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从理论高度看,马克思以 “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又以 “现实的个人”为落脚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实现历史使命的主体力量。从实践角度看,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对贫苦大众艰辛生活的积极回应,是资本双重逻辑不断演化冲突的必然结果,是植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运动。从价值维度看,马克思的历史使命以 “现实的个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自由个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思想为科学内涵,生动反映出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因此,从理论高度、实践角度、价值维度解读马克思的历史使命,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现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使命型政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庄严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用毕生的心血为使命注入了科学的内涵,即体现在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理论高度、实践角度和价值维度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然而,西方不少政客、学者把“马克思毕生的使命”说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抹杀人性的空洞口号,是真正的乌托邦等。因此,从人学的视角来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而必将有利于奠定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基础,有利于把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命脉,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话语力量。
一、马克思历史使命的理论高度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也是支撑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理论支柱,显示出马克思历史使命的理论新高度。
一方面,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为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重要著作,一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地,也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建构的最关键一环。人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因素,为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特别强调“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P516-519)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P519)当马克思研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生产力的观点便已形成;当马克思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生产关系的观点也已成型。由此可见,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演绎出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概念,即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促使人实现自身使命的内在力量,是生产力不断让人发现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宿感,是生产力的客观属性推动 “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使命的实现。
11月16日,10个新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登记证书。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共确认集体成员2亿多人。
与感冒一样,流感的常见症状也是发热、流鼻涕、咽喉肿痛、咳嗽等,但持续高烧还会引起浑身乏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
首先,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对贫苦大众艰辛生活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中学德语作文里,他从职业选择这个角度关注着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幸福和人的内心完美等。他在中学时代所树立的价值理想成为以后一生所奋斗的终极目标,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P459-460)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贫困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家只是为私人利益提供保护的工具,法律只是一种摆设,贫苦大众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刻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剥削本质,并从实践上指明了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156)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他人相异化,异化劳动使得贫困阶层更加贫穷,而对异化劳动的杨弃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积极响应贫苦大众的诉求,设身处地为贫苦大众谋幸福,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为此使命而终身奋斗不息。
二、马克思历史使命的实践角度
●whether it gets warmer or not. If the answer is "yes", that means it is time to sow highland barley.
马克思一生都是为人类求解放。在浩瀚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理解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一条红线,也是他的终极价值维度。
另一方面,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落脚点,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和运行机制,指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发现了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实现的动力之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勾勒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社会形态概念的一般结构,指出了社会形态结构的运行机制。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P591-592)从这段经典语句里可以看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尤其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变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一定会发生改变。由此可见,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就是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反过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着眼点是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使命和解放条件而进行的,马克思的历史使命不是脱离群众的抽象史,而是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之上的科学史。通过变革人民群众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理论旨趣和最终落脚点。
其次,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资本双重逻辑不断演化冲突的必然结果。资本是《资本论》中最核心的概念。马克思借资本而演绎出资本的双重逻辑,即价值增殖逻辑和价值贬值逻辑。马克思从哲学的高度对资本的价值增殖逻辑所带来的历史进步进行了客观论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等等,这种趋势并非像迄今为止的经济学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只表现为外部的结果。同样必须指出,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以后才暴露出来的那些矛盾。”[4](P395)由资本带来的历史进步是必然的、内在的规律,但由资本带来的矛盾冲突也是必然的,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所带来的资本价值贬值,资本价值贬值的过程是与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一样,是必然规律。资本价值增殖的外在表现是价值增殖被资本家所占有了,而资本价值贬值则表现为创造资本的劳动人民更加贫困了。从本质上讲,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所创造的,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完全占有,这就使得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当然,资本增殖的过程非常野蛮粗鲁,为此,马克思形象地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5](P829)因此,资本来到人间,一方面,它本身带有的增殖逻辑冲击着旧有的固化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它本身带有的贬值逻辑也暴露出资本家的腐化堕落。马克思从资本的双重逻辑不断演化冲突的现实性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必然促使其走向自我灭亡。一切不平等的关系就存在于资本带来的双重逻辑不断演化冲突的过程中,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资本的历史使命才会终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才会实现。
最后,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植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运动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解放的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P17-18)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无产阶级只有依靠自己才可解放全人类。对宗教的批判最终要归结到对尘世的批判,而尘世的批判应该由无产阶级来主宰,工具是革命,武器是哲学。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抽象性概念,提出了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P502)在这里,马克思从现实性出发,要求无产阶级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去改变已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去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去努力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炸毁整个官方的上层建筑,才能最终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马克思又寄希望于无产阶级中最坚决的共产党人,认为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方面能够充分掌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条件、历史进程和最终结果,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1852年3月5日)》的信中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一定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进入到无阶级、无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正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断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正如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说:“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6](P602)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反映。马克思面临的时代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实践运动。马克思目睹了贫苦大众的艰辛生活,揭示了资本对人的异化,提出了人类社会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历史使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结论。
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便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发展它,从而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马克思的三个“一生”,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努力学习好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学习好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学习好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这就是马克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于心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8](P13)因此,结合马克思历史使命的科学内涵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与场合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必须学习好、掌握好和实践好:
三、马克思历史使命的价值维度
手机是抵御聒噪的神器,根据聒噪的级别调节不同的节目。比如对方的语音语调和风细雨,不影响我刷屏看文字,就首选微信微博;如果对方语音高亢语调激昂,逼你入脑入心,分心的方式就只能是看淘宝;如果对方的言辞激烈,好像你欠他2000元钱似的,这就是在逼我出手了,只好在购物车里划拉,对自己好一点吧,该买的就买,否则咋办?人家已经对咱这么不客气,咱自己总得对自己客气些吧?
第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突破。马克思受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超越。从其博士论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为起点,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质料与形式、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个别与普遍统一起来,以自我意识的可能性、个别性、偶然性、自由性等方面来批判黑格尔的整体性、必然性、普遍性,给自我意识特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但此时的自我意识仍带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色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里,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他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1](P516-519)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历史突破,一是“现实的个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现实活动过程的个人,从事着具体的物质生产实践,在改变着自然地理条件的同时,其社会历史条件也发生着变化,“现实的个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二是“现实的个人”始终代表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与施蒂纳构造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唯一者相区别,马克思构造了以“现实的个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这样的“现实的个人”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落脚点,从而始终代表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现实的个人”始终代表着“真正的共同体”。“现实的个人”的价值理想是“真正的共同体”,而不是虚假的共同体,也即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虚假共同体内,因为私有制的客观存在,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用关系,而对于阶级而言,则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因此,“现实的个人”要想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必须彻底消灭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虚假的共同体,必须依靠各个人的紧密联合才有可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1](P571)
第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发展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强调的“现实的个人”所要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3)显然,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的存在,客观规定了私有观念的存在,而人有了私有观念,人的行为必然追求以“物”为标志的私有财产,人必然会处于“物”的奴役之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不可能会实现。因此,马克思强调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强调每个人都应从“物”、资本、异化劳动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使每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现实的、全面占有自己的类存在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一切活动。正如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设想的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537)当然,马克思在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时候,也从反面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如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是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制。因此,马克思公开宣布,共产党人会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一切不合理制度,会联合全世界的无产者来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追求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的解放,这不仅包括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解放,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马克思历史使命的重要价值维度。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自然的尊重。自然的第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自然的尊重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况且,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部分,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雨露、食物等自然资源、离不开适度的气温、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对自然的尊重本质上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尊重,人类无法离开自然而单独发展。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为主导的价值观,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这种破坏活动越来越严重,自然也变得更加脆弱。人类的行为是把自然当成被任意宰割的对象,自然变成了人类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在这种价值理念的主导下,人类自身很难延续下去。因此,马克思构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目的是克服以往历史出现的严重偏差,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1](P185)最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自然的第一性规定了人的活动领域,而有了人的积极参与下的自然,才真正显示出自然的潜在力量,自然因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更有价值。因而,在人与自然不断打交道的历史过程中,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断凸现,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改善。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相处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是人类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第三,自由个性的人间正道。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进一步具体化了《共产党宣言》里向世人宣布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历程,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说,即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标志,资本主义社会是以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标志,共产主义社会则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标志。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个性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间正道。我们知道,马克思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需要建立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展现的基础上,而真正要实现人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提出了一些具体条件。一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充分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这也是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发展的阶段。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是指生产力比较发达的阶段,这是自由个性得以延伸的基础;全面的关系是指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这是自由个性充分彰显的条件;多方面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这是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发展是指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这是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二是全面发展的个人。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个人是自主的自为的个人,是完整的全面的个人,是普遍的历史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7](P56)三是社会财富的自由流动。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关系只能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被剥削、被奴役、被统治的对象,劳动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被异化。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是真正自为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劳动,劳动创造的财富自由流动并被社会共享,人人平等地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四、马克思历史使命的当代启示
2.3 两组新生儿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PaCO2、PaO2、SpO2、pH等血气指标及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一是要强体,奠定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因素,也是唯物史观最为核心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来着力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特点、历史处境和现实诉求等因素,牢牢抓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建立新政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下牢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国内两大因素的不断变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关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的原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已稳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地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价值取向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方位。
二是要铸魂,把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命脉。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他的经典著作里,他用“现实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等词来表达未来社会人的存在状态,并坚信共产主义在现实的运动中一定能够实现。应该说,这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然而,有不少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渐渐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行为上堕落,甚至有的人一步一步地滑向了通往监狱的道路。因此,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强化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社会的引导作用,坚决反对共产主义过时论、洗脑论、政治招牌论、虚无缥缈论等极端错误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9](P5)
三是要发声,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话语力量。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指出:“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6](P602)马克思遭受了敌对阶级的驱逐、诽谤和诅咒等恶劣攻击,但他仍然不断奋笔疾书,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响亮口号;他坚持真理,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立志于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他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历史使命的最好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国内外占据舆论的最高点,一方面应积极宣传马克思历史使命的真理性、阶级性、实践性、群众性等特征,另一方面也应该宣传好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四个伟大、五位一体、“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让世人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在国内外的话语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Huma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Marx’Historical Mission
YE Sheng-hong ZHou Li-sheng(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6,China)
Abstract: Marx’ historical mission is to liberate mankind.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taking“realistic individual” as the starting point,Marx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 the meanwhile,he revealed that the people were the real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the main force in carrying out the historical mission,through taking “realistic individual” as the foothold point.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Marx’historical mission was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hard life of the poor masses.It w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onstant evolution of the dual logics of capital,which was rooted in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the proletariat and its political par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Marx’ historical mission took as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everyone"s free development,free personality,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etc.It vividly reflects the ideal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man and society,human and nature.Therefore,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 historical mission from the theoretical,practical and valuable perspectives in the present paper is of highly valu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of the CPC.
Key words:Marx;historical mission;CPC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9.02.011
文章编号:1674-8107(2019)02-0072-07
收稿日期:2018-09-16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研究”(项目编号:18VSJ010)。
作者简介:
1.叶胜红(1978-),男,江西鄱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2.周利生(1968-),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石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