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历程及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防建设论文,全会论文,四中论文,发展历程论文,中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3)04-0104-1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事关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原则,做同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使军队和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科学分析形势,确立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军事战略方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根据军队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军事战略方针。
(一)提出“五句话”总要求,确立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总纲
1990年12月,江泽民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军队建设“五句话”总要求,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新时期提出的建军治军的重大方略。它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以推动部队全面建设为着眼点,抓住政治、军事、作风、纪律和保障这五个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涵盖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揭示了部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政治合格”,是坚持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集中表现,又是保证军队战斗力全面提高的基本前提,是衡量军队质量优劣、战斗力强弱的根本标准。只有做到政治合格,这支军队才有灵魂、有方向,才能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军事过硬”,是军队建设总要求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标志,是我军履行根本职能的基本条件。实现军事过硬,就是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处理各种工作关系的基本依据,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作风优良”,既是战斗力生成保持的基本要素,又是政治是否合格、军事是否过硬的外在表现。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战斗作风和生活作风,是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纪律严明”,是全面实现总要求的必备条件。严明的纪律,是军队建立内部秩序、协调内外关系、巩固团结统一、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保障有力”,是实现军队建设总要求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军队建设和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的物质保证。
十多年来,全军紧紧围绕“五句话”总要求,抓基层、打基础、求落实,部队进入了全面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新阶段。基层部队广泛开展“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官兵投身部队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基层官兵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基层建设的先进典型,全军共评出先进连队6万多个(次)、优秀士兵360多万人(次)。
(二)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全局
1990年12月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积极防御这个方针应该说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应实事求是地发展。1993年1月,在江泽民主持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即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其基本内容是: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速我军质量建设,努力提高我军应急作战能力,扬长避短,灵活应变,遏制战争,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是统揽全军一切工作的总纲。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军针对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我国安全环境发生的变化,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把军事斗争准备作为部队各项建设的龙头,形成了想打赢、练打赢、谋打赢的良好局面。1995年以来,为了反对分裂、遏制“台独”,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充分显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整体作战的强大威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还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把反恐怖斗争纳入职责范围,加强部队的针对性训练,出色完成了打击和防范各种形式恐怖活动的任务。
(三)实行军队建设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和建军方略,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在国内,国家的经济建设开始实行“两个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军队质量建设实行新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机遇和条件。1995年12月,为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江泽民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在军队建设发展模式上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质量建设,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思想先进、数量规模适度、体制编制科学、武器装备精良、人员素质很高、指挥高效灵活、后勤保障有力、能够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做出这一决策,使军队建设出现了质的飞跃。
1985年,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军事斗争准备由打全面战争转变到打局部战争,军队建设由应急备战状态转到和平建设的轨道上来。1993年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军事斗争准备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为准备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995年提出实行军队建设模式上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军队建设上的贯彻和实施,是军事战略转变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十年探索,三次飞跃,反映了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的深谋远虑和科学指导。
(四)提出军队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做出了用下个世纪的前5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战略部署。1997年12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提出了军队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宏伟战略构想,解决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
根据这一构想,我军将在党和国家的总体布局下,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契机,以军事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杠杆,以满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为目的,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去实现军队结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军事理论和战略能力等各方面的革命性改造与优化升级,逐步把军队建设成为一支与国家发展相适应,即与社会主义强国地位相适应、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与工业化后期和信息化初期社会相适应,满足国家多样化战略需要的新型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为实现这一构想,中央军委还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和措施,这就使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和步骤。“三步走”的战略设计,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之中,用大系统思想进行筹划,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近期目标,同中期、远期目标联系起来,能保证我们在实践中减少盲目性、避免短期行为,使军队和国防建设建立在更加积极稳妥和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五)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
1997年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在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战略的同时,首次提出实现“我军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到头来只能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还可能受制于人。这一战略思想要求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努力跨越发达国家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发展积累的过程,以跨越抢时间,以跨越争速度,以跨越求效益。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根本性、战略性的转折。
1998年底,根据我国的国情军情,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目前我军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军队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机械化战争正在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严峻挑战。下个世纪前五十年,我军必须完成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2000年底,中央军委更加明确地指出,实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跨越机械化建设发展的高级阶段,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双重历史任务”的提出,决定了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机械化为依托,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两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抓住了军队质量建设的主要矛盾,提高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正确揭示了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使军队建设有了更为明晰的目标,解决了我军建设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和怎样跨越式发展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从而开辟了我军跨世纪的创新性发展道路。它是执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进行军队建设模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一步深化。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1989年11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1994年底,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建设”这一科学概念和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首位的重大任务。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建军思想。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是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这个根本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怀疑、犹豫和干扰。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确保全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1994年12月,中央军委做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抓好党委和支部这两个重要环节。1998年,江泽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委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是对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揭示了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党委领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键是保证枪杆子要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1996年,军委批转了总政治部《关于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关于深入落实“三讲”要求加强军队高级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2001年,军委又提出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见》。此外,全军还先后颁发了《团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暂行条例》、《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高级指挥干部经院校培训提拔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军各级党组织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认真抓好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一大批能够继往开来、担当重任的优秀治军人才进入领导班子,确保枪杆子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指出,引导和组织广大干部战士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以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和指导各项工作,这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1993年根据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全军各部队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官兵作为战略性任务,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进一步增强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总政治部制定《军队高中级干部学习规划》,将《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印发全军干部人手一册,编印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先后多次召开理论学习情况汇报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坚持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团以上领导干部理论轮训,基层进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学习教育,军队院校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1992~2001年,全军共举办理轮训班近万期,每年轮训团以上干部达85%以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军。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江泽民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崭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2000年5月和2001年7月总政治部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全军部队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和“七一”讲话精神。全军各部队掀起了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培养党员、塑造党员、提高党员。军队广大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得到深化,进一步推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
(三)深入开展以“四个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兵思想的新变化新特点,1994年,江泽民亲自倡导和推动在全军广泛深入地开展“四个教育”,即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和艰苦奋斗教育。全军上下坚持不懈地抓好“四个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官兵的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涌现出以苏宁、徐洪刚、李国安、叶乔波、柏耀平、邹延龄、李向群、许志功、范匡夫、叶景林以及国旗护卫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四有”革命军人和先进群体。
1999年以来,全军在团以上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中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用正确的思想理论统一广大官兵的思想,不断提高官兵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在政治上注意划清一些基本的是非界限,在讲政治的问题上坚持更高的标准、要求和自觉性;结合对广大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在全军上下形成和保持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浩然正气。通过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确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两个历史使命
1993年11月,江泽民向全军提出,要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加强和改进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95年12月,他又指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为此,全军多次举行政治工作会议、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基层政治工作座谈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对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997年底,江泽民在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我军能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切实捍卫祖国的主权、安全和统一;一是我军能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永远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指明了我军建设的关键。据此,1999年7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概括为: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这些年来,全军思想政治建设以“两个提供”为目标,努力开拓创新。军委、总政治部相继颁布或修订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纪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军队经常性思想工作要则》、《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而形成了指导和规范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完整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全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五)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走在全社会前列
1993年,江泽民提出,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走在全社会前列。他要求,全军要大力开展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1996年11月,中央军委提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广大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积极参加扶贫帮困,救助失学儿童。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国家和省级单位命名的“双拥模范城(县)”达1000多个;军队离退休老同志和英模为地方群众作报告8000多场次;部队帮助地方援建少年军校和希望小学近5000所;为地方举办补习班和科技培训班2万多期。
2001年10月《军人道德规范》颁发后,我军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紧紧抓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根本,认真贯彻实施《军人道德规范》,学唱军人道德组歌,在营区统一悬挂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题词和七位英模画像,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自觉保持道德上的纯洁性,努力走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前列。军队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了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长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近几年来,先后有近百种军版图书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获”。
三、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5年底,在提出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同时,中央军委提出要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以科技强军为主要杠杆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军委提出了我军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即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大力加强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建设,迅速增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搞出几种具有威慑作用的“杀手锏”武器,提高中高级干部指挥高技术战争联合作战的能力。“科技强军”战略抓住了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指出了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指出了确保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落实和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的根本,是实现我军“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伟大战略。
(一)要千方百计地把我军武器装备搞上去
1992年12月,中央军委提出,要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达到突发事件有准备、局部战争有保障、威慑有手段、发展有基础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现代化。为了把武器装备搞上去,江泽民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思想,如把刺激技术创新的竞争机制引入武器装备建设中的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以我为主的思想,发展“杀手锏”装备的思想等 。为解决我国武器装备建设长期存在的“多头、多段、分散”的现象,199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总装备部,一手抓新型武器装备发展,一手抓现有武器装备管理,对武器装备建设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全军各级装备部门顺利完成组建,形成自上而下的装备管理新体系。同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对军工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供需分离、政企分开、产研结合、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管理条例》正式颁发全军,这对于我军装备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我军打赢高技术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明显增强。国防科研战线着力研制和发展符合我国特点的“杀手锏”,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使我们的尖端军事技术领域有独到的和相当的威慑力。特别是对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战场监视、目标探测为中心的侦察与传感技术,以传输信号、图像、信息为目的的通信技术等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成功研制了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打破了科技大国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电子信息装备的数字化、综合化、一体化、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有所增强,利用、控制电磁频谱和及时、准确地遂行各种电子信息支援保障任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和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三次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载人航天即将成为现实。
在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武器的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装备,陆军基本形成了立体机动作战的装备体系和比较配套的支援保障装备体系,为遂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任务奠定了基础;海军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反潜、反舰作战和电子对抗能力有所增强;空军按照攻防兼备的要求,基本形成高中低档搭配的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第二炮兵基本形成了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
(二)努力培育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江泽民指出,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最基本的是要抓好人才培养。1999年4月,四总部联合召开第十四次院校会议,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颁布实施,新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等5所综合大学,使我军院校朝着综合办学、规模办学的方向发展。完善了指挥军官初、中、高三级和专业技术军官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的培训体制,初步建立起总体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效益较高的具有我军特色的新型院校体系,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科研创新的培训体制和管理体制。走出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初步建立了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和制度,有效地改善了我军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到2001年底,全军已有博士、硕士2.6万名,近千名军事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88%、90%、75%,全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达到71.8%,全军专业技术干部已占到全军干部近半数。
江泽民还提出了“两个武装”的思想,即把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武装”,一个是建军之本,一个是强 军之举,从根本上抓住了能够使我军战斗力得以有效提高的根本和关键,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在质量建设上的重要特色,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针对官兵高科技战争知识比较缺乏的问题,全军统一制定学习规划,举办军以上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指导和推动全军官兵广泛、深入、持久地掀起学习高科技知识的热潮,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三)积极稳妥地调整改革体制编制
1996年底,江泽民明确指出,我军体制编制改革要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个总目标,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体现“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要有利于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军队教育训练和管理,有利于未来作战的需要。1998年6月23日,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编制管理条例》。这一条例是我军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规范组织编制管理工作的法规,从法规制度上保证了部队组织编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此后,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百万大裁军的基础上,1997~1999年,我军又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这次裁军,贯彻了质量建设的方针,把压缩规模与改革体制结合起来,对高级领导机关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对部队编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等高技术军兵种的建设,进一步解决了保障摊子过大的问题,提高了军队建设的整体效益和经费使用效益。通过调整改革,使我军总规模保持在250万人,达到了精简员额、收缩摊子、优化结构的目的。全军团以上单位大大减少,机关、院校和训练机构更加精干;陆军野战部队的比例下降,海军、空军、二炮部队的比例上升,作战部队编成趋向集中合理、合成配套、功能齐全;装备管理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初步理顺。
(四)贴近实战需要,大兴科技练兵
江泽民指出:军事训练是部队平时培养作风、提高军事素质、增强战斗力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摆到战略位置,下功夫抓好,保证落实。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训练上,把严格的军事训练作为经常性中心工作切实抓好。
1998年9月总参谋部在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举办“辽阳集训”,全军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科技练兵,是学习运用现代技术组织实施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训练发展和提高打赢高技术战争能力的主导力量,其基本特点是以高技术对手为主要对象、以高科技知识武装官兵头脑、以科技方法改进训练手段和增强武器装备的效能、以科学思维研练以劣胜优的战法,其根本任务是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军科技大练兵,是军事训练领域的一场革命,是引起军事理论、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全方位深刻变革的一次质的飞跃。
十多年来,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各部队根据武器装备、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变化,进一步深化训练改革。1996年初,新军事训练大纲颁发部队,大纲更新内容在30%以上,新知识、新装备、新技能成为训练的重点。全军狠抓按纲施训,使改革成果向战斗力转化。随着科技大练兵的深入发展,我军又开始修编现行大纲。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等级评定暂行规定》颁布全军执行,标志着全军训练质量管理在法制化、标准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军基本建立了以新训练大纲为标志的训练内容体系、以新的作战条令为标志的战法体系、以新的训练指导法为标志的训法体系、以新的训练法规为标志的正规化管理体系。特别是在近年开展了群众性的科技练兵活动,努力加强联合作战、信息作战、新“三打三防”和新装备训练,提高了部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战生存能力。2000年10月,全军举办科技练兵成果汇报演示,集中展示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军防卫作战的本领。
(五)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1990年1月江泽民就深刻指出:“没有后勤,仗就不能打。”1993年1月,他再次强调,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军过去实行的三军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后勤保障体制,与高技术战争、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明显不相适应。199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战区一级实行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三军联勤保障体制,从1999年起,联勤体制全面推开,并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目前,已形成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体制,这是我军后勤建设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实现保障有力,必须实现军队后勤从“自我化保障”到“社会化保障”的转变,逐步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战场”和“市场”新形势的高效能的后勤保障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在三军联勤之后后勤体制上的又一项重大改革。目前,经过1999年在850多个单位进行试点,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改革也已全面展开。实行保障有力,军队就是要吃“皇粮”,不能走自己养活自己的道路。1998年7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军队、武警部队一律停止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到1998年底,全军2937家经营性生产企业全部撤销和移交地方。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改善干部战士的生活,全军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发展农副业生产,实施“菜篮子”工程,到1998年底,全军80%以上的连队肉菜自给率超过了70%,一批整军、整师单位实现了肉菜基本自给。
(六)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1993年4月30日,江泽民在视察军事科学院时指出:“军事理论研究要与现代作战紧密结合,要与我军建设的现实紧密结合,要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研究现实问题的‘主战场’,”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1998年3月,江泽民在军事科学院讲话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抓好两大课题的研究:一是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仗怎么打的问题,一是研究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怎么治的问题。要深入研究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跟踪研究高新技术成果的军事价值,揭示高技术战争的动因、目的、规模、形态、手段,以及战场空间、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找准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性要素,不断获得新的规律性的认识,确保有的放矢地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十多年来,军事科学理论研究获得重大成就。在军事思想、战略理论、作战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军事法学、军事历史、军事工具书、外军研究等方面,形成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军事科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据统计,1990~2000年,全国共出版军事类图书2.2万余种。目前全国共有各种军事理论类报刊110余种,十年间,共发表军事理论类文章约5.4万篇。军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2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条例》,这是我军第一部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法规。《条例》覆盖了军事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反映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规范性。
四、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管理
1990年6月江泽民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第一次将“依法治军”载入军事法规,1991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军的方针”,至此,“依法治军”被正式确定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十多年来,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我军正规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目前,我国已公布军事法律13部,军事法规、军事行政法规100多件,军事规章1000多件,基本上形成了以国防法为龙头,以条令条例为主体,相互配套、基本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规体系,形成了共同条令、战斗条令、军兵种条令和专业条例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层次分明、内容协调、规范严密的条令条例体系,部队正规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以条令条例为主体的军事法规是治军的主要依据。1990年6月,新的共同条令颁发后,总参谋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举办集训班,其后全军各大单位相继举办集训班,把各级主管基本上轮训了一遍。通过对各级干部和骨干的培训,增强了依法管理、依法施训的观念。1997年10月,共同条令重新修订颁发后,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军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新条令。总参举办了全军各大单位干部集训班,为学习新条令、贯彻新条令摸索经验。其后,全军各大单位纷纷举办集训班。到1998年底,全军团以上部队和机关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将一线带兵干部和骨干全部培训了一遍。其中团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率达90%以上。在学习和贯彻新条令的热潮中,全军机关和部队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大大促进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依法治军,必须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监督机制,保障军事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的有效实施。十多年来,军事司法机关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军事法院在审理军内刑事案件和军内经济纠纷案件的同时,已经开始尝试审理军内民事案件。军事检察院严格执法,在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的同时,从1998年11月30日起,面向全军实行“检务公开”,进一步增强了办案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有效保证了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各级保卫部门在1993年法律赋予刑事侦查权之后,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更加坚强有力;全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官兵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军队司法行政部门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为部队和官兵解决了大量涉法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官兵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把军队和国防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使之协调发展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必须以强大的国防为保障,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这些年来,广告官兵发扬人员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特有优势,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始终把拥护支持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及抢险救灾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统计,1989~1999年的十年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参加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共投入2.2亿多个劳动日,出动机械车辆1500多万台次,重点工程项目1200多个。全军共参加抢险救灾6万余次,出动官兵1300万人次,抢救遇险群众1000多万人。驻大中城市、边海防的部队,加强军警民联防,参与打击走私、贩毒等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处置突发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1998年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在江泽民直接指挥下,全军出动30余万官兵、1.25万台车辆、1170艘舟艇、200余架飞机,大规模投入“九八”抗洪抢险伟大斗争。“九八”抗洪是一场特殊的政治仗、军事仗。在这场特殊形态的战役中,军队立了头功,获得了全胜,共计抢修加固堤坝1万多公里,堵决口和排险情1.4万余处,抢救转移遇险群众300多万人,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防建设还充分考虑经济建设的需要,尽最大限度提高国防资源的利用率。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实行军民合用,国防科技工业能军能民。同时,国家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努力加强国防工程建设,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增加了国防能力。国家新建、改建了一批军港、机场、阵地,完善了濒海城市的防护设施,修建了近百条(段)国防和边防公路。把军事需求纳入国家交通建设规划,在京九、南昆、南疆等铁路中,共贯彻国防要求200多项,部分新建、扩建民用机场增设了军事运输设施。军民合建国家光纤工程,军队通信保障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这些都为巩固国防、保障部队遂行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托。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国防力量,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在财政依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逐步加大了对国防费的投入,虽然基数仍比较低,但增长比例却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2002年中央财政增加国防支出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这对于改善部队官兵的待遇,维修和更新现有武器装备,提高我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做好新时期战争动员准备
中国的国防是全国的国防,未来的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2001年4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把我国的国防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国防教育逐步走向经常化、多样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江泽民强调指出: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军训,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国防观念的有效途径,是青年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储备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举措。从1985年开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部分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试点。从2001年开始,学生军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全面铺开,每年参加军训的学生将逐步达到1000余万人。国防教育的深入,有效地增强了全民的国防观念,普及了国防知识,推动了国防建设。
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总参、总政《关于新时期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把民兵改革从“减少数量”变为“控制数量”,使后备力量建设的规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与常备武装力量相衔接,重点更加突出,更加适应质量建设的要求。十多年来,我国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不断加强,规模逐渐合理,结构趋于优化,正规化训练得以全面开展,快速动员能力及军政素质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在平时的生产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卫边疆安全、抢险救灾和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显示了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强大的威力。建立了一套以《民兵工作条例》、《民兵武器装备管理条例》、《预备役军官法》为主干的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设了比较完善配套的基本设施,目前全国已建成2190多个民兵训练基地,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有人民武装学校和民兵专业技术兵训练中心。储备了一批素质较好的后备兵员,基干民兵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步兵,发展成为拥有高炮、地炮、通信、工兵、防化以及海、空军等专业技术分队在内的群众武装。随着预备役军官制度的实行,以及退伍军人专业技术储备基地和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基地的建立,后备兵员的军事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训练手段的改进和科技练兵活动的兴起,后备力量的训练水平正向较高的层次发展。
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1999年7月,我国原有的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供需分离、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保证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十多年来,我国国防动员体制逐步完善。1994年11月,国家组建了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人民武装、国民经济、人民防空、国防交通等方面的动员准备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动员法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制定或修订颁布了《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预备役军官法》、《人民防空法》、《国防交通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基本实现了动员工作有法可依,有力保障了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正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动员体制,增强动员潜力,提高动员能力,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坚信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高举“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一定能够谱写出无愧于党的重托、无愧于时代使命的崭新篇章。
收稿日期:200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