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向义镇共华小学校 威远 64245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重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我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导入方法,或者开门见山直接接题、或者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或者激情渲染创设情境、或者用音乐感染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为顺势导入新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如我在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时,我先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然后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母亲,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多少次呼唤着母亲,我们曾多少回沐浴着母爱。而,当有一天,我们远离了母亲,或者是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样的一个开头,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气息,使课文的教学顺利达成目标。
在导入过程中语言应做到简洁明快,方法应灵活多变,内容应紧扣文本,只有当我们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精心设计导入,让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形式多样的朗读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我个人认为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还原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都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激发课堂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范读。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老师是他们的崇拜的偶像,老师对一篇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情感倾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时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情感的喜怒哀乐传达到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撞击出火花,为学生理解课文架起了一座最直接的桥梁。这时的老师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同样是在《怀念母亲》一文的教学中,对这样一篇感情深厚、真挚,语言质朴的文章,我觉得他是老师示范朗读的好材料。于是我深情演绎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读到动情处不禁有些哽咽,声音也有些颤抖,而学生们也听得泪光闪闪。我知道文中作者的情感已通过我的朗读成功的传递到了学生们的心里。
学生的齐读。听过老师的朗读,学生们往往都会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顺应这种情绪的全班齐读,将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们清晰响亮的声音、细腻真挚的情感,在相互间传递、碰撞,产生一种更为浓烈的感染力,这样的朗读下来,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已成功了一大半。齐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起到了营造书声朗朗的语文氛围的作用,还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的意识。
个性化朗读。齐读是在老师范读基础上的整齐划一的朗读,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篇课文、同一句话,因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处理,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化朗读,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而朗读课文的兴趣也必将逐步提高。
此外,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的灵活运用,在课堂的朗读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之,让朗朗书声充满课堂,让多种形式的朗读各显神通,语文课堂将更具魅力。
三、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兴趣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了课堂上,然而总体的效果却不很理想,存在走过场、做表演、不注重实效、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等弊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没有真正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这几点:
1.组内的探究,要有明确的内容、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在集合小组智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2、小组与小组间应有竞争评比,以此促进孩子们的参与意识。3、探究的时机应灵活把握。除预先准备的探究内容外,在学生们有较多疑问的地方、有较大争议的地方、有浓厚兴趣的地方,都可以随机的安排合作探究,以让学生们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4、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们的探究过程及效果给予积极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愉悦,从而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
四、用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动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提出问题的深刻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良好的朗读课文、听课的认真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而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美……都是一种肯定,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幸福的涟漪。记得一次课堂片段作文练习,我请一位学生起来念他的作文,他的作文中写到了对母亲辛苦操劳的理解,对母亲善良慈爱的感激,语言并不生动,但感情相当真挚。听完他的朗读,我没有说话,只是向他深深的鞠了一躬。短暂的安静后是热烈的掌声,为他的作文,为我的评价。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学生的学习一味的肯定、赞美,可以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能指出不足,而是要注意评价的技巧。比如针对学生并不完善的回答,你可以使用像:“在……答得不错,若能再注意到……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指出了不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争取下次思考得更完整、回答得更好的欲望。这样,长期的坚持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立足课堂,重视各环节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让语文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恒久闪光,让语文的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力量。
论文作者:官进军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们论文; 母亲论文; 评价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