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从经济发展是否有“拐点”和通货紧缩是否结束的角度看_宏观经济论文

试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从经济发展是否出现“拐点”和通货紧缩是否结束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拐点论文,导向论文,试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分析的争议较大,但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认为通货 紧缩已经结束,经济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正在进入新的成长期;一种是谨慎乐观,认 为通货紧缩局面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需求依旧不旺,经济增长只是出现了转机而 不是转折,转机的基础还不稳固;第三种是相对悲观,认为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我 国仍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还将继续滑落,问题还比较突出。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及发 展趋势并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对我国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 断定第一种观点符合实际,则意味着政府启动经济的政策已经取得成功,经济将内在地按照 自身惯性运行,不必再依靠外力推助,政府实施的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告一段落,以免 矫枉过正,甚至于应该采取措施预防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如果断定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则 意味着经济增长仍然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还需一定的外力推动,政府应实行稳健的宏观经 济政策,特别是要以内需的启动带动经济强劲增长。如果断定第三种观点更符合目前形势, 则需要做的事情更多。

一、是“拐点”还是“亮点”

应该说,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止跌回升的势头。2000年上半年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 大需求同时出现了由弱转强的变化,分别增长了11%、10.1%和38.3%,比上年增幅均高出好 几倍;库存水平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和税收双双上升。但是,由此断定我国经济已经出现“ 拐点”,实现了转折,还为时尚早。因为目前的回升基础并不稳固,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直 接拉动经济的结果,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短期现象,而非市场机制改变后的趋势性好转。据 国家信息中心估计,民间投资的增速仅为2%,而仅政府支出行为的基本建设投资增进就达6.6%,虽低于上年同期投资增长速度13.2%,但已说明政府在支持经济增长中仍唱主角。此外 ,我国实行三年的财政拉动经济政策以来,好的、效益高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从长期来看, 政府投资总是不如民间投资效益高,并且还对民间投资有抑制作用,即会产生“挤出效应” 。另据统计,去年1~5月新增下岗职工人数达500万,中低层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收入更 近于停滞(人均增收9元),最终消费需求不畅。即使中国实现了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政策 因素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仅国债对投资的拉动一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就超 过两个百分点,社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尚未启动。如何刺激民间投资、降低对国债的依赖程 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支出,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2001年我国经济将出现重大转机也是无庸质疑的。我国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 响,开始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已经决 定了2001年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环境是良好的;第二,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架马车都将 稳步运行。从出口来看,虽然外部需求有所弱化,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是正的。从投 资来看,民间投资的启动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外商投资的数量也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 O在不断增加,投资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消费来看,结构性消费热点开始出现,农民 收入问题、城镇职工工资问题等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西部开发会给总需求带来 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尽管国民经济“拐点”还不能肯定,但可以断定经济走势中出现了 “亮点”。

二、治通货紧缩还是防通货膨胀

有不少人忧虑:2000年粮食减产将会对今年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构成威胁,西部大开发进入 实质性阶段,对生产资料需求将会有较大增加,基础货币M2发行存量与增量较大,使M2与GD P之比已达到1.46(国外正常水平为0.5~0.7),隐性通货膨胀已经存在。但也有人持相反的 观点,认为最近出现的部分基础产品价格回升,主要是政府调价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的 结果,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实质改善,通货紧缩没有结束,更无通货膨胀危险。正确认识当前 的物价走势,科学分析经济形势,对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都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 ,比较有把握的判断是:长达三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物价回升的苗 头已经出现;但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健康增长的伴生物,因而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正常 的,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必要实行紧缩的 宏观经济政策。

(一)从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是否相适应来看

由于M2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可以用M2与GDP相比较,反映货币供应总 体上与国民经济运行的适应程度。分析我国1984—1999年M2/GDP变动趋势(图1)可以看出,1 984年以来,该比率的变化可以较明显地区分出四个不同时期。1984—1989年,该比率在波 动中缓慢上升;1992—1995年,基本没有变化;而在1989—1992年和1995—1999年该比率则 呈较快上升势头。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变化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可以绘制M2/GDP的变化率 图(图2)。当M2/GDP的Lb率稳定或趋向下降时,GDP的增长通常比较正常;而当该比率趋向上 升时,GDP的增长则趋于减缓。由图2可见,从1999年开始,我国M2/GDP比率的变化率又一次 走低,因而可以推断,目前我国货币供应的状况与经济运行的需要处于比较合适的状态。

(二)从实际利率走势来看

由于实际利率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 通过观察实际利率走势来判断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图3的资料显示:我国的实际利 率已经从高位下落。根据历史经验来推断,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加强。如果认定经 济的稳定增长通常会伴随着物价上涨,则应认为物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出现。

(三)从物价来看

由于幅度在3%以内的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健康的标志,即健康的经济运行要有一定幅 度物价上涨,而使物价有所回升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要防止的是对经 济产生破坏作用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这种情况近期还不会出现。

第一、国内商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变。据统计,在609种主要商 品中,只有9种再生资源产品和3种土特产品供不应求,其它大部分产品处于供过于求和供求 平衡状态,至少有1/3的生产能力因需求原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 上涨主要是政策性压产所致,并非市场供不应求;消费价格上涨主要和政府垄断的服务价格 提价有关,也不是市场拉动。而且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是粮价,2000年夏粮减产幅 度达9.3%,但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长期供大于求,库存量很大,这次减产不会导致供不 应求,只会恢复供求平衡,实际上去年粮价仍是下跌;油价大幅度上涨是去年工业品出厂价 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如果扣除油价上涨因素,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微跌,而且油 价上 涨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传导的结果(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所致)。

第二、银行信贷虽然增加较多,但和前几次引发通货膨胀相比,贷款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通货膨胀的诱因主要是向工业领域注入大量贷款,导致工业领域投资过度膨胀,而现 在仅居民住房信贷就占贷款38%,另配合国债投资重点增加的是对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的贷 款,工业领域信贷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可见,目前不存在由于工业领域投资过度引发通货膨 胀的基础。

三、均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能够支持经济自主地回升或 回落,而不能只为短期目的大幅度地变化,即应实行均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 近期而言,需要采取增强市场活力的新的政策措施。

(一)重视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所在,它将支持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特别是消费市场冷热状况 及扩张程度如何,直接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 的调整应以扩大内需为主,尤其是要刺激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决定于居民当时收入、未来收支预期、社会保障、存款利息、商品价格 、市场偏好等因素。应在对居民消费需求形成主要制约的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有 力 措施,增强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信心。第一、继续增加国家公共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对企业 职工工资和社会劳动者报酬形成上升性示范效应和推力;继续提高城市最低收入阶层补 贴;继续改进和加强医疗、退休、失业等社会保障;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在消费体制 和政策方面,破除对消费规模扩张形成限制的种种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一些国有垄断部门 的高价垄断;鼓励新兴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普及,鼓励价格竞争。第三、发展消费信贷,推 进农村居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进程和城市居民汽车、住房等新一代耐久消费品的升级 热潮。

(二)实行均衡的财政政策

近几年来的财政扩张投资已对社会投资形成挤压,对宏观经济形成沉重压力。为使社会投 资和宏观经济顺利回升,应当减弱国债增发力度,减少财政投资,一些低效率、不适当的财 政投资项目应当予以封停,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应当适时退出。应当减慢税收增长速度和中央 财政比重增长速度,减轻企业税负,以薄赋轻税政策养民生息,鼓励民间投资。基础设施项 目尽可能采用商业融投资方式。不得已而实行的财政扩张性支出应当从大规模项目投资转向 加强社会保障,可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短缺情况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国债,加快实施国有资产 变现,增补社会保障资金。国家财政应当对当前负债的急速增长和潜在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防止不良债务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等各种风险向财政转移,不应让财 政担负现阶段难以承担的过多重任,减少财政赤字,逐渐向平衡及盈余财政过渡,为资本市 场发展和宏观经济回升创造出宽松的空间。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在物价水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目前的人民币利率 水平与刺激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基本适应,再下调已无空间,很快上调可能影响投 资和消费,因此,在利率调整方面,近期内不应再有大的举动,但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发挥利率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功能,使资金向效高绩优、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第 二 、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扩大债券回购交易品种和范围,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 运作机制,允许更多有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第三、根据目前基础货币 增长缓慢的问题,应选择适当时机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存款利率,以刺激商业银行的 放款积极性。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因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应当密切关注各类实际经济变量、物价以及实际利率的走势,并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动态 灵活地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从经济发展是否有“拐点”和通货紧缩是否结束的角度看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