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同时,选文又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进行语文教学,就应该用人类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人类文化的无穷乐趣。就文章而言,它本身就蕴含了我们语文课的多种美,只是期待我们的教者去发现、去挖掘。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文化 美
一、千年积淀自生成,承载底蕴文化美
我们中国积淀了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本,我们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无不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去解读、品味、沉醉。对语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们应生出一种敬重、一种珍爱、一种惊叹。如在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先让学生改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进行改动。结果学生改出了各不相同的60多个字。然后,我还让学生向王安石挑战,跟“绿”一争高下。争来争去,总觉得这60多个字还是不如王安石的“绿”字用得好。为什么?我又让学生结合写诗的背景以及诗的意蕴自己找答案。结果学生终于领会了这一“绿”的妙用。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绿”是王安石精心筛选的。作者先后也用过10多个字,但最后才锁定为“绿”。“绿”,原本看不见的春风就有了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春风和煦,百草丛生的春景。同时,“绿”又给人一种独特的语感,见到“新绿”就会使人感到希望。“绿是生机、活力、是憧憬。另外,“绿”还有理趣。“绿”是谁带来的?当然是春风,看到春风它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人想起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让人想起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既写实,又是象征。象征皇恩浩荡,它象征着春风驱散寒流,带来温暖。你说,这一“绿”是其它字能替代得了的吗?
二、不待讲来能自悟,聆听洗炼和谐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求自然流畅,和谐悦耳,简洁含蓄,凝炼而富有启发性,做到当说的一句不少,不当说的一句不多,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文章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只用七个字总领全文。只要指导学生理解了“甲天下”,接下来,“甲天下”的理由文章仅用“静、清、绿”三字就突出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用“奇、秀、险”三字概括了桂林山的特点。这幅美丽的画卷,作者着力采用排比、比喻、并列来具体描写。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又如写漓江水的特点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其语言简短洗练,清新而流畅,简直是一首散文诗,读来便是一种享受。享受经过反复吟读,很快便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根本不用老师多讲。讲多了,反而觉得变了味。
三、走进文本情共鸣,感受奔放激情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我们通过读受到情感熏陶,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通过饱含激情地范读,伴音朗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想像,来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浓厚兴趣。迸发出自己的激情,达到和作者思想上的共振,随作者的悲而悲,随作者的喜而喜。让其师生情、学生情、作者情充盈于课堂。如教学《草原》一文时,让学生反复读第一段,将自己融入其中,细细品味初到草原的感觉:晴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翠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清澈的小河……通过反复读吟诵这段诗一般的语言,恰似在欣赏一幅令人陶醉的中国画,令人百读不厌,久观不累。在观赏这幅美景和背诵中体味草原的美。同作者产生同样的亲切与舒服之感。
四、品读文字德自高,追寻高尚价值美
诗意语文,其核心、其灵魂是“价值”一词。在语文教学中,如没有高尚的价值引领,则是庸俗的语文,粗劣的语文,甚至是罪恶的语文。如《采蒲苔的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白洋淀繁荣的苇草,描绘了采蒲苔人民机智、勇敢、团结一致,对敌人进行斗争的英雄事迹,赞扬了采蒲苔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词句来细细咀嚼其味。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刻意刻画了两组英雄形象。其一是妇女们大智大勇掩护干部的群体英雄形象;其二是一位男同志为保护党的秘密壮烈牺牲的个人英雄形象。在这里,作者饱含笔墨写了妇女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她们的智勇双全:“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而课文的最后一段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和赞美之情。要帮助学生从文入情,从形入理进行体味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冀中名胜,作者之所以这样爱白洋淀,是因为这里苇草茂盛,曾有激烈的战斗。人们为了保卫苇塘而战,不屈不挠;人们为了保卫家乡而战,曾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而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的语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语文浮躁、肤浅、庸俗。这实际上是我们本身缺少文化积淀,文化底蕴。今天,我们正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融入到语文这条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美学长河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李娇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语文论文; 漓江论文; 作者论文; 学生论文; 春风论文; 白洋淀论文; 是一个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