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理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适用性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理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适用性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适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民营企业论文,理论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004)03-102-0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成为我国跨国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促进其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针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具体特点,对跨国经营理论进行适用性分析,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指明发展方向。

一、跨国经营理论简要回顾

1.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与此相伴随,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相继出现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1977年,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H.Dunning)在综合早期跨国经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的典型代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国家的区位、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企业的内部化优势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解释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的方式选择、区位选择与行业选择行为的综合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学说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它是指导西方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主导理论。

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对于正确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垄断优势,因此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有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展开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丰富并发展了跨国经营理论。

2.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跨国经营理论进一步发展,J.H.Dunning将他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分析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大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度。但该理论并没有从微观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Louis.T.Wells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SanJaya Lall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1)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来源于低生产成本并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二是在民族产品的海外市场上具有优势;三是低价产品营销策略。Wells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认为,世界市场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即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大,但其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竞争优势。

(2)技术地方化理论。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成本和资源禀赋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技术的革新可以基于对所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适应性的有条件的改造,这些变动往往集中在发达国家已过时的技术上,且这种变动难以被发达国家企业所采纳。

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

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在其生产过程中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于在新的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在产品开发上,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这种消费品往往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力有很大差别时。Lall认为,以上几种优势还会由于民族语言的联系而得到加强。

技术地方化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而且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特有的创新活动。与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相比,Lall更强调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国技术的引进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应该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Lall认为,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从技术的角度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经营的可能性。

二、跨国经营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适用性

1.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兼有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特点,因此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首先,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从劳动密集型小规模制造起步,积聚了丰富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东道国(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公司,使跨国公司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倾向于节约广告支出等低价销售策略,使成本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其次,民族产品优势。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殊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我国部分民营企业的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餐饮、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因此在民族产品方面,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技术当地化的优势。我国民营企业受到自身研发能力的限制,对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少,其所拥有的技术往往是对先进技术经吸收后进行较小改造的结果,这种技术附加价值低、成本也低,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当地市场需要,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小规模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因而更具实用性。同时,这种小规模制造以及较低的管理和技术费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四,华商网络优势。网络是一种不同于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能力有限,独自进行跨国经营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可以通过华商网络的方式来弥补这种不足,提高其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华商网络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际关系网络,运用人际关系创业、筹集资金以及分摊定单等;二是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即在零部件的搭配上或分工任务配合上的有弹性的合作关系。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竞争优势来源,有其适用性。但是这些理论只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水平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跨国经营,而不能指导民营企业在同等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只注重对企业跨国经营成因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跨国公司发展机制的研究。

2.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与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相比,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虽然是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但该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跨国经营中获得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仍具有启示意义。

(1)所有权优势。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培育。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逐步形成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我国工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依托这种体系,各中小企业可以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或依靠大企业,与大企业分工合作,进行跨国经营,这样就可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便利,共享经营资源,从而获得相对的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我国的周边国家较多,且多为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其有着长期广泛的联系。另外,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这种侨商纽带,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

三、启示

1.细分国际市场和“避实就虚”的策略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一个企业无法提供市场内顾客所需要的全部商品。市场越是细分,由一个大公司完全控制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就越多。中小民营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专注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从而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受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在与同行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努力避开行业内大企业、大公司所关注的热点细分市场,选择它们忽视或不愿涉足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缝隙”细分市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阙,填补国际市场供给上的空白。

2.发挥小企业集聚的优势作用

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交易费用的降低等。这些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在中国浙江,有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宁波的服装、永康的五金、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小企业群;在中国广东,有顺德容桂镇的家电、古镇的灯饰、西憔的纺织品、石湾的陶瓷、虎门的服装、东莞的电脑等小企业群。利用企业集群优势,中小民营企业不仅产品远销海外,而且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或分市场,积极开拓跨国经营业务。

3.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

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扩大企业的生产制造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同时,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的风险,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或国外著名经销商的品牌和网络资源,出口产品。但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应注意增加与国外企业的接触与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锻炼员工素质,为形成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权优势奠定基础。

4.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从产业发展格局和产品的价值链看,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环节中,生产环节的利润贡献最低,因此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不应仅仅停留在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上,而应努力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获得跨国经营的持续竞争优势。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只有某些特定的环节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而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提升这种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核心能力不仅包含核心技术,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如销售能力、低成本生产、综合经营能力等均可以成为跨国经营的核心能力来源。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络,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培育核心能力,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5.提高企业竞合意识,促进战略联盟发展

战略联盟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非股权型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战略联盟则是在合作基础上获得“双赢”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重新确定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有利竞争地位,以进一步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的战略联盟既可以发生在国内,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或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也可以是和国外跨国公司组建的跨国战略联盟。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即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个人口味。

标签:;  ;  

跨国经营理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适用性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