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马丹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马丹

马丹 长春市第二中学 130061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17-01

PBL,即问题式学习,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课堂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设置情景,用问题驱动,师生一起探究,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传承文化。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起到引领作用 。

那么,P从哪里来?

问题应该来自学生,来自课堂,解决问题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

B点定位在哪里?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长远角度考虑,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所以,B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程度、可能达到的高度等等,进行预设引领。

L怎样进行?

皮亚杰曾说:“智慧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需辅助生成.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教师为辅,不断让学生生成新的高度、宽度、厚度。自主学习不是随心所欲,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在观念和思维的碰撞时,引发探究不断深入进去的兴趣和动力。老师, 只要在学生“至于幽暗昏惑以相之”即可,有时候,不一定非要做学生知识的导师,可以适当适时“不知道”!做学生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引路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教师不仅要能教,也要能被教!学生被教时也在教,在成长,在成熟;老师被教时在理解,在更新,在接纳,教师乐教,乐在吸纳;学生乐学,乐在尊重。地位有改变,权利被认可,思维有乐趣,价值尊严有体现,人格被提升!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开放的心态,动态的课堂,可能成为更多生成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课堂实现双向良性沟通交流,交互作用。学生有动力,因为他们成为探索者和创造者;老师有压力,职责转化,需要更强大的思考力和教学艺术!教师不再局限于自我视角,不能独享,而是变成了学生式老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共思、共享,成为他们的师学友,达成教学相长!

比如,诗歌教学单元,老师一篇篇讲,学生仍读诗心有余悸。让学生讲讲诗,他们一下子热情高涨,在讲读中,有很多自己的生成!李商隐的《无题》,学生从“蓝田日暖玉升烟”中解读出新意:爱很美好,如玉般纯粹,又如雾如烟,初始迷茫,深陷其中,想把握,却又不知所措。这也许是他们真实的个体感悟!

我们还要还学生话语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过去,受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的影响,加之考试压力,知识本位,老师精准传授,省时,学生省力,这种做法在知识久被荒废,急需人才快出人才的历史时期,很有效果。但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只是知识的积累,缺少技能的把握,已经不适合了。老师做讲台的霸主、时间的霸主、思考力的霸主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网络时代,知识铺天盖地,老师的视野不一定比学生宽。所以,老师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学生把心中所想说出来,更要学会自我独立思考。

5G时代是呼唤创造力、创新力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一带一路需要我们引领世界经济,需要更多的有思考力的拔尖人才。

怎么才能拔尖?思维需新!新生于思,新生于学,新生于己,新也可生于人。学习中需要合作、交流,思维需要碰撞、探究。老师只需掀起知识的一角,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草原的碧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让思考的习惯陪伴在左右乃至终生!

比如,人教版选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学生可能都知道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却不知道他“身世悠悠何足问”“不是人间富贵花”,“幽怨从前何处诉”。教学时,我让学生体会“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改成“大漠雄关一路行”可否?“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改成“故园知此情”韵味一样否?这些诗句能看出诗人怎样心境?从字词中寻意境,从意境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思考从“我是人间惆怅客”的纳兰诗中,我们能否“知君何事泪纵横”?

PBL教学模式,学生唱主角,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羊式”教学。学生既不可以低估也不可以高估,需在“瓶颈”处帮助,“愤悱”时引导。让自主思维与群体思维碰撞,浅层感知与深度思维结合,个性视角与集体视角互补,思维宽度与思维高度并存,由己及人,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把课堂、社会、人生链接起来,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个人情感上升为家国情怀,提升课堂高度,达成厚度。比如,:整本书阅读《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长篇,如何理解这部小说的人物和主题?灵与肉的矛盾如何解决?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学生上网,会有许多评论,先入为主,结论先行,缺少欣赏和体悟过程,缺少有个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可能降低很多。我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把这部作品确定一个主线——“爱”,分解每个人的心理、态度,深入理解人性在“爱”面前的“追求、压抑、挣扎、占有、保护、毁灭、永生”的过程,在学生在阅读中,既爱又恨,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把人性与理性、善良与魔鬼、美丽与丑陋、至美与至丑、外在与心灵,不断对比,不断衡量, 持续思考,深入进去!

PBL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教学有设计,问题有价值,交流多渠道。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应该深度阅读,理性思考,畅快表达。老师确立好能引发思考的热点,形成追问的生发点,利用大数据作为拓展点,留下激励思考点,解决问题的着陆点。教师是思维的引导者,给学生搭建更上一层楼的梯子,学生欲穷千里目,需用力登攀,我们指路,鼓励,陪伴,欣赏,假以时日,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冯友刚.《刍议道德教师话语霸权》江苏高教,2007.

[3]孙茂华.《大数据时代课堂话语权的反思与共享》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

[4]周艳辉.《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

[5]苏天银.《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通讯,2018.2.

[6]陈西.《PBL语文教学模式反思》课外语文,2016.9.

论文作者:马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马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