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特殊载体。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情感
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特殊载体。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呢?
一、通过情感渲染激情
胡适先生曾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古人亦云: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因此,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情感进发,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通过动情的导语和过渡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升腾,达到师生共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导语:“人民深切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在病魔的折磨下离热爱他的人民远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的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前行,他的人民哪里舍得他走啊――男女老少,含着泪。默默地站在阴冷的长安街两旁,与躺在灵车里的周总理告别”。低缓深情的导语,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如再配合适当音乐,朗诵使学生在整堂课都沉浸在失去总理的巨大悲痛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对总理无限敬仰的感情。
二、以情激情培育情感
以情激情就是指教师提高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感受理解、加工提炼,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尽可能地展现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披文人情,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把作品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心灵塑造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朗读激情以情托声
“读”在这里主要是讲教师的范读,要求做到以情托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它是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文中的感情基调、在与文中作者感情相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这时的教师仿佛就是作者本人,向小读者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它不但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和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富有激情的范读可以再现作品的艺术美,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和体悟作家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低年级学生由于认识的字不多,阅读水平还很低,更加需要教师通过读来传递情感。因此,教师要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感情,循着作者思路,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运用贴近文章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真实、准确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在范读时,教师声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言的轻重都必须服从文章的情感需要,做到声情合拍,这样才会富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月光曲》一课有关月光曲内容一节,是皮鞋匠根据贝多芬的乐曲产生的联想,旋律由平静到激昂,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部分用平静、低缓的语气读,而后半部分用激动、高昂的语气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中,然后让男生读,女生闭目静听,想象月光曲的情境:读完后再让女生读,男生洗耳恭听,进入月光曲的情境。学生在人情入境的朗读中,激发起美的情感。
四、以情启智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构成的。智力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彼此不是孤立的,且双方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的作用。这说明没有智力活动,就无所谓学习知识;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和配合,学习活动就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而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学习活动受人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当人的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这种积极状态的情绪就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情绪与知识一样,同是学习的基础。
赞可夫强调指出: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探索思维是活生生有机联系的,伴随着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和惊讶,产生愉快的体验,这种健康的情感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反之不良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学生情绪良好时,上课认真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情绪不佳时,任你怎么讲,他呆若木鸡,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因此,业内有关人士曾这样评价: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启动机”“催化剂”,在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第二,情感因素与创造力培养关系密切。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智力活动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它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兴趣、好恶、直觉能力等非智力、非理性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情感对学生的启智作用。
专家、老师听我的课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桂老师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反应较快,表达清楚,朗读声情并茂,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现。要问其中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我在教学中重视了一个“情”字,即“情真意切的语言,美丽动人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发自肺腑的交流,层次丰富的读议,妙趣横生的表演,情趣结合的练习”。是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教学方法,开启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之门。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海洋吧!
参考文献:
[1] 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 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论文作者:胡茹娟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智力因素论文; 教师论文; 智力论文; 情绪论文; 感情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