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起源的理论演进_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根源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界和理论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实践,而且也是检验各种理论流派能否解释和预期企业竞争优势的判断依据。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各种理论观点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根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不是“S—C—P梅森—贝恩范式”主张的由市场结构等因素所外生,也不完全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企业能力理论”所倡导的由企业内的资源、能力所内生。通过逐层剥离笼罩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外围因素,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知识,并试图为企业构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本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所谓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是指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企业外部的某些变量所决定的。这种观点在新古典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有所反映。

1.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是同质技术上的投入产出系统,实际上并没有企业的地位。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竞争优势。但是,现实中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盈利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要对此作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假设。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设提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下重新分析了行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产业内存在着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政府的保护与限制、产品差异化所产生的相对垄断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水平。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承袭了上述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所谓的S—C—P梅森—贝恩范式。

虽然梅森—贝恩范式主要考察的是某一产业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问题,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制定产业组织政策。但是,这一范式也注意到了企业间的绩效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由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由此可以推论出企业的绩效(竞争优势)是外生的。

2.战略管理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

在战略理论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之以恒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其一是产业选择问题,即从长期盈利能力和决定长期盈利能力的因素来认识各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各个产业并非都提供同等的持续盈利机会,一个企业所属的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要素。其二是竞争地位问题,即如何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取得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在大多数产业里,不管其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利可图。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企业战略的选择。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产业里,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拥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依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个具有优势竞争地位的企业,如果栖身于一个前景黯淡的产业,也不能获得满意的利润。因此,竞争战略受制于企业所属产业的结构状况,制定战略应从产业分析开始。他强调指出:“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战略的形成。竞争战略必须在深刻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最理想的是将这些规律变换成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在任何产业里,竞争规律都寓于如下四种竞争力量之中: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因此,战略管理中的竞争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其实质就是市场定位过程。我们可以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找出梅森—贝恩范式的印迹。实际上,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就是以梅森—贝恩范式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只不过是梅森—贝恩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层次上的应用而已。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的市场地位,而市场地位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手段如一体化、合谋和市场定位等得以实现,并受到各种形式的进入壁垒的保护。由此可见,波特的竞争战略所追求的竞争优势也是外在于企业的,是由外部市场中的竞争关系和市场机会所决定的。

三、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

1.内生论的诞生

基于梅森—贝恩范式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或产业分析方法将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个看似很严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企业在面临相同条件的情况下,其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行业而言,该行业所有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都在客观上是同质的,在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机会不可能被某个企业长期独占。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的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鲁梅尔特(R.P.Rumelt,1982)的研究表明:“产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事实上,产业内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3~5倍。正如鲁梅尔特所言,“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1987)由此可以推断: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应当是市场力量以外的、存在于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将企业以外的相同因素剥离出去以后,那么可以发现,所剩下的只能是企业自身了。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竞争优势内生论。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在经过大约10年对产业的分析模式的修正之后,深人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特殊源泉的思想已渐明朗,产生了众多的理论,其中包括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resouree-based view of firm)、企业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观等。这些目前还处于“丛林”之中,概念各不相同的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2.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可简称为“资源基础论”,它是在对主流的战略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其基本目标就是解构被经济学家视作生产函数的企业这个“黑箱”,将其拆解为更为基本的成分,以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资源基础论首创于1984年,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 Wern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1984)的发表为标志,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D.J.Teece)、皮萨诺(G.Pisano)、舍恩(A.Shuen,1990)、潘迪安(J.R.Pandian,1992)、彼德拉夫(M.A.Peteraf,1993)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3.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

企业内的资源有很多种,但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或高额利润的源泉,比如部分物质资源,在市场上可以直接买到。而且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它们的价格和它们的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可能产生租金,一个企业即使用一种先进设备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优势,很快就会因该先进设备的普及而失去竞争优势。从租金的产生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来看,这样的资源是没价值的。这就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超额利润和长期竞争优势与大多数企业都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为这样的资源要么供应充分,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从该资源中获得租金;要么供应稀缺,主要是因为针对这样的资源进行的竞争导致企业无法以低于价值的代价取得。在以上任何情况下,企业都无法在这一资源基础上获得持续的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

基于这些考虑,后来的一些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也即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capability-based view of firm)。尽管汇聚在企业能力论这面旗帜下的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概念各不相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角度各有差异,但其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由哈默和普哈拉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在理论发展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稍作推断便可以看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存在这样一个隐含的假设,即资源的效用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正如哈默尔和普哈拉指出的那样,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中,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四、企业知识理论的观点

企业能力理论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企业能力理论没有对为什么企业拥有核心能力以及一些企业在获得了核心能力的同时,反而因出现“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而最终丧失核心能力等问题给出解释。(注:“核心刚性”是D.L.巴顿提出的与“核心能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由于能力的长期积累而导致的难以适应变化的一种惰性。参见Derothy Leonard-Barton.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因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探讨并未就此结束。进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新近出现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同时,在一定情况下,正是知识所固有的性质导致了企业的核心刚性。理论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四个方面,即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正是在这几个方面,企业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图1 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知识

1.作为知识集合体的企业

企业能力理论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实际上,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创新不外乎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传统观点认为,资源的效用是客观的,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事实上,资源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更进一步地说,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一个人不可能说出或作出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企业正如同一个人一样,它也不可能做出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不可能作出自己所不知道的资源配置决策,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市场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正如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的那样,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2.难以模仿

如果某种东西是容易模仿的话,那么它很快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竞争优势。不易模仿性实质上一种垄断性,这就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一般认为,市场是竞争性的,似乎市场参与者都喜欢竞争。事实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在力图排他经营,远离竞争。这一见解源自于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F.Braudel)对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富有见地的考察。他认为,要取得市场交易的垄断地位,要么是借助行政力量来获得其他市场参与者无法进入的特许权;要么是在经营上使竞争者无法模仿。特许权问题在此存而不论。那么是什么决定企业经营的难以模仿性的呢?这就是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ge)。(注:布罗代尔和熊彼特在这一点上都强调技术或组织连续不断的创新。应当说,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有些创新是很容易扩散的,只要竞争对手对该创新产品或工艺技术或组织改进进行一番研究之后,他们就可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并加以模仿。所以,连续不断的创新只是有可能让竞争对手来不及模仿,但不一定不能模仿。)默会知识的不可模仿性突出地表现在:(1)过程性。企业的默会知识往往是伴随着某个过程的知识,是体现在“干”中或实践中的知识。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2)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没有意识到的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他们了解的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根本谈不上模仿问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知识,无法真正在企业中发挥作用。(3)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实际上,某一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发生作用的一个函数,某一方面的默会知识往往就是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但它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模仿失败。这就是利普曼(Lippman)和鲁梅尔特(Rumelt)所提出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causal ambiguity)。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地知道模仿什么以及如何模仿。这种不确定性限制了模仿活动,从而保持了异质性存在的条件。

3.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或历史依赖性

知识是通过积累而获得并发挥作用的。这不但说明,外部转移而来的明晰知识可能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效用,易于模仿,不会产生竞争优势;而且也说明了,知识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因为,知识的积累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企业无从习得和吸收其他知识。换句话说,企业的增量知识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存量知识,这就是知识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依赖性或历史依赖性。如果企业的某一存量知识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将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或者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强者愈强。更进一步地说,从知识的依赖性看,如果竞争对手现在处于劣势地位,那么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赶超。

4.知识是认知学习的基础

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地说,经济理论中的学习涵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learning in games),它是指企业在与自然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指某种专门技术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吸收。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成员个人的认知学习。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对每个企业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各不相同。知识存量不同,知识的吸收能力也就不同。

五、基本结论与实践意义

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必须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成为企业决定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那样,企业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是一个知识分布系统。企业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获得知识,并使知识发挥作用。新的知识逐渐融入企业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中,成为企业决定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上体现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也只有知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由此,在承认企业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的前提下,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经历了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知识的过程,认识逐渐深化。将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定义为企业的具体化知识,这为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概念。要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知识活动的微观机理,员工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成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这种学习不但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强调心智模式(默会知识)的修炼。

标签:;  ;  ;  ;  ;  ;  ;  

企业竞争优势起源的理论演进_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