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对弗洛姆爱情艺术的解读_爱的艺术论文

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对弗洛姆爱情艺术的解读_爱的艺术论文

人类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解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生存论文,艺术论文,弗洛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308;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6)03-0016-03

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理论著作《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弗洛姆以爱的问题为中心所进行的思考与阐释,不仅使西方人大为开悟,而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思考与解决生存问题、希望问题以及人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揭示人类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分离的生存境况

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弗洛姆所谓的“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也就是他对人性的理解与所揭示的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人是一种既属于自然又超出自然的存在。人类一旦超出了自然界,便无法返回,只能向前。人类的理性,使人类清楚认识到了这一事实,而且认识到了人生有限,生与死都不由自主,从而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分离感、孤独感、恐惧感,以及连带的一种“不堪忍受的监狱的感觉——焦虑”感。弗洛姆认为,人类如果不能从中走出,便将会变成疯子。因此,克服分离,消除孤独、恐惧、焦虑,便成了人类最深切的需要。但是,人类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意味着新的恐惧,意味着要放弃比较熟悉、安全的环境,面对一个新的恐惧。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人又产生一种回归和倒退的倾向。所以,人类永远摆脱不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一种是脱离安全的动物的存在状态,走向人的存在状态,离开束缚,走向自由,另一种是回到安全的自然、确定性和可靠性中。不确定性是人发挥自身力量的条件,同时,人又在执著地寻找确定性。这样,人就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处在生存性两歧的境况。

这种两歧性生存处境是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典型的现实处境。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不仅仍然具有马克思时代的“资本控制劳动,积累的财富尽管是死的东西,却具有比劳动力,比人的能力,比那些活的东西更高的价值”的基本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迷惑性的新质,如资本加速集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出现强大的官僚管理机构;人丧失了独立性,依附于大经济集团的管理者……这些新的特点,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况: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的精神却日益空虚;自由平等观念日益增长,恐惧焦虑心理却不断累积;消费的胃口与日俱增、领域不断扩大,但茫然感、无目的感则无法消除。

弗洛姆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现代西方社会的爱的情形中,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结构与精神的全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找不到真爱,看到的只是一些伪装的爱的形式,实际上是“爱的瓦解”的诸多形式。爱不再是一种生命活动,而成了一种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公平交易。把爱看成是生理满足和某种交换合作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两种虚假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病态的爱,如恋母之情转移的爱,恋父之情转移的爱,偶像崇拜的爱,伤感的爱(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以及以投射机制为基础的爱(将自己的问题缺陷投射到别人身上以求得自己心理安宁的一种潜意识倾向)。总之,所有虚伪的爱情形式的共同点就是:在所谓的爱情中,缺乏真正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的交流沟通,真实的整体中个体的中心体验。这种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爱,正是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树自然结出的一种果实。

二、否定了两种解决分离问题的途径

在两歧性的生存境况中,人类都走过怎样的解救之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而且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紊乱型结合方式,如许多原始宗教仪式。这种紊乱状态在原始部落中是普遍现象。在紊乱状态中,人们可以摆脱过多分离导致的痛苦。文明社会的人们,选择了与之完全不同的摆脱孤独方式。其中,酒精中毒和药物癖是个人选择的形式。所有形式都有这样一些特点:强烈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产生于全部人格,是暂时的周期性的。二是雷同一致型结合方式,这是对紊乱型结合的一种超越,代表着一种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进步。在当代西方社会,群居是克服孤独感的流行方式,它可以使个人融身于更大范围的结合,目的在于融于群体之中。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独裁制的威胁和恐怖,通过使一方屈服于另一方来达到一致,第二种是民主制的倡导和宣传,以一种温和的不知不觉的方式使一方服从另一方。如在先进的工业国家里倡导宣传的平等就在日益削弱单独实体的差异性、个性,以“雷同”替换了“平等”,以“无名的权威”替换了有形的权威,从而达到了使每个人几乎意识不到的一致。雷同一致型的结合常常不足以弥补分离之忧。现代西方社会酗酒、吸毒成瘾,以及强奸和自杀等现象是这种民众一致相对失败的象征。另外,工作程序化与娱乐公式化也是当代生活中的一种雷同一致。人成了工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在规定之中。

从表面上看,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有秩序,更科学,更人性,易于接受,其实二者本质并无区别。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此,都是使人缺乏独立性与尊严感的结合。

三、提出爱是解决分离问题、达到和谐的唯一方式

既然紊乱式与雷同式都不能解决分离问题,那么,弗洛姆就另寻出路。他在长期的经验观察与理论思索研究中发现了爱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弗洛姆对爱的理解,对爱与人类生存问题的联结,为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维度与新路径。创造性的活动是弗洛姆所肯定、推崇的能够真正克服孤独,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保持各自独立的结合方式。这种创造性活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主体内在潜力的实现,即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其内容就是爱。这种活动,涉及上到社会结构,下到每个人的精神等不同层面,既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外在力量,也是一种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1.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

弗洛姆认为,人想要像人一样生存,彼此就要以爱的方式相对待。人类能够从远古走到今天,就是凭借着爱的力量;人类在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又陷入种种困境险境,茫然失其所向,也更多是缘于爱的误解与缺失。爱是一种既有着巨大融合性,又能让个体保有独立性、尊严感的神奇的力量。

在弗洛姆的理解中,爱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给予”。“给予”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人的能量的减少,而是人的潜力的最高表现,是创造爱的能力,不只是创造自己的爱的能力,也是创造对方的爱的能力,因此,爱虽不是接受,但包含着唤醒对方潜力获得的含义。除了给予之外,爱还包含另外四个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四者相互依存,交融为一体。

爱有多种形式:母爱是无条件的,给人以安全感,但缺乏自由(即缺少个性与理性);父爱是有条件的,给人以自由,但缺乏安全感;兄弟之爱是平等之爱;性爱是一种排他的意愿与承诺的行为,或是个人的吸引,是两个特定人之间的独特性;还存在一种爱:自爱;另一种爱即神爱是爱的宗教形式,它也是从克服分离并实现融合的需要中产生的。弗洛姆认为,人对上帝的爱与对父母的爱是有联系的。成熟的爱是一个逐渐脱离安全但不自由的母爱,走向自由但不安全的父爱,最后达到安全与自由相融合的爱的过程,对上帝的爱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真正的爱上帝,就是体验与上帝同一的正确行动,也就是自爱之爱与爱人类之爱。

弗洛姆通过其爱的理论,明确了爱的内涵。爱是一种深植于人性的潜能,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与努力;爱是一种真正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融为一体的活动,需要每个人去身体力行与学习。

2.弗洛姆爱的艺术实践

爱的理论与爱的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爱的实践的探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讨论爱的艺术的前提。针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生活出现了的各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人们除了身体力行外,还要学习以下几个前提性的知识。

首先是规范。规范就是所有艺术实践的一般要求。爱的艺术实践的规范与其他艺术实践规范不同,它不仅是具体的艺术实践的原则问题,更是人的整个一生的原则问题。爱的艺术的规范不仅体现在八小时的工作中,而且体现在此外独处自由选择的生活中。现代人在缺乏真正自由的工作之外生活中,更愿意选择休闲轻松的生活节奏,很少有人能够有自我规范,但结果是无规范的生活在给人带来轻松的同时也带来了混乱与无序。其次是专心。专心是学习一门艺术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比规范更少见。现代社会如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裹挟着人们向前进,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涣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可同时做几件事,但是不能独处、专注。人们把经济领域追求快速快捷高效率的目标渗透在其他一切领域,这使人们养成了急躁的毛病。人们把快直接当成了好,却忘却了快的目的。第三是最大关注。最大关注就是要重视并对你所要学习掌握的艺术本身有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其视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爱的艺术实践也是如此。

实现这三个前提,最重要的是自愿,其次是练习,练习在每件事上有规范,注意倾听自己的心声,了解自己焦虑、烦恼、压抑的缘由,等等。爱的实践中还有一些主要的条件即对爱的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品质。只有努力学习实践这些前提性的条件与品质,爱的艺术才能真正掌握。爱的实践与爱的理论一同构成了爱的艺术的核心内容。

四、《爱的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社会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即全球化时代双重转变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市场原则也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关注人的生存处境与生存状况,为人类寻找出路的思想为宗旨,以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等人的思想成果为思想资源,创造出来的独特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论。弗洛姆表达了对流行于20世纪西方社会资本财富物质凌驾于人之上的价值体系的重估,对技术理性造成的异化现象的批判,对人类理想的重建。这可以启发处在双重转折时期的我们更加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全面理解现代化、全球化,推进中国的人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1.更加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全面理解现代化与全球化。生存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中心问题。它不仅具有人类存活层面的意义,而且涉及人类精神层面。然而,人们往往更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这种生存观直接影响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深度与立场。我们在分析现代化、全球化造成的种种问题时,总是习惯从外部寻找原因,而忽略了人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驱力,可以将人类引向光明,也可以将人类引入歧途,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分析的人类为了克服分离而采取的原始紊乱型与现代雷同型结合方式,即麻醉自己、放弃自我、屈服于权威(有形与无形的权威)、心理趋同等做法。

但是,人类以牺牲体验幸福的代价来换取存活意义层面的安全安宁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在现代化、全球化运动中,人类的各种生存问题日益严重。现代人的精神并没有因为富足的物质生活而变得健康充实。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描述揭示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化现象与问题,在处在双重转折时期中国社会也存在,因此,既要关注人的物性存在、物质生活,也要关注人精神状态、精神生活,关注人的整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珍视人与动物不同的特质。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发展,使人从只关心自身的物质利益,与世隔绝的樊篱中挣脱出来,以发展每个人的爱的能力来开创一条既安全又自由的希望之路。

2.为中国人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理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人学学科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等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对为什么要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原则上存在着一些偏执与缺漏。这说明,我国的人学研究在学理资源上还比较缺乏、在文本基础上还比较欠缺。《爱的艺术》,也为中国人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弗洛姆对爱的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人的研究。它以现代人生存出现失去尊严、自由、独立,日益萎靡、病态等问题为前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与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人学研究是以建立一个以个体的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人能够既自由又安全地存在的健全社会为理论指归的。而且,弗洛姆身体力行了他的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使他更乐于接受启蒙时期乃至更早的古希腊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从社会角度与弗洛伊德从个体潜意识角度对人性的理解,为弗洛姆建立自己的人的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尽管他的思想中受到现代西方多种理论思潮的影响,但从关心现代人的现实处境出发,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角度,理解人的生存两歧性本性,用爱与创造潜能的发挥来帮助现代人摆脱孤立无援的生存困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希望的精神内核心却是贯穿在他的全部理论著述之中的。

总之,弗洛姆《爱的艺术》讨论的中心话题——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既深入人性,又指向社会结构、自然万物、宇宙世界的具有巨大融合力量的复杂问题。在中国社会的双重转折时期,重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领会弗洛姆对爱的含义与力量的理解,会让我们感到一种震撼与鼓舞,并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与收获。

标签:;  ;  ;  

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对弗洛姆爱情艺术的解读_爱的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