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 238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想,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把学校办好,让人民满意,这是最能体现校长的核心素养的。如何办好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呢?下面我将从学校、学生、教师、校长、文化等方面,结合十九大精神谈几点体会。
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先谈谈家长满意的学校。
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很多,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学生对学校的评价等,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满意的学校,很多家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
一所学校怎样才能让家长满意?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你希望学校怎样才能满意?我们把家长期望的问题办好了,家长就对学校满意了。一般说来,家长对学校的期望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能考个好大学,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和特长,希望学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希望有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希望老师关爱到每一个学生等。应该说,家长的期望,我们学校基本都做到了:我们的校园很漂亮,我们的老师很敬业,我们的孩子很可爱,我校的本科升学率已达到90%以上(其中一本升学率将近50%)……
但是,家长满意的学校绝不等同于人民满意的学校。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我想到朱九思先生的一篇文章——《办中学的一面镜子》,摘录一二:
“北有南开,南有扬中”,这是1930年前后社会上开始流传很广的两句话。这两所中学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1.精专敬业的教师。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又能循循善诱。他们立志终生从教,安贫乐道。
2.高升学率。学生学习认真勤奋。入校后,考试升级制度严格,不管是谁(达官贵人子弟也不例外),考试及补考成绩不及格者或留级或退学。
3.体育、美育、技艺活动多姿多彩。校长常说:“不会玩的是傻孩子。”学生下午三点半后离开课堂,参加球类、京戏、歌咏、器乐、壁报、绘画、摄影、劳作、无线电等等各种课外活动,校园一片欢乐声。
4.良好的教育。学校设有“镜箴自鉴”,在校门穿衣镜旁刻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让学生按此养成卫生习惯和文明举止。
5.以天下为己任。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项活动是每周邀请不同政治派别、不同观点的名人来校演讲。他们讲国际大局、抗战形势、时政财经以及天文地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修身养性、立志报国等,无所不包,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我敢于毫不夸张地说,以南开中学与扬州中学为代表,当年实施的一套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我想,中学教育应当对社会负责,而绝非只对家长负责。中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人格健全者,中学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应是“树人”,树立人的自尊、自由、自强、自立。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好老师”的“四大特质”: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我认为,这“四大特质”应该是当前每一位教师都应有的品格,是新的师道师范师德标准,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1.要有理想信念。教育者要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激发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壮丽人生。
2.要有道德情操。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教育者自身要确立起做人的信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敬业、爱国”这24字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社会精神发展的指针,是中国社会的魂魄,是中国人信仰体系的根本内容,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
3.要有扎实学识。好老师应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未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比学生懂得多,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我看来,现代教师的“学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热爱学生、正义感、合作精神、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超越时代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则是必须具有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能力在内的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素质。
4.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是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我认为,唯有教师的人格是美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格美的公民;唯有教师的群体素质是高的,才能塑造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为一所拥有近4000名学生的省示范高中,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近4000名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我们重温“十九大”报告里的一段话: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立德树人。如今,世界性“生产麦当劳化”:一套固定比例的原料、一套标准化的程序、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汉堡包。一些学校也在麦当劳化,这难道就是教育吗?教育不是生产“物”,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最有灵性、最敏感也最脆弱的。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探索“生产人”的特殊规律,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们深知,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即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多年来,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堂为主阵地,形成了以“文化熏陶,榜样引领,活动育人,自主管理”为基本内涵的德育模式。
我想,校长最快乐的事是学生成长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成“人”,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2.素质教育。就目前的理论界来看,对“素质”的涵义界定阐述不下十几种,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只知道A、B、C、D的片面型人才,它所要求的应是贤才、通才和全才。这样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很难产生。谈到“应试教育”,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高考。关于高考,我不想多说,我想说的是: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高考升学率,这所学校就会被边缘化,得不到社会家长乃至学生的认可;但是,一所学校只有高考升学率,这所学校就会庸俗化,就会被教育明天抛弃。
新时代迫切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思想、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对各类新型人才的需求。
3.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别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们能走且只能走素质教育的路,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我们的学校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有一次我在一篇文章中谈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中国,这是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十九大报告说得很明白:我们要为未来的中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四、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对我教育很深,启发很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硬”字,我个人理解,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保持自身清正廉洁;二是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
如何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一要有职业操守观念,二要有社会责任感,三要有历史使命感。我想以我在学校党总支和行政班子联席会议上的一篇讲话来回答。摘录如下:
为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学校班子建设,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借此机会,给各位提出几点要求,以作共勉:一是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自觉投身于改革大潮。二是保持清正廉洁。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在纪律、法律、政策以及社会组织的规定之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办事,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化,做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党章的要求、符合法律的要求,让师生放心,让师生满意。三是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四是要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争先意识。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执行力,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党旗增辉。
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的中学校长恐怕是世界上事情最多的校长,管了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以外的事,这是国外校长难于理解的。但越忙就越应该头脑清醒,事越多就越应该抓大事,决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事务工作者。我想,校长最需要的是把教育教学搞好,做好领导教学、发展教师、建设学校文化三件大事。教育、教学、教师我已讲了很多,最后讲讲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想,学校之间的竞争永远都是软性的。每所学校都希望赢得最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最好的生源。而要做到这些,靠什么?靠文化。所谓“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能否成为“新人成长的世界”,能不能培养出创造力十足、精气神饱满、富有责任感的学生,取决于学校是否具有个性和特色。而学校个性和特色的全部秘密,来源于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无形而有感地浸润,形成了遍布校园每一角落、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它连接着这所学校办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无为一中始建于1951年,从薄弱到合格,从合格到有特色,再走向优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发展过程。无为一中办学67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所形成的“崇德、敬业、善教、合作”的教风和“惜时、明理、博学、慎行”的学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高度一致性。
薪火相传,67年来,我们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学生和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现代名校作为学校发展愿景,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办学之路。我坚信,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才可能是现代化的学校;只有树立了一种鲜明文化特征与发展追求的学校,才是有品位的学校。
六、结束语
最后,我用一句话概括我对新时代校长核心素养的理解,那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文作者:魏文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要有论文; 九大论文; 文化论文; 精神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