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病例报告

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病例报告

一、一起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瑜[1](2018)在《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这五年疫苗负面事件屡次爆出,公众对于疫苗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计划免疫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之一,在疾病预防方面有重大意义。而部分疫苗致损受害者理应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补偿。我省目前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无论是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是鉴定的具体操作都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尽快完善我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是保障疫苗致损当事人的权益,降低政府和疫苗生产企业的风险的必由之路。并且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本研究以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分析福建省现有补偿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引入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及将之作为以补充基础补偿的一种制度变革方向。笔者对福建省现有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制度进行剖析,旨在透过现存问题找寻补偿流程复杂、质鉴定异常反应因果关系难度大及补偿金额不足且滞后等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工作规范、引入商业保险并将赔偿程序公开化,透明化,多部门联合定期对承担赔偿工作的保险机构进行考评等对策及建议,为完善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变革提供依据和建议,促进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从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王心强[2](2018)在《50例ECD肾移植近期效果观察和同期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50例扩展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的近期效果观察目的:比较扩展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ECD)肾移植与同期实施的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SCD)肾移植在术后近期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108例CDCD的供者资料,捐献的190个肾脏用于本单位肾移植,其中ECD肾移植50例SCD肾移植140例。比较两组受者在移植肾早期恢复情况、术后一年的移植肾功能变化、受者、移植肾存活情况、排斥反应、感染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50例ECD肾移植术后第一周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IGF)28例、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SGF)8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14例。术后1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和90%、总体感染发生率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8%。而同期140例SCD肾移植术后第一周IGF 67例、SGF22例、DGF51例。术后1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4.3%和91.4%、总体感染发生率45.7%、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3%。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D组在肾移植术后第1、3、6、12月血肌酐和e GFR平均水平分别为137.4?mol/L、107.6?mol/L、100.5?mol/L、104.4?mol/L;69.9m L/(min·1.73 m2)、78.5m L/(min·1.73 m2)、86.3m L/(min·1.73 m2)、83.7m L/(min·1.73 m2)。均差于SCD组的115.2?mol/L、99.1?mol/L、93.0?mol/L、83.3?mol/L(P<0.05);82.2m L/(min·1.73 m2)、88.3m L/(min·1.73 m2)、93.8m L/(min·1.73m2)、102.1m L/(min·1.73 m2)。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行ECD纳入标准下本组ECD肾移植术后近期效果良好,虽然在移植肾功能(血肌酐水平和e GFR)方面差于SCD肾移植,但仍可接受。在合理选择受者的前提下ECD可作为扩大供体来源的重要途径,其远期效果仍需进步观察。第二部分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分析目的:总结目前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2013年01月0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实施的521例CDCD肾移植资料,分析术后3月内移植肾丢失的情况及原因,探讨针对早期移植肾丢失的临床预防和诊疗措施。结果:本研究中521例CDCD肾移植中总计出现25例早期移植肾丢失案例,其中2013年有1例(1/76,1.32%);2014年为12例(12/154,7.8%);2015年为12例(12/291,4.12%)。造成我院CDCD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为移植肾出血13例(13/25,52%),其次为肺部感染4例(4/25,16%)以及心脑血管意外3例(3/25,12%)。而移植肾感染所致移植肾血管破裂出血已成造成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出血的主要因素8例(8/13,61.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出血是造成CDCD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术后早期移植肾出血的病因多为感染导致的移植肾血管破裂出血(61.5%)。术前多次供体采样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对感染高危受者术后进行强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有利于降低早期移植肾丢失风险。

彭斐斐[3](2018)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血清ALT、AST水平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搜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71例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e syndrome,GB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预后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区域性GB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1月神经内科、儿科、康复医学科及重症医学科住院部,并符合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71例,对其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血清ALT及AST水平、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一)71例GBS患者男性占45.1%,女性占54.9%;<60岁占69.1%,≥60岁占30.9%;春季发病占32.4%,夏季发病占28.2%,秋季发病占14.1%,冬季发病占25.4%;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占3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史占23.9%,腹泻史占7.1%);肌力改变占83.1%,感觉障碍占67.6%,颅神经受损占42.3%,呼吸肌受累占7.0%;GBS残疾评分量表<3分占71.8%,≥3分占28.2%。临床特点中性别与发病无相关,以春夏季节、青中年发病较多,前驱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较多。大部分患者为轻型,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无关,临床症状以肢体肌力改变最多。(二)71例GBS患者中脑脊液蛋白正常占24%,出现蛋白细胞分离占74.6%,GBS患者脑脊液的特征性改变是蛋白细胞分离。(三)肌电图正常占4.6%,脱髓鞘损害占53.8%,轴索损害占18.5%,脱髓鞘合并轴索受损占23.1%,GBS患者肌电图表现以脱髓鞘损害为主。(四)仅予营养神经治疗占12.7%,予激素治疗占63.4%,予联合或序贯治疗占23.9%。整体复发10例,占14.1%。我院GBS患者大部分选择激素治疗,预后较好。(五)血清ALT、AST水平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中重型GBS患者ALT、AST水平较轻型GBS患者高。结论:(一)本研究中GBS春夏季节发病较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前驱感染史较多。(二)GBS患者肌电图大部分表现为脱髓鞘损害,部分合并轴索损害。(三)激素对GBS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四)GBS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中重型GBS患者ALT、AST水平较高。

谢江安[4](2016)在《基于本体的三类上市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与分析》文中指出疫苗作为当代医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对于减轻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延长人类平均寿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疫苗接种经常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AE)的发生,其中一些不良反应是严重的甚至致命的。理解掌握特定疫苗不良反应发生谱系对于预测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event,SAE)、改善疫苗安全性至关重要。鉴于此,疫苗安全警戒(vaccine pharmacovigilance)作为一门新兴的医药科学,旨在收集、检测、评估、监控和预防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基于此论文作者参与开发的不良反应本体(Ontology of Adverse Events,OAE)方法,本文重点研究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上市疫苗不良反应发生谱系。首先,对预防甲肝和乙肝的单价疫苗(Havrix和Engerix-B)及联合疫苗(Twinrix)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做了基于本体的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整合MCMC抽样的逻辑回归模型用于预测疫苗间的相互作用对不良反应结果的影响;其次,基于不良反应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 System,VAERS)数据库数据和PubMed文献荟萃分析数据,对卡介苗(BCG)作为结核病预防性疫苗和膀胱癌治疗性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本体化的统计分析研究;最后,对上市布鲁氏菌病疫苗(S19、Rev1和RB51)在动物和人群中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基于本体方法的荟萃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上市疫苗安全性的监督管理,而且有助于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新疫苗。与此同时,本文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上市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2001年5月至2015年7月,对于年龄不小于18岁的接种者,VAERS累计报道了941、3885和1624例不良反应案例分别与Havrix、Engerix-B和Twinrix有关。经过一系列生物医学信息统计筛选,我们共计得到了46、69和8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AEs分别与Havrix、Engerix-B和Twinrix有关。基于OAE的分类分析表明:这些有统计意义的AEs主要涉及到接种者的行为和神经学病变、免疫系统、视觉系统和肝胆系统。其中29个AEs被归集为SAEs,且黄疸是唯一一个与三种疫苗都相关的SAE。为了识别两种单价苗同时使用而潜在发生的疫苗-疫苗相互作用信号,我们设计了一个整合MCMC抽样的逻辑回归模型。基于该模型,13个AEs的发生被识别出受到疫苗与疫苗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影响。此外,同时采用OAE和Med DRA对这13个AEs进行了等级分类,针对分类结果所做的比较分析清晰地表明了OAE在AE等级分类分析上的诸多优势。(2)从397例VAERS报道的BCG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案例中,我们共计得到了64个有重要统计意义的AEs与BCG作为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接种有关;14个有统计意义的AEs与BCG作为膀胱癌治疗性疫苗有关。从PubMed文献库中获得的41篇同行评议论文荟萃分析挖掘出了48个AEs与结核病预防性BCG疫苗有关;43个AEs与膀胱癌治疗性BCG疫苗有关。基于OAE的本体等级分类研究指出:BCG作为结核病预防性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相比之下,BCG作为膀胱癌治疗性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泌尿系统。尽管BCG两种用途引发的不良反应谱系截然不同,我们依然发现三种AEs同时与BCG的这两种用途有关,即寒栗、肺炎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此外,针对VAERS数据库中24例BCG疫苗接种相关的死亡案例报告的荟萃分析表明疫苗接种者的实际年龄、同时接种的其他疫苗和接种者自身免疫状态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有重要影响。(3)基于PubMed文献库检索到的27篇同行评议论文,我们的荟萃分析识别出20种AEs发生在动物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过程中;46种AEs发生在由于非主观原因而意外接种动物布鲁氏菌病疫苗的人群中。OAE等级分类研究表明:这些动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动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统,并最终导致流产或不孕不育的发生;而人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到行为和神经学方面的病变,并表现出类似流感发生的症状,这与人类直接感染布鲁氏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基于方差分析的线性匹配模型用于检测动物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哪些变量对流产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模型结果指出接种动物种属类型、接种疫苗剂量和疫苗接种途径三个变量对流产发生有重要影响;其他两种变量(接种动物年龄和接种疫苗类型)对流产的发生无显着性影响。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布鲁氏菌病疫苗引发的人畜不良反应,同时有助于未来设计更安全有效的布鲁氏菌病疫苗。

万广宋[5](2016)在《病毒性疾病与温病湿热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病毒性疾病与温病湿热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丰富和发展病毒性疾病的中医因机证治理论。方法:本文以符合温病特征的病毒性肠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角膜炎、乙型肝炎、手足口病为切入点,提取此六种疾病的临床主症,采取病证(症)结合模式,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挖掘古今文献关于疾病因机证治的论述,探讨其与湿热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明晰古今文献对六种病毒性疾病的论述,梳理病毒性疾病因机证治特征,总结湿热因素在其中的具体体现。结论:病毒性肠炎、乙型肝炎、手足口病与湿热因素相关性密切;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角膜炎与热因素相关性最明显,其次是湿热;非典型肺炎作为一种特殊的病毒性肺炎,多辨为湿热疫病,与湿热因素密切相关。

王振兴[6](2016)在《中医学“毒”的理论诠释和益气解毒法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因子HβD-2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系统归纳整理古今中医文献对“毒”的认识,对中医学“毒”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地诠释,阐明“毒”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为中医学“从毒论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2、通过临床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为范例,以益气解毒法为治法,观察感毒清颗粒基础方加减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对人β-防御素-2(H β D-2)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疗效。进而从益气解毒角度提出普通感冒的治疗和预防的新思路,为普通感冒的“治未病”及个体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中,从中医诠释学“理解、解释和运用”三大要素出发,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毒”的理论内涵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毒”在中医概念、病因、病机、治法和现代研究中的具体内容。2、临床研究中,采用循证医学随机对照的方法,把38例普通感冒患者(气虚邪犯证)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感毒清颗粒加减配伍(咽痛甚加牛蒡子、板蓝根,表症明显加金银花、连翘,咳嗽甚加桔梗、苦杏仁)口服,每日3次,总共3天。对照组采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贵州仁和可立克),每天2次,总共3天。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对人β-防御素-2(Hβ D-2)的变化情况。进而从临床疗效和人β-防御素-2(Hβ D-2)两个角度探讨正虚感毒和普通感冒的相关性。结果:1、在理论研究中,系统构建了中医毒学理论体系,分类诠释了中医学“毒”概念、病因、病机、治法和现代研究的表述及其理论内容。2、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42.1%,西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7%、愈显率为31.5%,两组疗效愈显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热、头痛、咽痛、咳嗽、鼻塞流涕、乏力、恶寒、口干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其中,两组间咽痛及乏力的缓解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及组间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毒清颗粒组与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组人β-防御素-2(HβD-2)水平治疗前后值自身及组间对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益气解毒法的感毒清加减方能够缓解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各种症状,尤其是咽痛、乏力等达到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根据感毒清加减方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药所用剂量临床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唐丹丹[7](2016)在《新疆地区包虫病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探讨各类数学模型在新疆包虫病研究与应用中的可行性,建立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包虫病动态模型。掌握新疆地区包虫病的总体发病情况,揭示包虫病传播流行发展的规律,预测包虫病未来的流行趋势,找出影响包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为新疆包虫病的防治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数量依据。方法:首先根据新疆包虫病的发病特点,选用ARIMA预测模型对新疆包虫病总体发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序列平稳化、模型识别、参数估计、模型诊断等建模过程建立了相对最优ARIMA预测模型。利用报告的20042012年新疆包虫病月发病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并对新疆未来包虫病的总体流行情况进行了短期预测;其次利用传染病动力学理论,从包虫病的传播机制出发,从宏微观的角度分别构建了两类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一类离散的包虫病动力学模型和一类连续的动力学模型。分别研究了两个模型的阈值条件、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存在性等动力学性质。根据新疆地区和乌鲁木齐市近几年包虫病报告的发病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相应的估计,计算包虫病传播基本再生数的近似值,进而估计包虫病的流行状况,预测了包虫病未来流行的长期趋势,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包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结果:首先对报告的新疆包虫病月发病数资料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原序列取对数并作一阶差分,建立新疆包虫病的ARIMA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识别,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确定ARIMA(1,1,0)为新疆包虫病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13年包虫病的累计发病数相对于2012年增加了592例,呈上升趋势。其次从微观角度建立了一类包虫病传播的离散动力学模型。计算出R0=1.36>1,根据动力学的阈值理论,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控制措施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内新疆的包虫病不会消失,且发病数呈现上升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2024年新疆包虫病发病数将达到最高900例,2024年之后,新疆包虫病的发病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步下降,并且趋于稳定。定量的模拟影响包虫病传播的关键因素如:犬的死亡率d1,恢复率σ,犬的新增数量A1以及犬的传染率β1,发现犬的传染率β1对包虫病的传播的影响最大。最后,从宏观角度建立了一类包虫病传播的连续动力学模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和均方根误差百分比分别是3.36,4.42都在10%以内,说明用连续的包虫病模型来研究乌鲁木齐市的包虫病流行状况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计算出R0=1.129>1,根据阈值理论,说明在保持现有控制措施不变的情况下,乌鲁木齐市的包虫病发病数呈现上升趋势。经过敏感性分析,犬的传染率β1对R0的影响最大(∣PRCC∣=0.9732),其次是犬类的恢复率σ对R0的影响较大(∣PRCC∣=0.8706)。结论:用ARIMA模型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两种方法定量的分析预测新疆地区包虫病的流行状况是可行的。模型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包虫病的发病有增长的趋势,揭示控制包虫病的关键在于控制终宿主犬的感染问题,加强对犬的管理。

岳瑞超[8](2014)在《牛流行热病例的综合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病,高热、流泪、流涕、呼吸急促,流涎并带有泡沫,后肢行走不灵活甚至卧地不起,大部分病牛经过2-3天的发热即可恢复,多呈良性经过。2013年8月中旬以后,山东在持续了夏季长时间的高温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可达13-15度,在鲁西北(黄河北岸)及鲁中地区的一些奶牛养殖场陆续出现高热、流涎、流泪,产奶量下降,许多牛场尤其是饲养管理不当或未进行及时治疗的奶牛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给患病牛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疑似重症牛流行热爆发流行。本课题就某奶牛场疑似牛流行热典型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病原学检测、细胞接种、小鼠感染试验、犊牛回归试验及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发病奶牛场饲养奶牛400头,发病率超过50%,死亡率为11.25%,病程持续3周左右,死亡牛中妊娠牛和干奶期牛占90%以上,犊牛及青年牛死亡率较低,产奶量降低约为2/3,发病牛中,50%以上瘸腿,卧地不起,急性死亡病例从喘到死亡只有4小时。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重症者停止反刍;病牛喜站不卧,步态强拘,四肢关节肿胀僵硬,不愿活动,强迫行走时,明显跛行;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高温持续3天左右;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停止;病牛结膜充血,流泪,鼻孔开张,鼻黏膜潮红,呼吸困难,流涎。病情较重的病牛呼吸急促,张口伸舌,喘气如拉风匣,鼻流透明的粘稠分泌物,口流大量含泡沫的涎液。剖检病死牛见肺高度膨隆,被膜光滑、湿润,按压呈捻发音,有的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切面气肿,肺组织呈海绵状,有多量液体流出;病牛脾脏表面有刷状出血,心肌柔软,心外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镜检可见肺泡高度扩张,形成肺泡性肺气肿;肺脏间质因气肿显着增宽,病牛出现肺间质水肿;肺浆膜表面覆盖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肝细胞肿胀,出现明显的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心肌纤维颗粒变性。将感染病牛急性期抗凝血经颈静脉注射5头6月龄犊牛,全部感染发病,体温达到41℃持续3-5天,病症与自然发病的临床病例完全一致,符合牛流行热的基本特征。经RT-PCR方法检测证明为牛流行热病毒感染。将感染病牛的血液经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产生明显的CPE。收集细胞液,提取病毒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与北京分离株JB76H的同源性高达99.4%,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异,该病例死亡率较高可能与病毒变异无关。

陈芳芳[9](2013)在《2006年-2010年广西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研究指明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具有高致死性,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狂犬病病毒侵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通常是通过受感染的动物咬伤传播。近年来,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在我国已经位居重点传染病榜首。而广西是我国狂犬病主要疫区之一,发病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调查了解广西狂犬病流行情况、摸索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广西防控狂犬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广西2006年-2010年发生的人和犬狂犬病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狂犬病发病人数和发病率自2006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发病人数是303人,为5年内最少。犬狂犬病的疫情也是类似情况。犬狂犬病免疫率逐渐降低,2009年最低为50.60%,直到2010年才上升超过70%。应用RT-PCR检测采取的外观健康犬脑组织标本1488份,结果表明广西外观健康犬狂犬病病毒携带率为2.55%。通过SPSS软件分析表明:人狂犬病发病率和犬狂犬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犬免疫和犬密度、犬密度和农业人口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虽然农村犬密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农村犬饲养量仍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由于大部分农村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多为放养,犬数量和犬的放养增加了居民被犬咬伤的机会,使得狂犬病发病人群中,超过90%都是农村人口。而且农村犬只众多密度高,导致免疫难以落实,而免疫率低则增加了犬和人感染狂犬病毒的机会。本次研究建议,将我区狂犬病流行划分为三种区域,即山地为主的区域、丘陵为主的区域和混合型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进一步研究制定出适合当地地区的狂犬病防治措施,加强农村犬的管理和免疫,犬狂犬病发病率才能得到控制,最终降低人感染狂犬病的机会。

韩红梅[10](2010)在《合肥市某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合肥市某区2005~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9年合肥市新站区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区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1种3468例,年平均发病率755.06 /10万;死亡1例,年均死亡率为0.22/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传染病为感染性腹泻、结核病、菌痢、病毒性肝炎,近两年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上升。结论传染病疫情不容忽视,防控重点人群为儿童、学生、农民,传染病防治仍是今后疾病控制工作重点。

二、一起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1.2 商业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
        2.2.2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3 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的现状
    3.1 福建省异常反应情况
    3.2 补偿制度框架
    3.3 补偿机制执行情况
    3.4 补偿制度运行的总体效果
4 福建省现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补偿程序复杂
    4.2 鉴定主体相冲突
    4.3 鉴定因果关系难度大
    4.4 补偿范围及金额滞后
        4.4.1 补偿标准不合理
        4.4.2 补偿范围过于狭窄
        4.4.3 补偿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5 国内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经验借鉴
    5.1 瑞典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验
    5.2 美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验
    5.3 台湾地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验
    5.4 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验
    5.5 启示
6 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的对策建议
    6.1 省级层面完善相关法规
    6.2 形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规范
    6.3 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6.4 多部门联合定期考评
    6.5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科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50例ECD肾移植近期效果观察和同期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Ⅰ
缩略语表Ⅱ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50例扩展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的近期效果观察
    引言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分析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血清ALT、AST水平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指标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GBS患者临床特点
    3.2 GBS患者脑脊液特点
    3.3 GBS患者肌电图特点
    3.4 GBS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及预后
    3.5 GBS患者血清ALT、AS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基于本体的三类上市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疫苗不良反应
    1.2 疫苗不良反应数据
        1.2.1 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1.2.2 VAERS数据报告和检索
    1.3 疫苗不良反应数据标准化
        1.3.1 Med DRA医学术语词典
        1.3.2 其他常用医学术语词典
    1.4 本文研究的疫苗对象
        1.4.1 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
        1.4.2 卡介苗
        1.4.3 布鲁氏菌病疫苗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色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研究特色
2 原理和方法
    2.1 疫苗不良反应数据来源
        2.1.1 甲乙肝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
        2.1.2 卡介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
        2.1.3 布鲁氏菌病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
    2.2 医学信息统计分析法
        2.2.1 报告率比例法
        2.2.2 卡方检验法
        2.2.3 基础水平过滤法
    2.3 不良反应本体
        2.3.1 本体的基本概念
        2.3.2 本体的构建过程
        2.3.3 不良反应本体OAE
        2.3.4 疫苗不良反应本体OVAE
    2.4 整合MCMC抽样的逻辑回归模型
    2.5 ANOVA建模分析法
3 甲肝和乙肝单价疫苗及其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谱系
    3.1 在VAERS中提取与Havrix, Engerix-B和Twinrix相关的AE数据
    3.2 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AEs
    3.3 基于OAE方法的AE等级层次分类
    3.4 严重不良反应SAEs
    3.5 Havrix和Engerix-B协同作用影响的不良反应
    3.6 比较验证在AE分类研究中OAE之于Med DRA的优势
    3.7 甲肝和乙肝疫苗不良反应谱系分析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卡介苗不良反应谱系
    4.1 在VAERS中提取与BCG相关的AE数据
    4.2 针对VAERS中BCG相关AE数据的统计筛选分析
    4.3 基于文献荟萃分析的与BCG相关的AE数据
    4.4 基于两类数据分析得到的不同BCG用途相关的SAE谱系
    4.5 BCG相关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死亡
    4.6 卡介苗不良反应谱系分析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布鲁氏菌病疫苗相关不良反应谱系
    5.1 从文献中荟萃提取与布鲁氏菌病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数据
    5.2 基于OAE的动物和人相关布鲁氏菌病疫苗不良反应的等级层次分析
    5.3 基于ANOVA分析法识别对动物流产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变量
    5.4 动物接种过程中不同变量对流产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5.5 布鲁氏菌病疫苗不良反应谱系分析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病毒性疾病与温病湿热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背景
        2.1 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常见病、多发病
        2.2 病毒性疾病常规治疗现状
    3 研究基础
        3.1 中医疫病理论
        3.2 中医药抗病毒实践
        3.3 中医湿热体质研究
第一部分 病毒与湿热略说
    1 病毒
    2 病毒感染
    3 病毒性疾病
        3.1 流行特点
        3.2 诊断方法
        3.3 治疗进展
    4 温病湿热因素
        4.1 常见症状
        4.2 辨证理论
        4.3 经典方药
第二部分 病毒性疾病中湿热因素古今论述
    1 课题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引用文献
    2 相关性探究
        2.1 病毒性肠炎
        2.2 病毒性心肌炎
        2.3 病毒性肺炎
        2.4 病毒性角膜炎
        2.5 乙型肝炎
        2.6 手足口病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6)中医学“毒”的理论诠释和益气解毒法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因子HβD-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毒”的理论诠释
    1 毒的概念诠释
        1.1 “毒”的本义和核心义
        1.2 “毒”的中医学引申义
        1.2.1 引申为病因
        1.2.2 引申为病名
        1.2.3 参与构成病机
        1.2.4 参与构成治法
        1.2.5 引申为药性
        1.2.6 由具体引申为抽象,指剧烈、峻猛、狠毒、严重、偏盛、蕴结、顽固等状态
    2 毒的病因学诠释
        2.1 外毒
        2.1.1 六淫毒邪
        2.1.1.1 风毒
        2.1.1.2 寒毒
        2.1.1.3 暑毒
        2.1.1.4 湿毒
        2.1.1.5 燥毒
        2.1.1.6 热毒
        2.1.2 疫疠毒邪
        2.1.3 温毒
        2.1.4 其他外毒
        2.1.4.1 食物毒
        2.1.4.2 药物毒
        2.1.4.3 虫兽毒
        2.1.4.4 外伤毒
        2.1.4.5 环境毒
        2.2 内毒
        2.2.1 痰(饮)毒
        2.2.2 湿(浊)毒
        2.2.3 瘀毒
        2.2.4 火毒
        2.2.5 其他内毒
        2.3 内外合毒
    3 毒的病理学诠释
        3.1 致病途径
        3.1.1 毒从皮毛而入
        3.1.2 毒从呼吸道而入
        3.1.3 毒从消化道而入
        3.1.4 毒从创口血脉而入
        3.2 发病类型
        3.2.1 卒发
        3.2.2 伏发
        3.2.3 徐发
        3.2.4 继发
        3.2.5 复发
        3.3 病理演变过程
        3.3.1 演变因素
        3.3.2 演变的核心-郁而化毒
        3.3.3 毒邪的传变
        3.3.3.1 外毒传变
        3.3.3.2 内毒传变
        3.3.4 疾病的转归
        3.3.4.1 痊愈
        3.3.4.2 缠绵
        3.3.4.3 后遗症、残障
        3.3.4.4 死亡
    4 毒的病机学诠释
        4.1 毒邪致病基本病机
        4.1.1 邪正盛衰,不离虚实
        4.1.1.1 虚实病机
        4.1.1.2 虚实转化
        4.1.1.3 虚实错杂
        4.1.1.4 虚实真假
        4.1.2 气血津液失调,不外盈亏通滞
        4.1.2.1 气的病机
        4.1.2.2 血的病机
        4.1.2.3 津液病机
        4.2 毒邪致病的共性病机
        4.2.1 病因学特点
        4.2.2 发病学特点
        4.2.3 临床特点
        4.2.4 病程特点
        4.3 毒邪致病脏腑病机
        4.3.1 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病机
        4.3.2 毒邪所致心系疾病病机
        4.3.3 毒邪所致脾胃系疾病病机
        4.3.4 毒邪所致肝系疾病病机
        4.3.5 毒邪所致肾系疾病病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1.1 普通感冒的西医诊断标准
        1.2.1.2 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退出标准
        1.2.6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1.3 试验设计
        1.3.1 随机化分组
        1.3.2 对照药选择
        1.4 伦理要求
        1.5 试验分组、试验用药、给药方法及疗程
        1.6 观察项目及方法
        1.6.1 疗效性观测项目
        1.6.2 安全性观测项目
        1.6.3 实验性观察项目
        1.6.4 观察时间点
        1.7 疗效判断标准
        1.7.1 普通感冒的疗效判定
        1.7.2 中医气虚邪犯证的疗效判定
        1.8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1.9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
        2.2 一般资料的比较
        2.3 普通感冒症状缓解情况
        2.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
        2.5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2.5.1 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常规变化比较
        2.5.2 两组服药前后血清细胞因子HβD-2浓度比较
        2.6 安全性评价
        2.6.1 安全性检测
        2.6.2 不良事件
    3 结论
    4 讨论
        4.1 益气解毒是普通感冒的一种重要治法
        4.2 感毒清的方解
        4.3 临床试验的疗效分析
        4.4 感毒清加减方对人β防御素2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存在问题
    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临床症状观察表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新疆地区包虫病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基于ARIMA模型的新疆包虫病研究与应用
        1.1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概念
        1.2 ARIMA模型原理
        1.3 ARIMA模型建模步骤
    2 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新疆包虫病研究与应用
        2.1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概述
        2.2 传播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3 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2.4 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的意义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牛流行热病例的综合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病原学
        1.1.1 病毒形态学与理化特性
        1.1.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1.3 牛流行热病毒的分离培养
    1.2 宿主范围
        1.2.1 家养动物
        1.2.2 野生动物
        1.2.3 人类
    1.3 流行病学
        1.3.1 流行历史、分布
        1.3.2 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1.3.3 易感动物
        1.3.4 流行特点
    1.4 发病机理
    1.5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1.5.1 临床症状
        1.5.2 剖检及组织学观察
    1.6 诊断
        1.6.1 临床诊断
        1.6.2 实验室诊断
    1.7 与其他病毒的关系及免疫机制
    1.8 疫苗及免疫
    1.9 患病牛群的经济损失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牛群及病料收集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方法及步骤
        2.2.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症状观察
        2.2.2 病理剖检
        2.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2.2.4 病毒分离
        2.2.5 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2.2.6 犊牛接种
        2.2.7 PCR 鉴定
        2.2.8 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病背景调查
    3.2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3.3 病理组织学诊断
    3.4 小鼠感染试验
    3.5 BHK-21 细胞接种
    3.6 TCID50 的测定
    3.7 PCR 鉴定
    3.8 犊牛回归试验
        3.8.1 感染犊牛的临床表现
        3.8.2 感染犊牛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9 遗传进化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2006年-2010年广西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狂犬病的概述
    1.2 狂犬病的病原学
    1.3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1.4 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5 狂犬病流行概括
        1.5.1 狂犬病在全球的流行概括
        1.5.2 狂犬病在中国的流行概括
        1.5.3 狂犬病在广西的流行概括
    1.6 狂犬病的诊断
        1.6.1 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
        1.6.2 动物狂犬病的临床诊断
    1.7 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1.7.1 人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1.7.2 动物狂犬病的预防
    1.8 狂犬病的防治
        1.8.1 犬只数量的管理
        1.8.2 大规模疫苗接种
        1.8.3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监控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2006年-2010年广西人间狂犬病调查
    2.1 资料来源
        2.1.1 人间狂犬病疫情资料
        2.1.2 人口数据
    2.2 方法
        2.2.1 广西概况
        2.2.2 2006年-2010年广西人间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2.2.3 统计软件
    2.3 结果
        2.3.1 广西概况
        2.3.2 广西人间狂犬病流行情况
    2.4 讨论
        2.4.1 2006年-2010年广西人间狂犬病流行情况
        2.4.2 地区分布
        2.4.3 2006年-2010年广西人间狂犬病疫情动态
第三章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调查
    3.1 资料来源
        3.1.1 狂犬病主要宿主犬的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3.1.2 犬狂犬病疫情资料
    3.2 方法
        3.2.1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3.2.2 统计软件
    3.3 结果
        3.3.1 2006年-2010年广西犬密度
        3.3.2 广西犬狂犬病流行情况
    3.4 讨论
        3.4.1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流行情况
        3.4.2 地区分布
        3.4.3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疫情动态
        3.4.4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免疫情况
第四章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带毒检测
    4.1 实验材料
        4.1.1 犬脑组织标本的采集
        4.1.2 试剂和引物
    4.2 试验方法
        4.2.1 狂犬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
        4.2.2 结果判定
    4.3 试验结果
        4.3.1 2006年-2010年广西犬狂犬病带毒情况
        4.3.2 2006年-2010年人狂犬病发病率与犬狂犬病带毒率的关系
        4.3.3 2006年-2010年犬狂犬病带毒率与犬免疫率的关系
    4.4 讨论
        4.4.1 犬狂犬病带毒情况
        4.4.2 本次犬狂犬病带毒情况与以往调查相比较
第五章 2006年-2010年广西狂犬病影响因素分析
    5.1 方法
    5.2 结果
        5.2.1 相关分析
        5.2.2 逐步回归分析
        5.2.3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3.1 2006年-2010年广西狂犬病流行的原因
        5.3.2 狂犬病的防治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我区狂犬病疫情仍然严重
    6.2 改进狂犬病的防治措施,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合肥市某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研究背景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一起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D]. 朱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2]50例ECD肾移植近期效果观察和同期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分析[D]. 王心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血清ALT、AST水平相关性分析[D]. 彭斐斐. 桂林医学院, 2018(01)
  • [4]基于本体的三类上市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与分析[D]. 谢江安. 重庆大学, 2016(09)
  • [5]病毒性疾病与温病湿热因素相关性研究[D]. 万广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中医学“毒”的理论诠释和益气解毒法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因子HβD-2的影响[D]. 王振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新疆地区包虫病模型的建立与仿真[D]. 唐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8]牛流行热病例的综合诊断[D]. 岳瑞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9]2006年-2010年广西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陈芳芳. 广西大学, 2013(02)
  • [10]合肥市某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韩红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潜伏期长达24年的狂犬病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