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要求_市场经济论文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要求_市场经济论文

论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的八大变化——及其对社会工作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中国论文,其对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性要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是一项为人服务的事业,它的宗旨是帮助人们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社会体制的模式不同,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就不同,因而,社会工作的具体目的、重点和方式也就不同。因此,抓住社会问题、找出其产生根源,是做好社会工作的前提。我国在社会变化剧烈的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常常给人带来预想不到的困难,也常常使传统的社会工作失效。因此,尤其需要掌握社会变化的脉络,弄清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性质及根源,据此,才能确定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增进人们的福祉。

一、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社会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彻底地变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使中国人的经济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的实质,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化。这一变化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配置者由计划机制变为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乃至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由市场首先来调节。市场交易和竞争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活动。到1995年,市场对中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调节范围已经达到90%以上。

第二,社会组织及个人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封闭转向开放。

在市场经济中,不单经济资源,而且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成了商品,都要在全国市场乃至在世界市场上流通,所以,横向的市场联系网络同时也成为人与人及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文化交往的基本渠道。社会系统只能是开放型而不可能是封闭型的了。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社会基础。

第三,社会的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激发了强大的动力,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增率达17%;城镇化率从17.9%猛增到32.7%(世纪末将超过50%);科技、教育、文艺的综合产出指数年增率则较改革前高了一倍。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四,社会的经济成分及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性和单纯型转向多样性和混合型。

为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起来。到本世纪末,在工业总产值中,预计国有的比重将降到27.4%,集体的将增加到47.7%,个体的将增加到13.4%,私营的将增加到11.7%。此外,在股份制经济和企业集团中,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同一个经济组织中混合型地存在;实行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着个体所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组织。

第五,社会的阶级结构及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简单型转向复杂型。

随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管理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阶层划分为:(1)城市企业直接生产者;(2)城市企业经营管理者;(3 )农业生产者;(4)乡镇企业直接生产者;(5)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6)知识分子;(7)社会管理者;(8)个体劳动者;(9)私营业主。按收入和生活水平,它们又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暴富五个等次。

第六,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本位化”的一统天下转变为“整体本位化”、“团体本位化”和“个体本位化”的三足鼎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党和国家仍集中并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利益;同时,各企业、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其他社会组织,都具有了独立的团体利益;各社会成员,则具有了独立的个体利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还会深化利益关系多元化格局的定势,而且,使其“重心”进一步向团体和个体本位化下移。

第七,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理想型和集体型转向现实型和个体型,并且,再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多元化的利益关系格局,对外开放带来的价值观念碰撞,也必然使社会的价值观出现集体主义、团体主义、个体主义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八,社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人治”转向“法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合同,而合同的签署、履行、违约的惩处等等,都只能靠法制来保障。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很难再由行政的力量解决,只能付诸法律。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法制取代人治,就不但是应该,而且是必然的。

二、社会大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的大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带来以下社会问题。

第一,人们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对市场经济难以适应,对市场化及其所加速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知所措。

市场经济使各个社会成员都有了各自独立的利益,要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同时,也赋予了其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和决策权,再加上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外在性强制,促使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都大大增强,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大大发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社会的发展进程就大大加速。这样,众多的个人和家庭就有能力帮助别人或别的家庭,社会也有更强的实力帮助弱者。

另一方面,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给人们的压力也空前增大了。这些压力有:(1)工作的紧张;(2)通货膨胀;(3)企业亏损、 农业的天灾;(4)失业;(5)医疗、教育、住房等费用的个人负担;(6 )相对贫困化的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转型中必有相当多的人对市场经济仍难以适应,对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波动及其所加速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知所措,在剧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的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例如,有的职工在企业宣布破产时精神错乱,有的失业工人及“转非”农民甚至不会择业)。而竞争造成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还将日益发展,竞争能力弱者的处境还将日益艰难。因此,需要受指点、受安慰、受帮助、受扶持乃至受救济的个人与家庭也大大增加了。

第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都既开始带上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理性和宽容色彩,开始走上法制轨道,又处于重新定位的动荡之中,出现了较多矛盾乃至局部危机。

市场经济以平等互利、合理合法的原则重塑着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使其呈现出既考虑己方利益,又照顾对方利益的理性色彩;现代化则以个性自由的原则影响着这些关系,使其呈现出既展现己方个性,又尊重对方个性的宽容色彩。这些色彩,使社会利益可以在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合法追求中自然地扩大,使人际关系更加合理,使家庭关系更加受感情支配,使社会关系在法制的统摄下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使各个体、各团体利益相互之间,尤其是它们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在短期内呈现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也有转向于“自我”乃至自私的倾向,从而导致个人、团体、社会三者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以污染环境、甚至以损害员工健康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开发,例如粗制滥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乃至欺行霸市,例如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例如制作假帐、偷税漏税乃至走私贩私等等;现代化潮流中东西文化的碰撞,也会使不少人丢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极端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使家庭和社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婚外恋、早恋、非法同居、非婚生育、家庭破裂、家庭虐待,例如偷盗、抢劫、诈骗、杀人、强奸、走私、贩毒、卖淫、嫖娼等等。总之,道德危机、家庭危机、治安危机,在一些地方已经严重存在。

第三,平等、自由的交易日盛,自主、民主的要求日强;同时,不正当交易的行为也会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导致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在市场经济的交易、交流、开放、开拓活动中,人们都得精打细算,根据所耗、所失与所得之间的比较情况来取舍、来决策。这样,人们活动的理性色彩大大增强,社会也就得到加速发展与进步;同时,市场经济使人们自主平等、自由的意识增强,使人们的政治参与度加大,对公共权力掌握者的监督加强。这样,会促进政治民主和政风清廉。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那趋利性和竞争性,也会诱发不正当交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催生出经济腐败(贿赂、假冒伪造、偷税漏税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不正当交易原则还会超越经济生活领域,向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他领域扩张、渗透,诱使一些人们将自己拥有或能够动用的一切东西:权力、官职、荣誉、人格、感情、乃至肉体,都当做了商品,拿去做交易、谋私利,从而导致政治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和社会腐败(娼、赌、毒等)现象。前述之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管理体制所受市场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强烈冲击而处于动荡和重新定位过程中的空档,还会加重这些腐败现象。腐败现象是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危害我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最严重社会问题。

第四,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阶层认同感及集团性行为日益增强,阶层矛盾日益扩大。

市场经济扩大与深化着社会分工,使社会阶层逐渐定型,并建立起维护自己利益的社会组织,这表明社会自组织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稳定性的加强;市场经济要求企事业单位严格管理,要求加大职工的劳动强度,这表明社会的效率将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尤其是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差别急剧扩大,使前述之九大阶层又形成贫困、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暴富五大等级,并使贫困阶层与过快地、不正常地富起来的阶层的矛盾加大,尤其是使人民群众同贪官污吏及不法奸商的矛盾突出起来;市场经济要求严格管理、要求加大劳动强度、要求裁减富余人员,使被管理阶层与管理阶层的矛盾加大,尤其使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者的矛盾突出起来。这里有两种情况值得重视:一种是管理者正当地加强管理,尤其是精减机构、优化劳动组合与严格奖惩时,会遇到一些员工阻挠,甚至激发尖锐矛盾;另一种是少数管理者私心膨胀、贪污腐败、任人唯亲,也会激发尖锐矛盾。此外,城乡之间、工农商之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等矛盾也有所发展。这些矛盾得不到缓解,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三、中国社会大变动给社会工作提出的历史性要求

社会的大变化,也使中国的社会工作发生着历史性的大变化——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活动方式”向“市场经济活动方式”转化。迅速实现这一转化,就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给社会工作提出的历史性要求。

我国各个社会工作部门和广大社会工作者主动适应活动方式的变化,开创着社会工作的新局面,极大地缓解着前述的各项社会问题。

然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还远远未能实现由“计划经济活动方式”向“市场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化,对不少新的社会问题还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当务之急是着重从以下方面实现社会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实现社会工作目的的转变——由过去的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转变为在维护稳定和安宁的基础上帮助人们认识其个人的潜能、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履行个人的义务、享受个人的权利,以使其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多作贡献。

社会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然而,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则应是促使、帮助人们实现其潜能和价值,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工作既是社会的稳定机制,又是社会的动力机制。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将社会工作的直接目的当成了唯一目的,将维护社会稳定当作社会工作的最高目标,从而,将社会工作者当成社会的“消防队员”。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也是被动地进行“安抚”,即主要是使不幸者得到补偿,而不是提高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同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因而较忽视个人的潜能和价值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市场经济的动力是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发挥与实现。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工作就应该强调自己的根本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其个人的潜能、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履行个人的义务、享受个人的权利,以使其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多作贡献。这并不是说,社会工作就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了,而是说,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亦应以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着眼点——对适应市场经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个人,要动员其主动地帮助不适应市场经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人;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人,则应引导、帮助他正视自己的弱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或潜能,学会适应市场经济、学会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崛起。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给不幸者一条“鱼”,还要给他一张“网”,更重要的,是要帮他掌握“捕鱼”的技术。这就是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社会的稳定机制,而且是社会的动力机制。

第二、实现社会工作主体和社会工作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工作由过去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以社会行为为主。

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就需要在政府的管理和指导下,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众多的专业系统,来共同开展社会工作。例如,可以在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业已存在的各级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作用,即扩大其组织,在每级协会中设立社会调查、职业帮助、心理咨询、婚姻家庭问题、保护妇女儿童老人、酗酒吸毒问题、病态行为矫治等各个分会,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又例如,也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街道和农村的各个乡、镇设立“社会工作中心”,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直接领导下,同样设立上述各个专业组织,分门别类地开展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者协会和社会工作中心应该是类似于美国的“社区福利委员会”(Councils of Social Agencies )那样的事业性组织,以社会帮助为己任而不以赢利为目的,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义务或半义务地参加社会工作。总之,要形成人们一有问题和困难就立即会想到并来找“社会之家”的习惯。这样,就能以社会的力量及时有效地解决转型中众多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能切实有效地帮助人们发挥其潜能、实现其价值。当然,此时政府部门的政府行为仍然必不可少,不少社会行政管理的任务还在加重,但其指导性、政策性、调控性的工作则更应该加强。

第三、实现社会工作重点的转变——由过去侧重于社会团体转变为侧重于个体,由侧重于社会救济转变为侧重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务实。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紧紧地依附于各个社会组织。因此,社会问题多为团体性的,社会工作自然以团体为主要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且社会问题也多为个体性的,在前述之中各个人对市场化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非正常化、犯罪行为的增多等等,所以,社会工作应转变为主要以个体及家庭为对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工作侧重于社会救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不但使社会工作的面显得过窄,更重要的,是还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1)容易使困难者形成对社会的依赖性, 减弱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2 )容易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为少数困难者所缠扰而难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困境(这是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小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将社会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服务来。针对转型中的前述的社会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个人再教育服务、个人心理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婚姻家庭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老人福利服务、社区服务、行为偏差矫正服务等项工作;加强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务实。

第四、实现社会工作机制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的行政机制转变为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连企业的运行机制都是行政性的,社会工作就更不用说了:一切经费,由行政拨款供给;经费的使用方式,主要都是消费性的(福利性救济等等);所进行的社会工作,主要也是被动性的(出现困难后的补助等等)。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由于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社会工作量、尤其是社会工作所需的经费急剧增多,所以,社会工作的行政机制仍然是必要的,然而,光靠它就远远不够了,就还得建立起社会工作的市场机制这包括:(1)在经费来源上, 成立各种基金会,向社会各组织、各团体、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大量地摹集社会工作基金(在这方面,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等已作了出色的工作)。(2)在经费使用方式上,建立各种事业性的社会工作实体, 在进行非救济性社会工作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仍需收取成本费用,以求得自我生存能力,再补之以行政经费和所摹基金会经费使其自我发展。

标签:;  ;  ;  ;  ;  ;  ;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要求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