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干部病房 广西 桂林 541002)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26-02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就护理而言,其主要内容是对临终患者提供全面、积极的综合护理,即临终护理。
我国已现处于老龄化社会,而这些老年人中,一部分老人是临终病人,要依靠下一代来照顾,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独自照顾临终病人困难非常大,众多垂危病人及其家属呼唤临终关怀[1]。因此,临终关怀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现将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做如下综述。
1.临终关怀理念
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讨,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临终关怀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照护的姑息性(Care),而不是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命为目的,而以“减少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其坦然地接受事实”为宗旨,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2.老年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临终病人除了遭受所患疾病的痛苦之外,自身还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一种自然衰退阶段。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应了解老年临终病人的身心特点,尽量满足病人需要,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使病人临终时心理能够得到安慰,平静地离开人间。
2.1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理特点
2.1.1有许多共同症状和体征。如贫血貌、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呼吸困难、营养失调、睡眠紊乱、肢体活动障碍、神志不清等表现。
2.1.2疾病和衰老共存。老年临终病人往往患有好几种老年慢性疾病,比如而冠心病、糖尿病,这些疾病会加速衰老进程,导致恶性循环。
2.1.3症状不典型,并发症较多。老年临终病人由于衰老,机体的感觉、反应和防御功能均降低,疾病初期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感染、出血、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2.1.4反应迟钝,表达不清晰。老年病人由于记忆、思维能力差,不能明确传达自己要表达信息,结果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增加医疗护理的难度。
2.2 老年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美国学者库布勒·罗斯博士将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归纳为5个典型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被调查者的73.2%不存在否认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回避期,这与库布勒·罗斯的心理反应分期划分不完全相同,这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有关。李跃跃调查105例老年病人对死亡的认识态度显示,大部分病人对死亡讳莫如深,充满恐惧(60%),仅13%的病人能坦然面对。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心理成熟程度、年龄、性格、身体状况、家人的态度和经济情况等。而老年病人临终时除有以上各期心理体验外,同时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身体老化加重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心情抑郁、对家人依赖、自我调节能力差等;思前想后。大多数临终老人容易回想和反省自己过去做的错事,也会思考自己和家人的身后事宜,如财产分配、配偶生活等。
3.临终护理的具体措施
3.1 疼痛控制最使临终患者备受折磨的是疼痛,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病程越长,疼痛越难以忍受,并伴随着或诱发精神上的痛苦。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可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严重者可产生焦虑、恐惧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3]。因此,控制疼痛是临终护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可给予热敷、按摩,鼓励患者通过看书、听轻音乐、与他人交谈的方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护理操作要轻柔、敏捷、稳当,操作准确,尽量降低工呼吸灯抢救设备的噪声,增加舒适度,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对中、重度疼痛患者,严格根据医嘱,采取WHO三级止痛法(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上升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选用恰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直肠给药、皮下注射和药物阻滞等)通过破坏痛觉传导通路止痛[4]。为取得最佳止疼效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给药观点。如: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按时给药,而不是传统的“按需给药”,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让镇痛效果同时起到“预防”的作用。此外,提倡镇痛药的使用以口服方法为主,反对肌肉注射,因为肌肉注射镇痛时间短,还可能引起局部炎症、神经损伤等。
3.2 基础护理国外学者认为“舒适是所有癌症病人的主要需求。舒适实际上是临终病人接受所有护理措施的综合结果”。众多的临床事实证明,临终病人是否能舒适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护理的实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做好基础护理,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3.2.1尽量安排临终病人住单人房间,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避免噪声。Janice指出,舒适环境的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特别对住院病人,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3.2.2做好皮肤、头发、面部、口腔、指甲以及外阴的护理,保持清洁舒适,维护病人的尊严。
3.2.3如病情允许,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少量多次进餐,必要时采用鼻饲法和胃肠外静脉高营养输入,以补充营养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6]。
3.2.4保证睡眠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被褥柔软、舒适;尽量减少夜间护理操作,但对恐惧、孤独感严重者,护士可多巡视。
3.2.5对不能下床活动者,应按时协助翻身、叩背,防止压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3 心理护理
3.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取得病人的信任。应主动和病人进行交流,关心、同情安慰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
3.3.2合理运用交流与沟通技巧。事实证明,给临终病人倾诉的机会本身就是消除焦虑和抑郁的一种好方法。另外,护士适当地、轻轻地抚摸临终病人,常常会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和安全感,其心理护理效果有时比语言还好。
3.3.3针对病人的认知偏差进行干预。沟通时,一方面了解他们对患病经过,找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偏差;另一方面与患者一起通过认真分析,尤其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患者,帮助他们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疾病的因素,引导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使其对事物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3.3.4合理的情绪疗法。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支持-表达治疗,做好患者家属工作,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同时鼓励患者宣泄消极情绪,不要过分自责,从而使患者性心情处于平静和轻松的状态。
3.3.5尊重病人宗教信仰。有研究指出,在进行临终护理时,护士及其他人员应暂时忽略自己的文化信仰,首先尊重患者及家属的信仰。护士还可以在宗教活动上提供空间与氛围,比如床头柜摆放宗教偶像,使患者在临终阶段得到精神、信仰上的关怀。
3.4 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
3.4.1了解家属需求。Pierce认为护理人员应多同病人家属会面、交谈,及时从他们那里获取护理需求及意见,因为家属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等最了解。
3.4.2缓解家属情绪。帮助家属分析、认识患者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与家属的期望和努力程度无直接联系,减轻家属的愧疚感,教会家属护理临终病人的方法,让他们共同参与照顾病人,从而减轻家属的悲痛情绪[4]。
4.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4.1 国外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英国有1700多个,美国有2510多个。据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统计,医疗保险计划为临终患者支付65.3%的费用,私人保险支付12%的费用,医疗援助计划支付7.8%,4.2%的贫困患者免付临终关怀费用[7]。临终关怀医院里的病人多身患绝症,其中70%的病人为癌症、艾滋病患者,并以老年人居多。在这里,他们可以拒绝治疗,叫外卖,养宠物,会朋友,甚至可以在自己的病房里吸烟[8]。
4.2 国内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约200余家,大约有近万名医务人员从事临终关怀工作。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临终关怀机构呈多元化办医格局,但是这些临终关怀机构绝大多数设在大城市,个别中等城市、小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临终关怀机构几乎是空白。绝大多数的临终关怀机构属卫生系统、高校附属医院所举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其集教学、研究为一体的优势作用较为明显,少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临终关怀机构。
5.总结
临终关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默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让每个患者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旅程。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善于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一个能够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和缓减患者家属悲痛情绪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严勤,施永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4(11):1295-1301.
[2]施永兴,王光荣,葛梦丹.五省市注册临终关怀机构开展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535-3539.
[3]张虹虹.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临终护理[J].医学信息,2014,27(4):349.
[4]邱惠玉,丁少冰,傅海霞.舒适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4):1924-1926.
[5]魏琳,刘燕飞,李旬.宗教特性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1):13-17.
[6]贾素艳,樊俊青.肿瘤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10, 8(10A):2671.
[7]郭明,郭淑艳.我国临终关怀及护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9):118-119.
[8]阎安.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3):82-85.
论文作者:李朔,孙玺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临终论文; 病人论文; 患者论文; 家属论文; 老年论文; 心理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