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阐明了现阶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改善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却很少,甚至被忽视。近年来,学生中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使我们感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因素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却是近代才有的。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比尔斯的《发现自己的灵魂》一书,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国在心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1.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客观要求
我们的教育方针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为要真正接受德、智、体诸方面教育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具备健康的心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靠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没有好的民族素质,科技的发明和运用也很难处于领先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我们知道,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能使人的各种素质联系起来,成为能动的发展自身的依据,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目前这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
2.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是一种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和会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在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表现为其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行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能对外部环境作出协调反应。而心理异常者,轻者会影响其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出现与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上某种程度的失调,重者则会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料理自己的生活,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及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生活带来危害,产生反社会行为,造成恶性事件。比如:近年来吸毒和酗酒等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它们不仅对人的神经精神活动、躯体各脏器造成广泛损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同时造成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使家庭不合,社会不安,影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们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我们要接受风险、开放、竞争、高节奏的考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些无疑给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客观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
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据对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测查发现,16.79%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障碍,学生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据统计,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而大学生则高达25.39%。该研究还显示,在心理卫生问题上女学生明显重于男学生,农村学生重于城市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重于重点学校学生。北京市对17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当问到“你遇到失败打击时能顶得住吗?”时,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大学生有42.5%的人回答是“一般”或“顶不住”。据北京市第一部面向中小学生的热线电话统计,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14个方面,其中学习困难、情感挫折、性心理偏差、人际交往不适应、生长发育烦恼、娱乐限制、行为不良等7个障碍更为普遍。据国家教委调查证实,1989年全国12.6万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北京16所高校10年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总退学人数的64.4%。1983年以来,精神疾病已由大学生休学、退学病种的第2位变为第1位。北京某大学对1992年入校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有34.3%的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沈阳某学院千名学生问卷调查表明,经常产生孤独感,需要进行心理帮助的学生占47%,大连市对14所高校的440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81%的学生呼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可有可无,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后果极其严重。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学生心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生理、心理、社会诸要素作用于个体的结果,是诸多小的因素在个体身上的积淀。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重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从许多家庭的教育来看,望子成龙的家长为数不少,尽管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某些家长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课程教育的延续,从而挤掉了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时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孩子对课本以外的世界知识知之甚少,在步入社会之前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2)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有求必应,舍不得批评,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任性性格。这种做法,导致了孩子长期不能从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毅力不坚强,意志不健全。(3)某些家庭不和甚至离异、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等因素也会造成一些孩子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心理疾患。
2.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知识灌输,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分。结果是,一方面教师、学生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问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鉴赏识别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形成,有的甚至积重难返,演化为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另一方面升学考试又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目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还有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有孤独感的学生说成是不热爱集体,认为内向性格的学生是“思想复杂怪癖”,把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看作是不团结同学,把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看作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对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学生,看作是故意捣乱等等。认识上的偏颇,使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教育领域。
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发生在学生中的五花八门的事,在成年人的眼里很难被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一味用主观、教条、粗暴的方法去对待,会很轻易地损伤他们的心灵,而且可能会因一个心理障碍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3.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为当今社会最敏锐、最活跃的一部分人,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往往率先感觉到这种变化和冲击。但由于他们毕竟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成熟与成熟的变动之中,因而种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动也最为明显、最为强烈。他们一方面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
目前,一些来自党内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影视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少;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学生中追赶时髦、盲目攀比、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道德淡化者有之……。
4.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儿童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为关键。自我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也产生了飞跃。因此,他们在主观上萌发了强烈的成人意识。但是由于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中很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还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因此客观上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因而其成人意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一矛盾造成了学生的内心苦恼、孤独,严重的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
其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方面整个社会紧张性增多增强。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严重滞后。许多人惯于校园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极少。极少经历挫折、失败的考验,甚至很少听到批评,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
第三,由于青少年阶段是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如何处理性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学会与异性的正常相处,是学生烦恼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四,由于人的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环境因素,同样的挫折,不同个性的人就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性格开朗、热情、善于交往、为人诚恳的人,往往容易得到群体和他人的接纳,欢迎和帮助,容易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自己身心的愉快,施展才华。而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或过分自尊,急躁、冲动、固执,多疑、好钻牛角尖、易偏激、有过高的个人欲望,以我为中心,爱慕虚荣、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等不良个性特征都是有害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的。
另外:由于他们面临着着如交友、升学、就业、恋爱等一系列重大选择问题,所以很容易造成空虚,因而产生了吸毒(烟)、酗酒、行窃、赌博、性乱等不良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卫能力,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过程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1.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1)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2)克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许多家长并非对孩子没有爱心,而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心,这就需要学习。家长只有爱还是不够的,缺乏爱是有害的,然而过分的溺爱同样是有害的,家长对子女的爱应该是适度的。家长应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子女的成长,同时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行为时刻在影响着他们,所以,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3)要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和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起来的。家长应该让他们大胆地去闯、去搏、去锻炼,激励他们去向新事物挑战。家长的责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渐脱离保护外壳,日渐学会独立自主。这样,他们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而自立时,就能很好地适应。
2.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
(1)在大、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能凭空进行的,它不能停留在纸上、嘴上,而应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中。如在知识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智力素质的培养和学习心理的指导,在其它各项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适应、人格完整、身心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工作要面向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全方位进行。
(4)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给学生一种归属感,使他们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心理上有所依靠。
要落实以上内容,关键在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知识和素质。为此,教育部门应该培养进行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在全体教育工作者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教育知识。
3.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政府应下决心综合治理社会环境,并常抓不懈。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
(2)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卫生教育,以稳定社会心理,使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
(3)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而要努力完善社会调节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因此,除了开展家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治疗机构,帮助学生提高识辨能力、适应能力;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4.个人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心理调整
(1)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知识是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理论武器。学生可以通过听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注意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2)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多参与社会活动,往往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体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及时寻求心理帮助。自我心理保健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就是强调内因要起决定的作用,离开了自我调节,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当然,学生在重视个体自我调节时,还应积极取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当心理负荷比较重,自己又不易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我国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进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强。
On Education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Zhou L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answers to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that exist in real life.Causes of these problemsmight b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social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quality.The importance of theeduca-tion ofmental healthoncampusis emphasized.Remediesforsu-ch problems and way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resug-gested
Key words student mentalquality the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