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保护部角色转换后,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形势创新开展宣传教育,坚持“七个模式”,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下面,本文将结合当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教育模式从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七个模式
随着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任务也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在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方面做到有效互动,不断推动环保宣传教育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融入化模式
在宣传教育上要做到“四个融入”,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是“融入平时”。坚持每季组织一次生态保护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学习交流,每月党员学习安排一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经常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环保科普讲座,充分发挥校园环保公益组织的宣传作用。二是“融入活动”。注重将宣传教育融入到基层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元旦、春节、“5•29”、“7•11”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前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咨询服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画展等活动,寓教于乐。三是“融入村组”。如组织帮扶帮扶干部深入扶贫点走访慰问困难户,同时把环保科普读物和宣传品发放到群众手中。四是“融入部门”。充分挖掘宣传、林业、工信委、教育等部门的公共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传播平台,形成强劲工作合力。
二、渗透化模式
做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把握好尺度。要善于在潜移默化中、在平常生活中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和“三位一体”发展理念。为此,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渗透到有关部门的职责中去,并发挥其作用;渗透到全民性文化活动中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渗透到为民服务中去,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坚持普通教育与分层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力求渗透到位,入脑入心。
三、参与化模式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离不开广大市民和公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更加需要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根植群众土壤的宣传工作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要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吸引广大干群和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即建立党委牵头、部门协调、依托社区、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以项目运作方式管理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完善以联席会议制度为纽带的部门联合督察指导机制。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带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宣传教育活动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亲情化模式
生态保护工作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同样,其宣传教育工作也要充满人性和亲情,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通过情感交流、亲情互动,增强群众对“生态文明”的信赖和支持。对此,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兄弟相称、一颗诚心合作、一切服务热情、一声祝福送行,用环保干部的真情实意、深情厚意去感染广大群众,增强社会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发挥城市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宣传的热情,比如宣传环境要温馨自然、宣传标志要规范美观、基础设施要功能完善等。要充分发挥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的宣传教育作用,实现真诚联动、真心帮扶、真爱服务、真情关怀。
五、多样化模式
当前,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载体和内容,并将其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教育馆、环保科普进校园、帮企减污、生态文明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阵地,做到宣传教育“遍地开花”。二是宣传载体多样化。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影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传播载体。三是宣传内容多样化。积极吸收和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来武装育龄群众的头脑,把思想育人与知识育人结合起来,做实、做优宣传教育工作。
六、按需化模式
就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群体和个体的不同需求进行宣传教育。以往的宣传教育模式“以我为主”,“我说你听”,既脱离群众,也与“生态文明”的要求不相符,很容易遭受“冷遇”。如农村和城市居民对环保知识需求和接受心理差异大,笼统灌输自然效果欠佳。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除了生产生活环境需要获取环保政策以外,还想通过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来获取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等。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当前群众的真实需求,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七、双四化”模式
一是“空中四条线”模式,指的是广播、电视、网络、电话四条线。要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生态保护专栏;要挖掘现代传媒的宣传潜力,形成互联网、远程教育网、手机短息网宣传教育一条线;市、县(区)生态环境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热线电话,随时听取意见、答疑释惑。二是“地上四个一”模式,包括新型生态文明宣传一条街、一个综合环境文化大院、一支环境保护宣传队、一辆宣传服务“直通车”。通过实行“双四化”模式,建立“四通八达”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实现信息传播的立体化和全覆盖,切实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新的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融入到社会的宣传中去,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我们环境保护宣传中来。
作者简介:
韦善康,男,壮族,1971年10月生,广西鹿寨县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大学本科学历。1998年12月至2006年2月曾在防城港市电视台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记者职务,现在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培训科任职。
论文作者:韦善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宣传教育论文; 群众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模式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