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选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均为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实验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干。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较参照组更佳,P<0.05。结论 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脑梗死;ICU;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对患者的身体机能损伤巨大[1]。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时,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2]。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我院ICU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相关研究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共88例,均为我院ICU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选自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通过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4例。
实验组44例患者当中,男性占25例,女性占19例;年龄最小者为30岁,最大者为79岁,平均年龄为(56.84±5.75)岁;发病时间为30分钟-10小时,平均发病时间为(4.76±3.57)小时。
在参照组44例患者当中,男性占24例,女性占20例;年龄最小者为31岁,最大者为79岁,平均年龄为(56.87±5.76)岁;发病时间为30分钟-11小时,平均发病时间为(4.79±3.60)小时。
将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进行对比发现并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参照组: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常规溶栓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溶栓前护理、溶栓护理以及溶栓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进行分析对比。
1.3.2判定标准[3]
NIHSS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价,分值0-45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记分为0~100分,0~41分表示功能很差,没有独立能力;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大于60分表示轻度功能障碍,部分生活可自理;100分表示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可独立生活;有效: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生活需要帮助;无效:患者无独立生活能力,需长期卧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核对研究中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P<0.05表示,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的总有效率为95.45%,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3 讨论
在医院ICU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数量较多。由于该类患者的病情危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且加大了治疗难度[4]。静脉溶栓属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常用措施,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脑血管灌注不足,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但治疗期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因此,需要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其神经功能。
本次研究中,特选取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观察,实施优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具体护理内容见下:
(1)溶栓前护理:确定患者为急性脑梗死后,应立即进行脑梗死优质护理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各项生化检查。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变化,并做好心电图监测[5]。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准备相关抢救工具,例如吸氧机、输液泵以及吸痰机等。
(2)溶栓护理:在溶栓期间,并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对其呼吸、心律、脉搏以及血压等进行监测。对于血压升高者,应进行减压处理,给予其降压药物治疗。在溶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观察其穿刺点或者皮肤黏膜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并做好相关抗敏准备[6]。
(3)溶栓后护理:患者完成静脉溶栓后,应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持续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呕吐、头疼或者血压急剧升高等情况,应进行CT检查。严格杜绝脑出血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后,通过对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进行优质护理,将患者的疗效有效提高。实验组患者的疗效为95.45%,较参照组更佳,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差异较大,实验组NIHSS评分为(12.57±3.02)分、Barthel评分为(75.75±3.47)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由于参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可观。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措施可改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阿布力孜?阿布都吉力力.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ICU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5):37-37.
[2]乔宏泉.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6,22(15):69-70.
[3]杨莉. 探讨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 海峡药学,2016,28(9):177-178.
[4]于志扬. 探讨rt-PA静脉溶栓联合必存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138-139.
[5]尹兴莉,谯建. ICU危重症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探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664-2667.
[6]何建玉. 急性肺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J]. 临床医学工程,2017,24(3):425-426.
论文作者:杨利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实验组论文; 溶栓论文; 脑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