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_教育技术论文

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_教育技术论文

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教育创新的关系

社会创新是探索性和创造性思想态度的发展,它既是个人的思想态度,也是社会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隐藏在技术和机器使用的背后,引起个人之间社会关系产生新形式。知识的增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是社会创新的核心,工具和技术的大量增加是社会创新的体现形式,社会的演进与永续的发展是社会创新的前提。社会创新的三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另外,社会创新具有本土化痕迹。一个社会采纳其他社会的思想观念并从其引起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仅仅是为了方便和节约时间而已,这些观念和技术无法改变这个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行开放,只不过是这个社会有机会接近世界各种伟大文化,进而相互了解并就彼此的成就相互比较,以便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社会创新有纵横两个过程,从纵向来看,社会创新是对传统的传承和扬弃并不断演化和发展;从横向来看,社会创新是基于本土的创新,是在对世界文化的消化和吸收基础上,以本土化的模式滋生发展。纵横两向相互撞击、相互磨合产生社会创新的基本精神。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社会创新,就是指在对传统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吸收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本土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揉和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就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

教育创新是社会创新的一个组成成份。教育创新离不开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本保证。教育创新与社会创新有同构关系,换言之,教育创新体现社会创新的全部形态和基本内容,即社会创新的形态和基本内容在教育创新中都有注解。具体表现在教育创新也是基于本土的创新,它既有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扬弃,又有对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同化和顺应,它是一个对教育发展规律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教育创新着眼于培养具有新品质的人,而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正是社会创新的原动力。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创新,只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创新的支点之一是教育创新,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如果教育培养的人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能够创造美好未来,这样的人才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创新。因此,可以说,教育创新虽然包含在社会创新之内,但教育创新作为内化力对调适社会结构以及对社会连续性的认同就决定了它在社会创新中的突出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创新的根本点在于教育创新的实现。

教育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创新,换句话讲,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载体。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教育创新。

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往往是社会科学精神和社会科学方法的体现,是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的折射。教育技术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直接映照。当前,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工具主要是指现代电教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的实验设备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方法是指借助教育工具所形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譬如学科数据库、信息资源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计算机辅助教育决策与评价等。

从教育技术的工具和方法来看,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教育技术的工具要求必然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移植到教育中;教育技术的方法要求将上述技术采用适当的表现形式应用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缩聚了的现代社会发展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教育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从我国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对照教育技术创新的功用,则可明显看出,教育技术创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摒除“应试教育”之筛,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通过教育形成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改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而教育技术创新正好能够促进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之,创新对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都有巨大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组织内部的分配、以及抓住利导因子的时机和培育利导因子的方法、力度等。换言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把握机遇、预见避免风险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无论给社会创新、还是教育创新和教育技术创新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就教育创新的条件而言,教育优先发展已定为基本国策,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随着教育重心的下移,基础教育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教育者应该拿出行动,积极开拓教育事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

创新免不了会有风险。也就是说,有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但不能因为畏惧风险,就不敢创新。“风险并不是一无是处。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发展——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骑车呢?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没有改善物种的风险和挑战,就不可能有生物的进化。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我们祖先对之作出反应的种种风险,我们人类永远也不会成为这个样子。”1但是,有必要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风险在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克服限制因子需要的时间大于复合系统能够等待的最长时间,那么新一轮创新就会夭折。风险是创新所付出的代价。一方面,克服限制因子要占用复合系统可支配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付出机会成本。如果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是复合系统无力支付的,那么新一轮创新也将不会发生。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重新分配的公平性。复合系统的发展是受人支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除了作为自然人、社会人而存在之外,更主要的是作为经济人而存在。因此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复合系统内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是否创新成功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如果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在复合系统内部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人们就不会反对创新,反之,人们就会反对创新,从而影响发展的稳定性。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在把握机遇的同时,要分析风险的来源、大小和破坏速度,及时地通过各种途径避免风险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就需要建立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复合系统演进的重要保障。创新机制可以使复合系统主动的、择优的、具有远见的进行创新,及时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创新机制一般具有分析、防备、消除、转换和替代等功能。

分析功能是指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预见风险的存在、风险的大小、风险是否能够被克服、以及克服的途径、方法等。防备功能是指在风险来临之际,能够提前加以预防或将风险分散。譬如成立风险基金,这对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的起步非常必要。具体到教育,民办学校的开办也需要建立风险基金。消除功能是指通过分析、防备使风险能够自动消除。转换功能是指通过改变复合系统内部条件或外在条件使风险转换为创新的动力等。替代功能是指在复合系统创新时,需增加各种发展条件,减少对某些发展条件的过度依赖,使各种条件可以相互替代,从而避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育的支撑,即教育创新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了。教育创新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育要紧搭时代的脉搏,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高度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通过教育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各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适应21世纪对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完全有理由相信,教育技术创新必将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教育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首先“引进”知识经济一词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他在1997年10月20日《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关于知识经济》的一篇文章。文章将亲耳听到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2月提出的“Knowledge Economy”译为“知识经济”,并用比尔·盖茨现象说明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其后,有关知识经济的论述在我国的报刊、杂志中大量涌现,有关知识经济的长篇论著不下几十种。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定义和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无论如何,通过这种炒作,人们对支撑知识经济的主要要素包括知识、创新、技术、信息、教育等在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得到空前提高。

相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为主要特点,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以知识或智力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经济形态。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不再取决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高消耗,而是取决于知识或智力资源的投入。知识、信息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2换句话说, 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将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而代之以知识、技术和信息。生产要素的流动以信息为主,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从而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放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是人本身。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因此,面对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以此使社会登上知识经济之船,进而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必须依靠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创新直接影响到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世界格局中地位的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创造型人才和拨尖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关键点,对教育高度重视并舍得投入。“克林顿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教育优先,以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劳动者。美国1992年教育投入占GDP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占GDP6.5%,日本1992年大学升学率56.6%。”3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称日本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程度”,“人才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1998年,OECD在其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近四年来芬兰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5%,是欧盟国家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市长认为芬兰的成功发展得益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得益于他们重视人,注重把每一个人培养成有用之才的国策。芬兰在60年代初就把普及基础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重心,教育经费持续增加,而且在国家预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芬兰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已达7.5%以上,教育支出在国家预算中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 芬兰不只政府重视教育,芬兰的企业界也十分重视和支持教育。在芬兰企业中流行着一句名言:“教育就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4 其他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中国等为了在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纷纷推出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一场在全球范围内教育领域里的“世界之战”正在悄悄地进行。张森丰撰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体现,知识经济实质上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形态。科技知识是靠人来掌握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真正基础的工作。我们要建设一批有高素质、有创新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上去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和科技前沿上的研究人才,最终的工作还得靠教育来做。教育承担着为知识经济形成人力资本、开发知识资本资源的任务,所以OECD将教育称为‘知识经济的中心’。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和发展,新的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必须被改造或消失;人类的知识总量剧增,企业的技术,个人的知识技能迅速地更新。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5

教育无论被称为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还是被称为“知识经济的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这对教育本身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上文已经述及,教育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创新。只有教育技术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的各类人才。

教育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信息化社会的雏形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结果和表现形式。金吾伦6 认为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信息化使人类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平台。信息化正在逐渐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各网络之间可以不考虑地理上的联系而重新组合在一起。人类正在经历着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范式转变到以生产知识信息为目的的和以知识进行生产为主导的“网络社会”或“知识社会”新范式。今日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主要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成了经济增长的杠杆。为了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人的思想、人的素质对创新至关重要,是第一位的。而思想和素质的养成只有在教育技术不断创新的教育环境下以及与知识经济的有机结合下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会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归根到底,是依靠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必将有力地加速世界范围的教育创新,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科学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加快教育技术创新进程。

知识经济为教育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社会创新必然引起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需要教育技术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原有的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知识经济给教育的某些重要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7譬如,①学校的概念。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使无校舍的“网络大学”、“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学生在家庭多媒体终端上学习,并完成学业,上学不再意味着要到特定的场所去学习。②学生的概念,人一生的学习时间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学习,因此,学生的定义不仅仅限于在正规学校、有一定年龄界限的对象。③教师的概念。教师教学的方式由传统的教向注重导转变。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使得教师即学生,学生即教师。④教材的概念。教材已不限于印刷品,光盘教材、网上教材已大量出现。⑤学习的概念。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变化。网上学习的超文本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变直线性为非线性,变接受型为探究型。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对传统教育内容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信息化社会依赖于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的较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其次,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资源共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广泛,任何单枪匹马,关起门来搞学问的方式都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协作共事。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性文化,具备平等的价值观。

教育技术创新,既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使然,又是知识经济发展在教育中的折射。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教育技术创新。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才能形成满足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

三、教育技术创新示例——网上学校

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正以席卷全球之势冲击着人类社会,加速着世界迈向信息时代的进程。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的计算机信息控制机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工具仅为动力机械的单一形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必将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并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的转变。其次,在社会文化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即原来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信息逐渐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语言所取代,这使得人们的抽象思维与情感体验的结合成为可能,并进而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直接结合。此外,信息网络与整个社会的紧密联结,扩大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强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为在全球文化求同存异的原则下走向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改变,已引起众多关注,而事实上,其产生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则是在教育领域。利其器有助于善其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教育技术创新:其一,在教学形式上,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可以实现异地远程交互教育,从而使师生异地的同步教学成为可能。其二,现代信息技术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其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学中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将同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基础课程。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技术面向知识经济创新成为现实。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曾大大提高过教学效率,使教学领域融入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成为运用至今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而今,互联网络运用于教学,改变了传统固定的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教学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网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网络技术在教育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技术创新的新发展。网络学校冲破了传统学校的围墙,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基础。网上学校能够集中优秀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导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网上学校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学生通过网上学校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发现未知。网上学校因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授知识的非线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提供知识的针对性、知识体系的超时空性而能够取代家教、减轻学生的负担。网上学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索未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全面自主发展能力,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外,网上学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量的不断增强,使得教师通晓学科的全部内容已不可能,这就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获取不能全靠教师,网上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自学和通过网络与他人合作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不是学会一时的静态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网上无限展开的学习场景,通过兴趣小组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在网上超文本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非线性思维,从而开拓思维空间,调动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发创造灵感。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同伴那里学到许多新的内容,也可以共同完成真实世界或虚拟世界的任务,从而有力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是一种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达到理想彼岸的重要过程。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互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与画面直接进行双向交流。在网络终端上只要输入各种简单的指令就可以选择或加工所需要的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提问的习惯,这样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进行探索式或发现式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由于在网上进行学习,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E-Mail)或公告栏(BBS )向同学或教师发出信息或接收来自同学或教师传递的信息,借此,学生可提出问题,寻求帮助;也可大学共同讨论,找寻解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网上学校可以使远程教育的技术创新。第一代远程教育采用文字、印刷品等邮寄函授形式传播知识,第二代运用广播、电视录像等虚拟信号传播,第三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学习。9 借助因特网进行远程教育即网上教学可在同一学校不同教室、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进行10。

(1)同一学校内的教育。随着校园网的建成, 学校可在网上安排课程,教师在网上传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学生在网上向教师求教或提问,教师在网上给予解答。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在网上接受指导和获取新知,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完善和充实。另外,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间、不同年级间也可以在网上互通信息,进行交流。

(2)不同学校间的教学。 学校之间进行联网可为教师和学生获得学习资源创设更多的条件。教师在网上可查阅到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之间也可以在网上交流体会、互相探讨。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获得自己学校的信息,而且还能够在网上获得其他学校的信息,真正实现学校一体化教育。

(3)不同区域间的教学。随着广域网的建成, 各个区域之间借助网络联为一体,近至附近各县(市),远至世界各地。无论身在何方,都能联机上网,根据自己需要,或听讲座,或模拟操练,或进行讨论,不受地域、场合、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们的求知欲。可以预言,随着广域网的广泛建成,必定为国民的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国民的终身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可能,促使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网上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校,建设网上学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网上学校效益的发挥还有待于其功能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

标签:;  ;  ;  ;  ;  ;  ;  

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_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