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我们的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们的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朋友们,大家好!我个人的专业是美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史,但是近七八年来又主要致力于环境美学研究。环境美学的问题在中国最为突出的是城市问题,所以我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的建设问题上。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题目是《城市——我们的家》。
城市居住功能的最高层次——“乐居”
城市的产生与现代工业社会密切相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涌向城市,试图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这座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于人们居住了。这样,一个新的城市理念便应运而生:城市应该是人的家,而且是最幸福的家。
所谓“家”,当然是我们的居住之地,首先是居住。关于居住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宜居;第二个层次是利居;第三个层次是乐居。目前国内提得比较多的是宜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宜居这个层面主要是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的是环境的生态质量怎样。大家知道,生态关系人的健康,具体来说空气是否清新、饮水是否清洁,气温是否宜人,是否有噪声,是否有严重伤害人健康的其他因素存在,还有卫生状况如何等等,都是宜居的范围。在我看来宜居是最基础的层面,关乎人生存的层面,也是最低的层面。
环境居住功能的第二层次是利居。何为利居?一是生活方便;二是创业方便。人们选择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居住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利益的因素最为重要。纽约、东京、上海均是世界大都市,人特别多,原因很简单,这些大城市均有可能给进入者带来最大的利益,或者是经济的,或者是政治的。所谓利居考虑的就是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城市居住功能的最高层次是“乐居”,乐居是环境的最高标准。环境能不能让人乐居主要有:第一、景观很优美,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是山水景观。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没有去过日本的京都?我认为它很美,京都城的自然风光很美,郊外的岚山是非常漂亮的。人文景观就是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是不是美丽,是不是漂亮,直接关系到它的景观质量。中国的城市大多千篇一律,国外的城市个性突出,这就是很大的差距。当然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在建筑上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山东的青岛,非常有特色。
第二、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非常重要。这座城市是不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要看它的历史遗存是不是多,这就是深圳和西安的区别。西安也许不太繁华,但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圳很繁华,但是它历史底蕴非常肤浅。人们是愿意住在一个有底蕴的城市,还是住在一个没有底蕴的城市?那就看你的追求了。这几天我在宁波到处转了一下,发现宁波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座城市,尤其是我昨天看了保国寺,非常惊讶。这是一座宋代木建筑,我原来以为宋代的木建筑在中国已经没有留存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是深厚关系太重要了,提起法国巴黎,一些年轻人想到的是香水,我想到的是凯旋门,是埃菲尔铁塔,是巴黎圣母院,正是它们构筑了巴黎无穷无尽的魅力。
第三、个性特色鲜明。个性特色非常重要。你到世界各地的城市看,很多城市都很有个性。威尼斯的水城、曼谷的佛教城,特色非常鲜明,中国的城市我感到最头疼的是什么呢?就是缺乏个性。我这几天在宁波的城里转,我在考虑什么是宁波城市的个性呢?包括它的文化个性,包括它的自然个性。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待会儿我可以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这些对于一个乐居的城市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景观优美、底蕴深厚、个性鲜明,但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情感”。一个城市能不能给人留下一些情感性的回忆是最重要的,我说的情感或者是乡情,或者是友情,或者是恋情,或者是山水之情,总是要有情感。自然山水可以让人愉悦,文化可以让人迷醉,而情感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情感就是我们的根,城市是我们的家,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在情感上他是我们的皈依,所以一个优秀的城市是不是我们的家,就要看它跟我们有没有亲和感,有没有依恋感,有没有归属感,综合起来两个字,就是“温馨”。我到上海问过很多有成就的商人你是上海人吗?他说不,我是宁波人,其实他有上海户口,但是他就不说是上海人,因为在他看来,上海只是他赚钱的地方,而他的情感,他的根是在宁波的,是不是这样?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碰到很多华人,我说你是哪里人?他很自豪地讲我是潮州人,或者说兰州人,尽管他有新加坡公民的资格,但是他说我的根是在祖国大陆的某一个地方。情感很重要,我们作为城市建设者,虽然不能考虑到每一个人的情感,但是我们尽可能把一座城市打造得温馨一点儿,可爱一点,我认为是应该的。一座城市它的美丽是可以动人的,但它的温馨是可以长久温暖一个人的心,温馨比美丽更为重要。也许我们的宁波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但是我们的宁波应该成为世界上最温馨的城市。我这几天在宁波的大街小巷,在各式各样的餐馆和各式各样的商店散步浏览,我在体会能不能让我产生这种温馨的情感。
最能满足情感需求的两类城市
我刚才讲的是城市的居住功能的三个方面:宜居、利居、乐居。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而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二者的综合与提高。就乐居这个层面来讲,最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是两个类型的城市。第一类是山水园林城市,第二类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两类城市是最适合人居住的,最能让人快乐的,最能给人幸福的。下面我谈一下这两类城市。
日本京都
山水园林城市目前来讲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顾名思义,山水园林城市第一是有没有很多的山水。为什么山水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人本来来自于自然,本来就是动物,他天然地具有自然性,依恋自然就好像孩子依恋母亲。我们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里面,就好像孩子失去了母亲,一旦回归了自然,我们就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就好像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大家都知道,工业社会以来大批的人涌进城市,城市拥挤不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原有的自然和山林都被赶出去了,这座城市就不适合人居住了。山水园林城市顾名思义它有很多的山水,但是光有山水还不行,还要把这些山水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园林,园林是艺术品。园林的历史也很长,就中国来讲,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园林就已经相当发展了,有些达官贵人就有园林;就欧洲来讲,古希腊时代也有园林的雏形,但那时候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把一座园林围起来,与世界隔绝,在园林里面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园林外面就是悲惨的世界。而现在我们对园林城市的要求是把整座城市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园林。
关于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开始于1851年。在1851年法国巴黎开始了一项长达十八年的城市改造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是在交通干道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这就是最早的林荫大道,它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就是把乡野与自然界常见的风光经过加工纳入城市。1898年英国学者艾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花园城市就是要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和农村的美丽、方便、福利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霍华德还专门做了一个花园城市的图解方案,他的花园城市人口只有3.2万人,占地400公顷,周围有2000公顷提供农业生产用的永久性的绿地。当然这座城市太小了,3.2万人算什么城市,只能算个小区。但是霍华德这样的构想具有重大意义,他想到了一个根本点,就是把城市的一切优点和乡村一切优点结合起来,使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这就是花园城市。
花园城市的四个原则
对于花园城市的构建我提出要有四个原则:一是生态原则;二是自然性原则;三是生活性原则;四是艺术性原则。
生态原则是第一原则。按照我的理解,园林城市的生态性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把城市的生态纳入整个地球的生态之中,不要把自己这座城市孤立起来,事实上也孤立不起来。就拿我们这座城市来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城市会不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比如说你是处在河流上游的城市,你是不是考虑一下污水不要排向河里。虽然我在上游,并不影响我的城市,但是会影响到别的城市、别的乡村呢?这一点我觉得很多城市没有想到,他想到的生态就是我这座城市内的生态,没有想到这座城市跟整个地球生态的关系。第二,一座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内部的平衡关系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城市里面是有很多自然物存在的,有些对人的生命是有害的,有些是有利的。我们往往考虑到,对我们生命有利的那些自然物就保存,有害的就清除掉。其实,就生态这个意义来讲,就算是对人的健康有所妨碍的某些自然物也不能把它全部清除干净,也应该适当保留,为什么?为的是整个生态的平衡。比如最近有些城市,鸟太多了,吵闹得很厉害,鸟粪太麻烦了,污染我的环境,有些城市的市民就提出来把鸟赶走,或者把鸟消灭掉,我认为不可。即便是影响了你早晨的睡眠,即便是给你的卫生状况带来一些麻烦,也不应该把鸟赶出你的城市,为什么?为的是整个生态的平衡。当然生态还有社会生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我就不讲了。这是我讲的第一点,生态原则。
第二点是自然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本来也可以合为一条,因为生态性也可以算作自然性,我之所以把它单拿出来,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就自然性原则来讲,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雅典帕特农神庙
首先,尊重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建设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在总体规划上要充分尊重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好不要改变它的格局。德国境内有两条河,一条叫莱茵河,一条叫摩塞尔河,莱茵河是父亲河,摩塞尔河是母亲河,两条河在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市,德国人就在这座城市两河交汇的地方精心打造了一个景点,取名为德国角。我听了很感动,母亲和父亲在这里汇合,就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德国人,所以叫德国角,特别好。我马上就联想到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武汉,也有两条大江,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汉江,当然汉江的地位不能与长江相比,但是汉江也是一条文化江,两江交汇的地方叫南岸嘴,但是武汉人没在这个地方把文章做起来,我们暂且不说要不要叫中国角或者叫武汉角,至少要把这个角建成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景观。城市的建设尊重原来地形地貌的格局太重要了。我这些年走遍了全国很多的城市,很多城市都是劈山、填河、填湖,为的就是盖高楼,修大马路,所以很多山劈掉一边,惨不忍睹,很多水都填掉了,过去迷人的风光没有了,难道我们就不能为它让点步?把它保留下来?你的街道为什么要那么直,为什么不能弯一点儿?你的湖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为什么要填掉呢?土地面积不够你能不能在别的地方想一些办法?劈山开路就美学上讲这是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然性。
其次,在城市建设各种不同规模的小片树林。我是1994年到武汉工作的,我原来在浙江大学,去了以后发现武汉这座城市太热了,当时有人提出要建山水园林城市,我说不够,要建森林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家要建林荫大道,我说不够,要建森林;有人说把森林建在郊区,我说不够,要建在市中心;他们说没有地方怎么办?我说拆房子,腾地来建小片树林。我到过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武汉现在开始建了,一片片的森林。我在宁波也看到了小片的树林,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次,确立自然为城市的中心。城市都是有中心的,以什么为中心?它是历史形成的,就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有不同的中心。第一个是在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神庙是中心,古希腊、雅典城,中心就是帕特农神庙。第二个是完全中心,在封建专制的时代,王宫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位,比如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北京,就是这样。第三个就是教会的中心,西方社会的宗教势力很大,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天主教或者基督教教堂,而且都是城市的中心,像赫尔辛基大教堂就是芬兰首都的中心。还有一个商务中心,它通常是以繁华的街道作为自己的中心,这个繁华的街道就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像纽约的曼哈顿大街、东京的瀛洲大街就是这样。我现在要讲的是自然中心。自然中心有没有这样的城市呢?有的,像杭州、桂林就是这样的。美国的华盛顿,我就很欣赏这座城市的规划,这个城市完全是人工建造的。我去华盛顿访问期间,美国的朋友开着车带我在城市里兜风,本来是在繁华的城市,突然就进了一片山林,是原始状态的山林,树林中有倒下来的朽木,有在树林中穿梭、蹦跳的松鼠,还有小河,小河水不是清亮的,而是泥沙流淌的,显然是没有经过人工清理的。我问你把我带到哪里去了?他说市中心啊。我说市中心有森林吗?他说有啊,果然过了几分钟车出来了。当年这座城市规划的时候,设计者有意识地留下了这些森林,而且有意识地使这些森林保留原始风貌,不做任何的人工加工,这是他的先见之明。
还有,要尽量保持自然的原始野性。我们现在在为一座城市打造自然山水的时候,很喜欢给它做人工的修饰,树枝剪得整整齐齐,而且是单一的树种;把地面用瓷砖和水泥铺起来,整整齐齐的。日本京都有一条河叫鸭川,这条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河边也没有用水泥砌成一个庭岸,芦苇丛生,河中心是一座座高低不平的裸石滩,而且河的这边到那边还有石跳,非常美。长沙有一个巨石州,它另一头是福加州,也是野性的,没有游客去,只有几座农舍,还有一片片农民的菜地,有大量野生芦荟和沙滩。
水城威尼斯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生活性原则。我们要打造一座山水园林城市,目的是什么?两个字——“生活”,而不是为了旅游。我们现在一些城市建设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旅游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却往往忽视为市民提供生活的方便和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很多的景点,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市民的生活,生活的原则应该高于旅游的原则。
第四个原则就是艺术性原则。园林城市不仅是宜居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种美丽一方面来自于它的天生丽质,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精心的设计。对于城市的规划者来说,山水园林城市就是放大了的园林,而任何园林都是按照艺术的法则、美学的法则精心设计过的。一座美好的园林就像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我去过的一些城市,一条繁华新修的大街,一幢一幢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争奇斗胜,看起来很雄伟,但是我给他们提了意见,雄伟是雄伟,但是单调,我在这条大街从这头走到那头,走着走着就感觉视觉很疲惫,原因是缺乏节奏。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布局,就好像我们写文章一样,要讲结构,要主次分明,要呼应有秩,要细细地展示,要张弛有度,要节奏得当,再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我看就没有美了。新西兰的基督城是世界上著名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的建设者在规划的时候就注意在开车八分钟时有一个不少于八公顷的绿地。车行八分钟必定有一个绿色的草地,这是有法律规定的。在这方面讲,我们中国还没有做得很优秀的城市,优秀的城市应该是,你一进城市我要给你一份惊喜,然后平淡,然后异军突起,然后平淡,然后再异军突起,最后达到高潮,离开的时候让你留有余味,心里舍不得走,我们能不能做到这点?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下面我说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居住来讲,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但是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类是国家的首都,现在是或者曾经是国家的首都。第二类虽然不是国家的首都,但是在这里发生过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比如武汉、南昌。第三类就是在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曾经拥有重要地位,比如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比如英国的剑桥,是剑桥大学所在地,这些地方都是因为有这些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场所才被大家知道,才名闻天下的。
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刚才讲的首都在经济、政治,宗教方面享有重要地位,但还有一点是关键的,就是保留了比较多的,质量比较高的文化遗迹,这一点至关重要。就算你曾经拥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你这里曾经发生过威武雄壮的事情,但是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实例证明,就是“遗憾”。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根本还要看你是不是保留了比较丰富的,而且质量比较高的遗存。众所周知,罗马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为灿烂的文明,虽然数千年的时间已经过去,罗马城遭到了巨大的毁坏,但罗马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建筑遗迹,有些建筑还完好无损,比如说凯旋门;有些就算损坏了,比如说角斗场,还仍然拥有很多震撼人心的魅力。宁波的保国寺,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建筑之一,而天一阁则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私人图书馆,保存这样完美的在中国还找不到第二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看中遗迹和废墟?这里我首先讲一下我们“人”,“人”是什么?人是一种文化动物,这种文化动物的根本点是“人是有历史感的”,历史感是人的本质属性。虽然世界上一切的生物都是进化的,都有历史,但是人之外的生物,他们的历史是用自然做记录的,唯有人是由自己来记载自己的历史,是知道自己历史的。我们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深刻之处就在于忘记历史就意味着你抹掉了历史,抹掉了历史就意味着人在黑暗的隧道里爬行,而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得好:“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状态,是航行而不是停泊。”我们人是一种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是历史的存在,我个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整个人类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未来。我们中华民族,足以自豪的就是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
一座城市也是有历史的,成熟的历史是由两种方式来记录的,一种是文字记录,一种是由它的建筑来记录的。这个建筑是广义的建筑,包括一切的物质设施。一个没有历史遗存的城市,虽然它有过历史,但是它仍然是浅薄的。谈到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年来我们开始重视了,但我觉得,从一般的意义来讲,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点,一定要强调历史遗存的原真性,只有原真性才有真正的历史价值,任何仿造充其量只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一件没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毫无文物价值,因此一定要把握它的原真性。第二点,历史遗存是跟环境密不可分的,将其环境破坏了,孤零零地保留它,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我们保留历史遗存的同时,也要保留它周围的环境。我在杭州看到一座古建筑,建筑不错,但是我发现它是孤零零的一个古建筑,周围都是新建筑,把它团团包围住了,如果这个古建筑也有生命的话,我认为它会感到压迫、尴尬,会感到生不如死。这个建筑也是人,一个有灵魂的人,因为当年就是人建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渗透到建筑里去了,它就是人,就是不会说话而已,你现在把它团团围住,它的呼吸很困难,它的生存也很困难。所以我主张,保留古建筑的同时,最好还是保留周围的环境,当然环境保留到什么程度,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现在城市里面动不动就搞异地重建,我对这种做法是打问号的,我不一概反对,但要打折扣。有一个省,他看到别的地方民居旅游很好,就想开发,把民居作为旅游景点,但是这些民居保存的不像别的地方那么完整,他就采取办法了,把全省所有比较好的民居全部异地重建在一个地方,杂七杂八,各个不同风格摆在一条街上,他说这叫异地保存。在座的朋友想一想,这有价值吗?第一没有文物价值。第二美学的价值也没有了。
古罗马竞技场
下面我讲一下历史文化名城有什么样的美学价值。我认为有两点,第一点是典雅。典雅,首先就是历史悠久,因而它显得很厚重。其次,它应该做文化的范本,因而显得精粹。说实在话,经过历史的风雨,能保存下来的必然是精粹的东西,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早就被时代淘汰掉了。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搜罗一下,大家能看到很多典雅的遗存。比如中国的故宫那是理所当然的典雅,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典雅;科隆的大教堂也是典雅,就算是雅典的卫城,就算是残破的帕特农神庙也是很典雅的,当然北京郊外的圆明园也可以算在内。第二点就是崇高。崇高在美学上是很重要的概念,就美学来讲,与其说看中的是美还不如说是崇高。崇高可能不漂亮,它甚至可能还有残破,有污秽,可能不亲和,甚至可能还让人恐怖,但就是这样它才有惊人的魅力。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北京圆明园遗址,帕特农神庙的遗址,罗马的凯旋门都属于这种美。罗马有大量的废墟被保留着,去过的人都知道,罗马的美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这些废墟。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讲,它的崇高就在于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历史的沧桑感难道不是一种美吗?崇高和典雅是可以统一的,古罗马的大角斗场可谓是城市景观,既是典雅也是崇高的代表。罗马的角斗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威武雄壮的事情,斯巴达克大起义的首领斯巴达克斯就是角斗场的角斗士,古罗马人非常看重角斗士,他们说:只要角斗场在,罗马就在。当我们去仰望这座有些残缺的角斗场时,我们的耳旁就好像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我们眼前就好像看到着金戈铁马的罗马斗士。历史就在我们眼前这样闪过。我现在到一座城市去,第一想要问的就是有没有这样的东西?
国家大剧院
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容器里装的不仅仅是现代的景观,也应该装得下历史的景观,我们能装得下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难道我们就装不下一两座残破的建筑吗?难道它就有损你的脸面吗?要知道,正是因为你保留了这些残缺的东西,才说明你是有底蕴的,你是有历史的,你是伟大的,是人们不可轻视的。要知道,我们的今天也需要对话,我们需要跟未来对话,更需要跟古人对话。我们在对话中发展,到过法国巴黎的朋友都知道,那里有两座凯旋门,一座是旧凯旋门,当年拿破仑得胜归来就从这座凯旋门走过,法国巴黎还有一座新的凯旋门在这一头,完全是现代建筑,辉煌、雄壮,站在新凯旋门上,你可以看到老凯旋门,我站到那里,远远看到香榭丽舍大街那头的老凯旋门时心潮起伏,我感觉历史就是从老凯旋门走到新凯旋门的。另外还有罗马,罗马有一座现代建筑叫罗马议会大厦,非常华丽,但是他的旁边就是罗马废墟,从废墟走上来就是很华丽的、很庄严的、很漂亮的议会大厦,一个残破,一个完美,一个是古、一个是今,展开了非常别致的对话。我们国内的一些建设者总是觉得这些旧的东西是一个麻烦,总是想办法把它处理掉,在他们的心目中现代建筑才是有气派的,才是美的,我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当然了,我并不是复古主义者,我还是很欢迎新东西的,一个城市还是需要新的建筑的。比如北京,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是完全现代化的建筑,鸟巢也是完全现代化建筑。大家看鸟巢,金碧辉煌,奕奕生辉,中国人感到很自豪,我们也有这样现代化的建筑,非常好。但当年建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好像跟古代的东西不和谐,好像国家大剧院和周围的天安门,跟人民大会堂不和谐,鸟巢也不和谐,但我不赞成,我也是搞美学的,我也知道和谐是一种美,但是我更懂得适当的冲突也会造成美。通过冲突以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才是最美的和谐。朋友们去过巴黎的卢浮宫,它前面有一个金字塔似的建筑,是卢浮宫的大门,这座金字塔是华人建筑师设计的,初看也是不和谐,玻璃的金字塔是现代建筑,卢浮宫是古典建筑,风格完全不一致,一个是砖的建筑,一个是玻璃的建筑,不和谐。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就形成了张力,这种张力就产生了魅力,这种魅力就足以震撼你的灵魂,在感官刺激的同时,也给你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绚丽的想象,我们太需要灵魂冲击了,这种冲突就是一种冲击。我是怀着这样一种想法来看待鸟巢和国家大剧院的。
上面是我给大家讲的一些基本观点,回头讲,回到“家”的环境讲,我们人类的家最早就在山洞里。我们也曾经住在树上面,后来我们开始有农耕,定居了,就有农村了,于是我们从自然这个家走向了农村这个家,农村这个家,还能够保存很多跟自然的亲和性,但是它跟自然已经不一样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又离开了农村,走向城市,城市是我们现在的家。对于这个家,文明是越来越多了,我们离自然却是越来越远了。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返回农村,返回自然。作为一种哲学性的,或者美学性的口号,这无疑有深刻之处,但作为一种实际的行动纲领却不可取。我们能返回大自然吗?我们能再回到大自然像猴子一样生活吗?不可能。旅游可以,但居住不行。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的城市。所以从目前来讲,只有城市是我们的家。我们这个家有缺点,有不足,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改正它,改良它,让它更切合我们的需要,更切合我们的人性,这才是我们的任务。在这里我提出“家”的概念,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不少人比较忽视家的观念,想到的都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商业功能、教育功能,唯独少了家的概念。正因为如此,我借这个机会大声疾呼,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幸福的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光荣的使命,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问答
问:景点开发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就了美,一种是破坏了美,因为在旅游景点开发的过程当中会牵涉到生态、自然等问题,在这点上想问一下陈教授,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塑造新的美,这两者之间的利弊平衡应该怎样取舍?
答:这是利益权衡的问题,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但不能相得益彰的时候,只能取其大,这个在我看来文物价值是超过旅游价值,文物是无价的,旅游是有价的,文物是永恒的,而经济是变化的,今天是穷的明天是富的,今天是富的明天是穷的,但是文物永远没有了。所以领导要有两杆秤,一个是文物,一个是旅游,最好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文物需要一定的人气,有了人气,文物价值就彰显出来了,天一阁很好,但是没有人去,全世界没有人知道天一阁,你把大门关起来,我要保护它,任何人都不能看,未必保护得好,就算保护得好,你保护它干什么?你保护它的目的就是把它变成一种精神财富,来激励我们的后人,所以还是要让人看的。但是如果看的人太多了,造成危害了,马上就要采取措施了,就是限制人数。现在有些文物保护我还是有点看法的,有些地方就是不让你看,只能看复制品,原物不能看,原物就一概不能看吗?我认为原物是不能随便看,不能无序地看是肯定的,不能太多的人看是肯定的,但是有序适当的看是必要的,老是看假东西没有意思。所以文物也要让人看。
问:城市建设也不会一成不变,城市建设的转型是不是有必要?
答:这个朋友提的问题非常好,我觉得现在城市面临着转型要放弃三个概念。第一个要放弃门面概念,街道概念。我这条街道各式各样的店铺都有,你要购物到这里,你要存钱或者要邮寄都可以,那么这种门面概念是适合于步行的,仅仅是步行可以,开车不行。现在我看美国一些小城市也不是这样,我已经找不到很繁华的街了,但是你要办事有一个交通图,他告诉你银行在这块,商店在这块,娱乐看电影是另外一块,怎么去呢?开车去,尤其是小汽车作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步行的价值降低了,这种城市可能出现了功能分区,门面概念就可能出现问题了。第二个就是城市中心概念,城市中心概念过去是以商务为中心,或者以市政府为中心,这种概念可能会转变了,因为人们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到市政府去,我不能天天往市政府跑,你怎么成中心呢?那么商务中心,我也不是每天到商店买东西。倒是有一个东西是离不开的,就是你每天要接受自然,你每天要散步,每天要锻炼,要带你的小孙子去,这是不能少的,所以要考虑自然的东西,我说的都是新的理念,不是从书里搞来的。第三个,现在的城市以后应该更多的把家的概念放进去,这个城市是我的一个家,是一个温馨的家,一切按照家的模式考虑我的城市,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在座的朋友们用这个概念衡量你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很多不切合人意的地方,按照家的概念讲可能要做很多的改变,未来的城市总的来讲还不能达到这样,目前我们还是工业社会的城市模式,要走出这样保守和陈旧的理念估计还要几十年,现在还不行,这是我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