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1]2004年在《中国苎麻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苎麻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产品开发、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苎麻种植面积和纺织生产能力均为世界之首,在全球的占有量已达到了95%以上。苎麻纺织行业以其资金周转快、劳动密集度高和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的特殊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苎麻纺织行业目前仍然是以初加工、低档次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品种单调、整体附加值不高,加工设备陈旧,而且改造速度慢。为了缩短并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苎麻加工技术水平,我们必须发展优质、高产苎麻原料、优化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给苎麻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苎麻行业得以可持续健康地发展,让中国苎麻行业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黎晓彤[2]2009年在《湖南苎麻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苎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纺织原料,"世界苎麻在中国,中国苎麻在湖南",湖南的苎麻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加工优势、科研优势和产品出口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的苎麻产业确立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但目前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麻农劳动生产率偏低,深加工能力不强,市场集中度不够,环保减排压力大和产学研结合不紧等。要实现湖南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外贸出口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提高深加工能力,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市场。
陈家宇[3]2009年在《支持苎麻纺织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达州市是全国第二大苎麻产区,苎麻品质好且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湖南全省。金融危机对以外销为主的苎麻纺织企业的发展冲击很大,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急剧萎缩,效益大幅滑坡。为帮助苎麻纺织企业走出困境,通过对湖南、湖北两省重点
廖江波[4]2018年在《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文中指出夏布有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誉,其由半脱胶苎麻纤维手工纺纱织造而成,因其夏季穿着透气排汗、凉爽宜人,故称“夏布”。夏布源头的“布衣”曾是平民的主要服饰,夏布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见证之一。明清时期麻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棉纺所取代,夏布适宜消夏,故被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存在。随着纺织科技的进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夏布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纺织品,已开始淡出大众的视野。2008年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学术上以夏布为主体的研究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研究夏布经济与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发,田野考察夏布织造技艺,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开发夏布衍生品。但是,从麻类作物出发,追溯夏布源头的麻纺及其服饰文化;从古代纺织科技出发,挖掘古老的麻纺织技艺;从对夏布文脉的定位和其织造技艺的还原出发,促进夏布的延伸设计,保护与开发并重。这些研究并没有完成展开。另外,对夏布织造技艺的田野考察,不可忽略江西省分宜县内民间私营的作坊与个体的织户,其保留有原生态夏布织造技艺;对夏布的设计开发,不可无视江西新余夏布绣的创新案例。基于此,本文对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作一个系统的梳理。追溯夏布悠久的历史文脉,还原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促进夏布的古典美学与传统技艺,以布艺延伸设计的方式在当代生活物件中再现。以此达到,发扬传统的麻纺服饰文化,挖掘核心的夏布织造技艺,并致力于两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上、中、下叁编,即夏布追溯、技艺挖掘及布艺延伸叁个部分:上编,夏布追溯。查阅古文传记、报刊、县志等文献资料,结合博物馆中陈列的纺织品与服饰,以“二重证法”追溯夏布的源流。从“夏布”词义出发,结合其语境和出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夏布”一词的由来。认为“夏布”一词明确指代手工苎麻布应该在清代,其与麻纺的地位下降,及麻纺面料适宜消夏的特征有主要关联;探究中国古代麻类作物的品种与分布,追溯麻纺及其服饰文化,梳理夏布的历史与文脉。夏布以苎麻为主要原料,跟其纤维的纺织性能有直接关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麻纺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绩麻织布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其“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的重要意义。古代麻纺的布衣,按布的精细分等级,粗糙的布衣为庶民的主要服饰,而精细的麻布则为贵族所服用。布衣指代平民,由麻纺面料的服用性能、价值及礼仪下的服制决定;概括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情况,分析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原因。近代夏布主产地以江西的万载、四川的荣隆两昌以及湖南的浏阳最为盛名,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点,深厚的麻纺历史,优越的地理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直接推动力是朝鲜市场的得失,其背后的博弈力量与日本侵略有直接关系。中编,技艺挖掘。通过文献、图片、实物的方式,挖掘古代麻纺技艺及其演变。对夏布中苎麻纤维的脱胶技术与现象考察,认为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麻纤维的脱胶,在宋代形成完整的脱胶程序,这一程序与近代夏布织造环节中的脱胶并无多大差异。基于纺轮上的漩涡纹考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懂得利用漩涡纹来控制纺轮加捻时,麻纱的捻向与均匀度。麻纺纱与织造,没有对最先进纺织工具的吸收,同麻纺的地位下降以及麻织以平纹布为主有最大关联。麻纺车经历了从手摇到脚踏,从单锭到多锭的发展过程。近代夏布的麻纱以手工绩麻的“扁纱”为主,只有给麻纱通体加捻时才用麻纺车,故麻纺车开始慢慢消退。近代夏布织造的主要织机为夏布腰机,为在明代腰机的基础上加以撞手打纬的改进,虽其织造效率不及土布机,且织工容易落下腰疾,但因其更适合于织造精细的夏布,而成为夏布的专门织机。架式织机的应用,为麻纺织辅助工具梭、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与筘的应用提高了夏布织造的效率和质量;深入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当地群众,以口述科技史与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织造技艺。深入湖南浏阳的麻产地、走访江西夏布织造的私营厂房与民间艺人以及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展区,综合多处田野考察收集系统的资料,记录完整的夏布织造技艺;追溯与归纳夏布的印染工艺。石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矿物颜料的利用,以涂染与浸染为主,因石染织物色牢度低,后期被草木染所取代。苎麻纤维染色困难,且夏布主要为平民服饰,故夏布多为麻纤维本色服饰,如染色以植物染料染蓝色与黑色系为主。夏布印花为蓝印花工艺,以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为主。下编,布艺延伸。在考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以技艺的视角,揭示夏布绣、夏布画及其衍生品的制作流程和要点。重点阐述夏布绣,认为其别具魅力在于充分发挥绣地夏布的肌理与色泽,及适宜绣地的独特针法。以实验的方式,介绍铜版转印夏布版画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收集与整理夏布在织品设计方面的案例,拓展夏布时尚化的再利用。分析夏布材质的特征,在材质利用上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产品设计上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后,从手工艺价值的视角,探讨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保护的策略。生产性保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鱼目混杂,保护与开发拿捏不当则会产生生产性的破坏。将夏布的文脉与手工精神转化为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文化内蕴,在物化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兼顾精神的诉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总体研究框架。将古代麻纺历史文化与工艺,以及近代夏布的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夏布织造技艺串联起来。还原完整的夏布历史与工艺,并从夏布历史文化与生态工艺出发探究夏布布艺的延伸设计。这样形成夏布历史、织造、文创的生态链,历史文化是夏布文化创意产品溢价的空间,手工织造技艺是夏布朴拙魅力的前提,文创是夏布生产性保护的终端。综合上述研究,可以作一些总结。夏布源头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麻类作物的利用,麻纺及其服饰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夏布的演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广,其中纺织技术的进展与新纺织原料的冲击是其作为服饰面料地位变更的主导力。夏布在近代的勃兴与韩国市场的开拓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夏布以出口韩日为主惊人的一致,韩日市场的需求与散落在民间夏布织户的生存休戚相关。现保存的重庆荣昌、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只是麻织造技艺的一个部分。现代纺织科技的渗透也在异化传统的夏布织造技艺,挖掘夏布织造技艺应将其置于古代纺织科技这个大背景中。在夏布布艺延伸设计开发中,以夏布为载体嫁接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共融性文创产品有不少亮点,例如新余夏布绣、宜春夏布版画及荣昌夏布折扇。夏布服饰品的开发方兴未艾,夏布在家庭软装饰中应用的空间很大,夏布工艺品设计的成绩值得肯定。夏布在当代生活中的回归,其产品开发,应坚守传统手工的核心技艺,变通其外在形式,真正意义上开发具有传统工艺美学的物件。古代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誉,但其相关的科技与历史记载却寥若晨星,另出土麻纺织物的偏少,给研究也带来一些困难。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收集的不够,以及个别借以举证的材料缺乏进行深入的考辨,导致在阐述观点论证时力度不够,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赵绪福[5]2006年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农业纺织原料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产量巨大,主要包括棉花、麻类、毛类和蚕茧。它们既是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产品,也是纺织工业中天然纤维的来源,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纺织品配额取消,中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化学纤维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替代性同益增强,这些新形势和环境变化为我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等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本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产业链视域下研究中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本文首先在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对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阐述其结构和不同形念,形成关于产业链研究的基本分析架构。在对农业纺织原料及纺织纤维进行区别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给出了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概念和结构,并对互相联系着的天然纤维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和化纤产业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为对产业链的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把握,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全面分析:一是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即分别对农业纺织原料的生产、初加工、流通和贸易、纺织加工、服装加工、纺织品服装的商贸和消费等进行考察,了解其产业活动内容、产业主体、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二是对产业链的各种流程形态进行分析。即从整链的角度考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分析各种流程形态的涵义、特征、在各环节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归纳出产业链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 在分环节和分形态讨论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实际运行绩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考察了化纤产业链的发展与现状,说明其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影响。文章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其演变过程和结构形态的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针对我国产业链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产业链优化的概念,并阐述其优化内容和途径。根据当前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提出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对一系列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进行了全程考察,将农业纺织原料和天然纤维进行区分,并与初加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技术转换系数,给出了产业链中比较系统的可用数据;二是计算出物流在各环节的数量分布,揭示出物流的性状和数量变化特征,以及物
蒋敏, 熊海鹰, 张曦[6]2012年在《湖南苎麻产业质量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我国苎麻产业基本情况及苎麻企业面临的困难,对湖南苎麻产业的优势地位、面临的问题、苎麻质量和影响苎麻产业的不利因素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我省苎麻产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对苎麻行业情况作了预测与展望。
郝杰[7]2009年在《苎麻产业背水一战 全国苎麻纺织工业研讨会探讨发展之路》文中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依存度高达90%的我国苎麻纺织工业目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去年以来,苎麻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全面下滑,国际市场产品销售数量大幅下降,国内销售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全年行业开工率仅50%左右,行业面临着严重挑战。用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的话说:"苎麻纺织行业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近20年来所未有的。"苎麻产业亟待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危为"机",弯道超车。
金永禄[8]2006年在《当劳动力不再是优势》文中提出$T中国是世界第一苎麻生产大国,目前世界苎麻原料产量95%以上产自中国,苎麻纺纱产能90%集中在中国。原世界苎麻纺织先进国家——日本,其脱胶、纺纱生产能力逐年萎缩,现在苎麻脱胶只有帝人公司象征性地生产,纺纱生产也只
吴碧波, 吴若云[9]2009年在《湖南苎麻生产的优势及持续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湖南苎麻的种植规模、原麻产量、纺织工业和科研力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苎麻生产历史悠久,环境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当前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大力扶持基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科技创新,全力抓好科学化规划,设施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就一定能够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打造百亿湘麻产业,有力地推动苎麻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炳富[10]2014年在《苎麻在家居纺织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作为四千七百年历史的纺织品材料,苎麻早已在我国有着极大范围的流传、推广和传承。新型的苎麻家居纺织品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热捧产品。不仅具备着抗菌抑菌、除臭防污、吸湿导热等作用,而且还具备着环保的特殊时代属性。从应用领域来看,苎麻如今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的拓宽。而在家居纺织品当中,苎麻的应用形式与表现手法亦是极为丰富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与分析了苎麻在家居纺织品当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引言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了目前这个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采用方法等等;其次通过家居纺织品的功能、要素和特征这一章节,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关于家居纺织品的定义、功能性、构造要素以及存在的特征性;然后进入到课题的核心部分,重点解析苎麻在家居纺织品中的应用,包括装饰特性、艺术性、审美性以及图案设计相关内容等等;最后通过对苎麻家居用品的消费调查、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等反馈情况分析,深度的阐释了苎麻在家居用品中的应用现状。随着新时代环保绿色主题的出现,类似苎麻纺织品等新兴家居纺织品日益兴起,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逐渐的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家居行业的一大热点。由于目前针对于苎麻在纺织品应用课题研究资料甚少,而且大多数资料也是在阐述苎麻的制造与生产相关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苎麻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类整理,探究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理论阐述与实际调查行为的结合,期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反馈。
参考文献:
[1]. 中国苎麻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涛. 苏州大学. 2004
[2]. 湖南苎麻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黎晓彤. 中国麻业科学. 2009
[3]. 支持苎麻纺织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J]. 陈家宇.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9
[4]. 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D]. 廖江波. 东华大学. 2018
[5]. 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D]. 赵绪福.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6]. 湖南苎麻产业质量情况分析[J]. 蒋敏, 熊海鹰, 张曦. 中国纤检. 2012
[7]. 苎麻产业背水一战 全国苎麻纺织工业研讨会探讨发展之路[J]. 郝杰. 纺织服装周刊. 2009
[8]. 当劳动力不再是优势[N]. 金永禄. 中国纺织报. 2006
[9]. 湖南苎麻生产的优势及持续发展对策[J]. 吴碧波, 吴若云. 中国麻业科学. 2009
[10]. 苎麻在家居纺织品中的应用[D]. 王炳富. 东华大学. 2014
标签:轻工业手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苎麻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纺织品论文; 夏布论文; 湖南发展论文; 产业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