口。相反,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等核心国一直处于小幅信贷缺口状态,在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核心国家的信贷供给相比危机国家明显较为充足。在银行利差方面,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处于信贷缺口的高位,其银行业利差也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国家(见图5)。
2.分化的国债收益率是主要原因。欧元区各国信贷供给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银行业信贷门槛的分化。欧洲央行《银行信贷调查》显示,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的银行信贷门槛远远低于危机国家。由于高门槛国家的企业一般国别风险较高,门槛相对较低的国家只愿意向本国企业贷款,不愿向门槛高的国家企业提供信贷;高门槛国家的银行由于无法吸引低门槛国家企业客户,只能做本国客户业务。
欧洲各国银行业信贷门槛分化的背后是各国国债收益率的大幅变化。各国的国债收益率作为各国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该国银行的企业和零售贷款利率。德国和法国的三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欧债危机期间持续走低,使得其银行业“基准利率”下降,信贷供给充分。意大利和西班牙则恰好相反,高企的国债收益率推高其零售贷款利率,从而推高了危机国家银行业的利差(见图6)。
图5 欧元区国家信贷缺口同比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IIF
图6 欧元区国家三年期国债收益率(单位:%)
资料来源:Bloomberg
受制于本国过高的国债收益率,欧洲央行的超低利率并没有有效传导至危机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新增公司贷款利率仍然处于高位。而零售贷款借贷的利率主要由其国别风险决定,而非其本身内在风险(见图7)。
图7 欧洲主要国家新增公司贷款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IIF
图8 欧元区主要国家利率水平(单位:%)
资料来源:IIF
3.欧洲银行业联盟或是解决之匙。国债溢价与本国信贷利差的紧密关联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银行通常持有大量本国国债作为资产。由于本国信用评级的下降导致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从而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国债作为银行向回购市场贷款的抵押品,其价格和评级下降也导致银行获得同样的资金需要更多的抵押品,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融资能力。有限的资本充足率和融资能力使得银行的信贷供给出现短缺,从而推高了该国的企业信贷利率。第二,一国的银行业出现问题,该国政府将使用本国信用进一步向市场借款以救助濒临破产的银行。由于救助银行通常所需资金数额巨大,这一行为将推高该国的借款成本(见图8)。
要解决目前欧洲银行业分化的问题,可以考虑两个方面的举措:第一,危机国家国债收益率在短期内下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解决欧盟银行的融资能力下降和资本不足问题。对此欧洲央行已经或计划采取包括LTRO、SMP和OMT在内的各项措施,以达到压低国债收益率的目的。同时拟议中的银行业联盟承诺各国政府对本国银行的注资将得到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支持,无须向市场借款,因此不会推高本国国债收益率。第二,打破各国国债溢价和本国信贷利率之间的联系。LTRO和OMT仅是权宜之计,银行业联盟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银行业联盟拟将欧元区所有银行纳入统一监管,同时还将建立统一的存款保护机制,即使一国的存款保护基金耗尽,该机制将承担起对其储户存款保护责任。这将使得欧元区各国银行信贷利差趋于反映企业真实风险状况,从而降低信贷利率与本国国别风险的联系。
总体而言,国际金融业的四大热点问题与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息息相关。美国“财政悬崖”的斜坡效应将长期存在,这将对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欧洲单一监管改革是欧洲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欧洲银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发达经济体风险隐患尚未消除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与发展尤为重要,防范金融风险是2013年的重中之重。银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应高度关注欧洲银行业的分化风险,积极探索,适当加快治理、化解的步伐。
标签:银行论文; 欧央行论文; 国债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ssm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英国欧盟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美国银行业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