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运动的回顾、审视与再出发
陈智勇 (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10000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近一段时间,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与体育高度相关的国家战略密集出台。体育,作为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经历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所引发的体育投资热潮之后,体育行业基础薄弱,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优先发展已成为共识。
自2006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三部门共同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阳光体育运动已经走过了13年,已成为学校体育一个重要的品牌。三部门联合启动阳光体育运动,有两个背景:其一,2006年8月,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举办的全国首届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发布了一个让全社会震惊的信息:从1985年开始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来看,全国青少年学生重要体质健康指标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而且部分指标呈加速下降。第二个背景就是筹备北京奥运会,其中人文奥运理念的广泛传播,让社会各界对奥运、对体育的理解更深,体育不仅是金牌,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更重要的是其人文价值。
怎么方便怎么来,哪管消费者有怨言,这是一些服务型企业的老毛病了。以往,此类问题在垄断行业比较明显,随着改革深入,“顽疾”正慢慢好转。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在一些新兴消费领域,先行者越做越大,后来者尚未对之构成竞争压力,以至于几家大企业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价格缺乏弹性,服务满是惰性,尽管被爆出这样那样“店大欺客”的新闻,依旧客源不断、财源滚滚,也就更加不把消费者的诉求放在眼里。
基于以上背景,阳光体育运动设计之初,就明确指向三个内涵价值:健康、教育和快乐,并希望能“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阳光体育口号已经家喻户晓。其实,健康工作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在1979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就确立了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政府针对学校体育首个法规性质的文件,是学校体育建设的基石。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理念仅在体育教师“圈子”内,没有面向社会传播开,与此同时,体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以振奋民族精神为重要背景,培养“少数”运动员争金牌成为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也几乎成为唯一任务,并且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受其影响,加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没有进入考试课程的学校体育,其任务更多地被异化为培养少数学生去参加比赛,为学校获得名次。即使到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无法进入教育“主航道”。于是,2006年,《中国青年报》一篇《13年后的较量,中国青少年体质仍不及日韩》的文章引发全社会的大讨论,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面向全体、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阳光体育运动”应运而生,阳光体育运动更是直接推动了学校体育史上意义深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的出台。
如果仅以体质健康为目标,虽有行政重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的环境,在国家的条块行政管理体制中,健康与体育的工作由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为主责,加之青少年仍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其体质的退化是以统计量和历史比较,并不是个体的反馈,因此,学校体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动,仍然靠着领导的重视而不是基层学校的自身需求,动力来源于行政推力而不是社会压力,是自上而下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懈怠情绪滋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必然显现,只重表面的形式主义增多,甚至受到抵触。
如何防止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被“架空”,如何寻求学校体育工作局面新的突破,这是阳光体育运动设计之初就被审视的重要内容。而突破的方向,就在于如何能将体育纳入教育的“主航道”,在当时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基本原则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而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一代。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全社会及政府高层对体育的教育价值理解也逐步深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阳光体育运动终于在校园内牢牢地扎根,实现了与学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
3.绩效考核体系具有客观公正性,因此可以很好的区分职工工作状态是高效还是低效,根据不同职工工作水平决定他们不同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合理的分配奖金和晋升机会,这样才能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立德树人的“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根本要义之所在。而体育的教育价值如何才能发挥作用?现代体育是一种有组织性的游戏,它必须有规则、有机制、有参与。而且它必须是开放的,有对手。参与者有可能会受伤,需要通过规则和技术获得保护,在战胜对手和伤病的过程中来实现超越,要么超越对手,要么超越自己,取得比过去更好的成绩。在赛事的参与过程中,理解对手、尊重规则。
在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中,第一条就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2007年出台的中央7号文件也特别强调:“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机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之后,举行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就是组织国际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为“以体育为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通过这个主题,也可以看出,教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阳光体育运动一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通过体育活动整合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资源,调动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参与。如,2007年至2014年成功举办了8届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等就是通过常态化的比赛活动,树立和推广校园体育与教育功能有机融合的典型,构建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特别是注重构建校园内生动力源,提倡有序开放校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加入到阳光体育事业中来。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进步,经济从高速的效率优先转向中速的质量优先,随着体育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定位的崛起,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体育理念从激励民族精神更多地转向全民参与;13年后,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等项目的依次推出、展开、深化,体育的教育功用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体育活动已在校园内生根,学校体育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阳光体育运动仍未淡出历史舞台,其树立的“健康、教育、快乐”价值已融入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新理念新思想,阳光体育运动再出发,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未来可期!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产业经济的规划以及行业企业用人的需要,建立省级、市级和校级三方自上而下的专业结构设置的调控与预警机制。建议湖北省政府对随州区域的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全省的专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信息公布平台。
作者简介: 陈智勇,2002年参与策划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2005年作为主要创始人和发起人,创立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任职副主任。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体育卫生质量标准及保障机制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体育的研究》两项部级课题;主持完成中国教育学会重点专项课题《基于云平台大数据下的学生课内外智慧体育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