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和平发展论文,海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7—033—04
自19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海洋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重要考虑的问题。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地位将更为显著,世界对海洋的争夺和在海洋领域内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世界海洋开发活动方兴未艾,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不能不从战略高度去关注海洋。特别是伴随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世界文明的重心渐渐转至太平洋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权益观,确立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迎接太平洋世纪和“蓝色海洋世纪”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一 海洋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战略”,据《辞海》解释,它有三种不同含义:一是根据敌对双方在政治、经济、自然和军事上的客观实际引出的对战争的筹划和指导;二是各种战争策略或使用战争策略的事例;三是指国家、政党或企业集团等在一定时期决定全局的谋略。这里我们所阐述的海洋战略中的“战略”属第三种含义。依照杨金森的定义:“海洋战略是国家领导人、政治首脑、涉海部门领导人处理海洋事务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包括海权问题、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海洋科技问题的国家目标、行动方案、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案和手段等”①。具体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为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比较长时期内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作出长远的和全面的规划。它涉及到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科技、海洋文化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全局性的战略,是正确处理陆土与海疆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
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统揽海上方向建设全局的总方针和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策略。它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把全民的海洋观和海洋意识上升为国家的海洋战略规划。海洋战略实施将反映并增强国家海洋权利和权益的能力,没有战略行动,或者战略行动不适合,将会从各方面削弱国家发展海洋权利和权益的努力。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应包括: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的捍卫;与大国海洋关系的协调以及建设适应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维护地区海上和平与安全的新型海上力量。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是我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战略、地缘战略。制定和实施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既是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建设海洋强国、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我国经济、科技、外贸最发达的地区。作为海洋大国,海洋将成为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不能不去经略海洋。而这就需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海洋战略。
第一,海洋是中国经济的“蓝色动脉”。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强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超过80%,而对外贸易95%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因此海运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就中国而言,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的能源和资源已成为“一个非常薄弱且不足以支撑中国持续崛起的环节”②。在此情势下,不发展和利用海洋,就不能保证本国贸易安全;没有贸易安全,中国的外向型主导经济就会停顿;外向型经济停顿,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无法维系下去。就能源而言,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仅石油一项看,从1993开始,中国就已经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高达9112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30%。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预估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至1150万桶。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才6%,现在已经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到2030年则高达80%。③ 中国经济正在遭遇资源和能源瓶颈,要维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眼光投向海外,依赖海洋去谋求国际资源、世界市场以及中国自由利用海洋通道的权利。
第二,海洋是资源宝库和经济发展的支柱。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资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当前,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而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恰恰就是人们寻找的资源库。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水平,进入21世纪,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中国首先打开的也是海上大门,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打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隔绝状况,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第三,海洋既是屏障也是跳板。海洋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各沿海国家的根本利益。海洋既可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起“护城河”的作用,也可能成为外来势力对中国进行渗透的跳板。对中国而言,海洋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四化建设的重任。海洋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加快海洋开发步伐,进一步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尽快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的海洋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国家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安全支持。
第四,海洋也是权益斗争的焦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多项权利。如建立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连区的权利,沿海国对其领海、领海的上空、海床及底土享有等同于陆地领土的主权。沿海国可以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作为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沿海国对上述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这样,海洋本身就成为了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海洋权益的争夺异常激烈,集中表现在岛屿争夺、管辖海域争夺、资源争夺、并在局部引发战争。就我国而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近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与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实施中国的海洋战略,实现对我国神圣领土和领海的有效控制,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 中国海洋战略历史及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开发利用海洋由来已久。战国时,韩非子在总结治国经验时就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指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宋、元、明时期,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明朝郑和在1405—1433年间7次下西洋,远洋航行规模之盛大是史无前例的,是中国西洋外交史的顶峰。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但自清王朝开始,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文化思想,让这难能可贵的重视海洋的思想和行动被历史所淹没。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在海上扩张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却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机会,最后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④,中国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当世人自我局限于人陆战略的束缚时,其结局必将失败。⑤“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欲国家强富,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⑥。纵观历史和现实,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经济、政治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关。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
经过了旧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最近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海洋发展与海洋安全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到政策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实施。邓小平同志在规划我国“四化”建设蓝图和国家发展战略时,提出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的海洋经略思想,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振兴海业,繁荣经济”,要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海洋,充分认识到海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兴渔盐之利”和“通舟楫之便”,更重要的是海洋中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得多的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重要空间;开发和利用海洋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国策。早在三年前,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认真学习《大国崛起》的经验。十六大从经略海洋的高度,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国政府还决定每年七月十一日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实施的日期,并自2005年起,每年的七月十一日定为我国的“航海日”。1998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明确属于我国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
尽管如此,但我国海上形势和国民对海洋的认识却仍不容乐观。首先,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我国有三个海区与邻国在权益上有争议。美国利用南沙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东盟各国联合对我,不断加强军队建设尤其是海空军建设,积极为争夺海洋权益做准备,千方百计把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东盟共占有我国40多个岛礁,在所谓的南中国海“争议区”搭有近千座外国石油钻井平台,每年开采油气5000万吨以上,而我国至今没有一口钻井。位于台湾东部北约120海里外的钓鱼岛等8个中国岛礁,现在都置于日方的实际控制下。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使我近150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争议区。美国不断加紧在其亚洲军事存在,不断与我国周边沿海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强化军事同盟;日本不断加强其早已在亚洲雄踞第一的海空军实力,积极发展进攻武器装备;台湾问题正在逐步演变为更危险、更复杂的台独问题,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次,与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只是处在低层次水平,还未提升到战略国策的高度。美国2000年通过《海洋法令》,2004年出台《21世纪海洋蓝图》,并在《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中对落实海洋蓝图提出具体措施。俄罗斯2001年制定《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间的海洋政策》,首次公布国家级海洋政策。日本2004年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对如何有效地在国际海洋秩序形成过程中维护和扩大本国权益;如何解决海盗、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如何在岛屿主权和海城争端中占据优势等问题极为关注。积极扩充海军力量,由“近海专守防御”转变为“远洋积极防御”战略。韩国出台《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使韩国成为超级海洋强国。印度海洋战略强调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及专属经济区,还要控制邻国,并对邻国进行有效干预,阻止外部大国的渗透;战时实施歼敌于海上或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具备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战略要地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将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都制定了本国的海洋战略。而在我国却大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至今还没有提到海洋,我们的前八个“五年计划”,对海洋也很少涉及,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今中国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还很不足,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海盲”队伍仍十分庞大。
三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
严峻的海上形势,要求我们以新的思维制定新时期的海洋战略。目前,中国正迈步在和平发展的大道上,中国政府一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平等包容的精神寻求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核心,妥善处理因利益引起的冲突,争取国家间的双赢或多赢,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并进而提出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但从前面分析可知,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很平坦,中国还面临许多外部挑战和风险。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这些挑战和风险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海洋战略环境当中,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争夺,都将会以海洋为背景展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依靠武力去霸占殖民地,依靠战争手段去攫取他国的资源,而只能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交往获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争取实现和谐世界。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已经汲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悲剧的历史经验,不走它们血腥的、不成功的、挑战既有强权的老路,而是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就思维和构建海洋战略而言:
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海洋意识,明确提出自己的海权观、海洋权益和海洋战略。中国海洋意识的现状绝对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不必加以重视的小事。目前,中国人的群众性的海洋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中国民众这种海洋意识的缺乏,极不利于海洋的开发与海洋投资的维护。因此,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亟须大力培养和提高,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我们要想有优秀的海洋国人,必须有优秀的海洋教育。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确定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把海洋作为重要领域,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海洋事业理应纳入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发展为中国摆脱传统海权观和海洋战略的束缚、树立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之时,与国际社会共建和谐世界之际,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综合海洋战略。即中国应在海洋战略之中贯彻以海洋利益和海上力量谋求海洋和平的理念,并努力使其他国家理解与信任中国的合作发展意图,避免出现战略误判。
其次、应积极推进中国与海洋大国及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构筑有吸引力的合作平台。世界海洋是一个整体,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通过合作实现经济共赢、通过合作建立政治互信。中国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以促使各国加入,利用中国与他国在陆地上已有的众多合作项目、合作经验,逐步延伸到海洋合作之中,并由易到难、分层次地展开。通过海洋经济、科技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海上军备来共同维护国家在海洋上的地位和安全。通过全球化下的国家之间高度的关联性促使各国互相让渡利益,走合作开发之路,强调双赢和共同安全。
第三、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聚集地,也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构成了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构建我国海洋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海洋将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源供给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中国沿海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拉采尔曾经说过:“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⑦。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合作的迅速加深,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利益也必然会不断扩展,对外依赖度也会逐步提高。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外经济合作与交往与日俱增。中国的继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⑧。因此,我国的海洋战略必须为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整体创造条件;必须保障我国海上交通的安全和航道的畅通;不仅必须确保与我国边缘海相连的各大海上通道的畅通,而且必须确保所有直接关系到我国海外贸易的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从而确保我国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第四、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追求合作安全。切实推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略,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以迂回的方式实现共赢,并为和平解决相关争端创造条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要和平不要战争,搞合作不搞对抗,要接触不要孤立,要发展不要贫困,已经是人心所向。对中国的崛起,大多数国家认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少数国家认为会对别国构成威胁。应该看到,当前,国际社会上仍有一股敌视、怀疑、不信任中国的势力。他们非常关注中国在海洋争端中的态度与政策。中国采取怎样的海洋政策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借口。鉴于此,我国应理智地看待这些不利因素,积极主动地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谨慎冷静地处理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通过广泛合作促进相互依赖不断发展,从而加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纠纷或冲突的趋势。在开展合作安全方面,要特别注意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利与弊、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政治与经济、积极主动与步骤稳妥等方面的关系,保持合作中的独立自主,着力研究和探讨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第五,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应对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利益将会以中国为中心,由近及远,逐步向全世界辐射,中国将会更加重视对海洋国土、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上贸易通道的保护,因此,中国适度地发展有限的海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在未来的海洋权益博弈中,不可预料的因素还很多,只有具备相应的军事实力,才能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和国家统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应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对海军的投人,使其具备保卫本国海上资源开发和能源补给的能力,进而加快发展远洋防卫作战能力,以打破对中国可能实施的海上封锁,保卫中国业已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海外利益。强大的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支柱。中国没有必要成为霸权式的海权强国,但中国必须发展有限的海权,拥有一支能够胜任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利益、完成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海上力量。如果将这些落到实处,实现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互动,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海洋强国。
第六,积极强化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关系,深化战略合作,以缓解海权争议国对中国施加的战略压力。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国际政治全球化正在朝更加深人的方向发展,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越来越明显”⑨。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强化同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显然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增加自己战略回旋的空间,化解可能存在的战略风险。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全球性、地区性和次地区性海上强国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能否抓住21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显得特别重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它的海军游弋于全世界的各大海域。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是影响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中国海洋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海洋,合作开发和保护海洋,公平解决海洋争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海洋事务,推动海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国际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政府一再向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就是要树立“和平、发展、合作”这样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的国家友好合作,与各国人民真诚相处。作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洋战略应服从并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大战略,要避免重蹈西方大国崛起引发地区和世界冲突、战争的老路,努力探索和实践一条与此不同的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在中国海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贸易、能源、环境、安全等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海洋领土、领海争端等问题。总之,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海洋安全与发展,向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发展的承诺。⑩
注释:
① 转引自李立新、徐志良:《海洋战略是构筑中国海外能源长远安全的优选国策——缓解“马六甲困局”及其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4期,第3页。
②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61—63页。
③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
④⑤ 王诗成:《财富取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兴海论坛》,2004年,第14—21页。
⑥ [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诺:《海外华人—序言》,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⑦ [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⑧ 刘新华、秦仪:《试析21世纪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海洋战略环境》,《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页。
⑨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年版,第88页。
⑩ 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年0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