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羌族论文,民间舞蹈论文,特征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3)11-0483-04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在羌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其舞风既古朴典雅,又粗犷优美,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数千年来羌族民间舞蹈作为羌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羌族地区长期传承,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更具特色和魅力。建国以来,经过艺术家们在羌族生活历史及民间舞蹈基础上提炼改编的《铠甲舞》、《腰带舞》、《羌族锅庄》等舞蹈,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随着羌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更让众多的中外游人感受到羌族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不少人认识了解羌族,常常是从羌族舞蹈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羌族舞蹈不但是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而且是羌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座金桥。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如此迷人的神韵和魅力,这跟羌族舞蹈中所包含的多元文化特征与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一、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1、羌族舞蹈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相结合,具有古朴的原始风貌
有关史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就有古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汉时期,羌人的一支名“冉马”的羌族部落就居住在今岷江上游,此后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居住在此地区的许多羌族被汉族或其他民族所融合。而今天居住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即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传说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人类文化初祖夏禹王就出生在这里。
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地理环境相对偏僻闭塞,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例如:流行于羌区的莫恩纳莎(羊皮鼓舞),便是一种带有古老历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蹈。羌族祭礼活动主要由“许”或“释比”(羌族巫师)主持,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知识等主要靠“释比”的传授延续下来。在羌族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宗教祭礼活动,还是还愿、求雨、占卜、丧葬、驱魂避邪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活动中,为了敬神、娱神、媚神,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降福保佑,都要跳羊皮鼓舞。羊皮鼓舞又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对舞和集体舞主要用于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舞蹈时,多是沿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铜铃),其他表演者身穿羊皮褂,手执羊皮鼓,以鼓声、铃声两种不同的音响的有机交融为主旋律,舞蹈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转换,具有敏捷、粗犷、虔诚之特点。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粗犷热烈,其节奏有力而和谐,及富鼓动性和感召力,既起到了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也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祭祀性舞蹈都保留着“万物有灵”原始崇拜的自然特征,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羌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带有极为古朴的原始风貌。
2、羌族舞蹈与羌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欢乐的娱乐性
与其他各民族的习俗一样,羌族的民间习俗是羌族先民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的集体行为,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羌族的习俗众多。比如:四月初一的“祭祀会”或“塔子会”,十月之一的“羌历年”,农历六月的“歌仙会”,农业春耕秋收,以及婚事、丧事等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庆典和祭祀仪式活动,而且无论举行哪种活动都有舞蹈出现,都要以舞示意。羌族舞蹈主要分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会性舞蹈四大类,虽各具特色,但基本动律较为一致。自娱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区,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有“莎朗”和“席不蹴”。跳舞时,人数不限,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着火塘或场院一圈,沿反时针方向边歌边舞。舞蹈开始,先由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舞至激动时,领舞的男子加快舞步,带头变换动作,时而双腿交替着地,时而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十分热烈,舞至高潮时,常伴以歌声、吼声助兴。羌族舞蹈之舞风古朴典雅、节奏明快、动作有力、粗犷、健美、热情豪放等风格特点的形成,与羌民族特殊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以及在长期艰苦的生活斗争中所形成的坚强、勇敢、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羌族的舞蹈、音乐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音乐同舞蹈同时出现,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数千年来,它时时代代伴随着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是羌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所谓“情动于中,行于言,其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正是羌族歌舞艺术歌、舞之起源,自生民始,固无不可也。
3、羌族舞蹈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性
羌族信仰多神,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在以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祭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羌族人民无论在婚丧、生育、疾病还是在春耕、收割、征战、狩猎以及各种大型活动中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各种祭祀又无不以音乐歌舞贯穿始终。他们怀着赤诚的心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求山神,地神保佑年年丰收,人畜兴旺;亲人归天时,祈告阴魂的安宁。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不仅在舞蹈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有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性。因而有些宗教祭祀性舞蹈还是专由“释比”(巫师)表演的。
按照羌族传统习俗,凡有亲人归天时,都要举行丧葬仪式,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别。而当有影响,有威望的老人死后,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不仅要请“释比”念经,还要跳羊皮鼓舞及花枪舞。跳舞时,六至八人戴面具,敲打羊皮鼓,排成长蛇阵,先到祖先墓地转圈,后在空地跳羊皮鼓舞。有的则是在室内死者灵前围棺而跳,拜四方神,拜死者。接着由八至十六人组成花枪队跳花枪舞(即明火枪上裹缠彩色布条,枪筒上吊以各色纸条和挑绣的彩飘带),左肩挎枪,右手执刀,边唱边跳,至祖先坟地,将彩色纸条撒在坟墓上。酒席之后全村男女老幼还要跳一种主要在丧事、民间举办酒席时所跳的自娱性舞蹈——“席步蹴”。此舞以唱为主,动作简单,颇为原始古朴。羌族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他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要用唱歌跳舞等形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死者亡灵的超度。羌族这些原始信仰的崇拜方式,虽然缺少理论色彩,但却显示出羌族先民将灵魂不死观念和血亲敬仰的观念结合起来,一方面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后代,家族兴旺,无灾少难,生活安宁。
4、羌族舞蹈与战争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艺术起源与劳动。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羌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不仅与羌民族之原始牧农业、狩猎业等生产劳动及其原始宗教信仰有关,而且与古代战争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羌族舞蹈中有不少都是反映羌族生产劳动情况以及战争情景的。例如:羌族先民在原始时期是以狩猎和畜牧为生的,因而狩猎是羌族先民经常进行的一项生产劳动。每当寨中的猎手打到一头野猪或豹子老虎等猎物时,寨民们都要跳狩猎舞,以示庆贺。又如羌族地区各村寨每当春耕及秋收前后或盖房子等,都要跳自娱性或集会性舞蹈,以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祝福主人家平安幸福。而且在羌族舞蹈中有许多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生产劳动状况的,其表现形态和动作均给人以生动的农舞形象之感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表现劳动欢快情绪及审美装饰物的舞蹈“娃西切玛”、“姜得儿学”、“石奎余奎”等,其舞蹈中出现的左腿跪蹲同体轴向转动时,很象羌民围着丰收的玉米包在搓粒;舞者拉着自己的长衫衣角,做屈膝,胯部转动时又像在堆满粮食的晒场上筛簸谷物;在舞蹈中出现的摸摆律形态则又像茂密的农作物随风摆动,给人一飘逸秀美的感觉。另外,舞蹈中出现的蹲跳,拐腿,搓步跳等,又是模仿了野鸡、獐子等动物的动作。羌族妇女擅长挑花,刺秀,因而女性舞蹈则往往与她们精致的服饰有关。
今天流行与岷江上游北部羌区的民间祭祀性舞蹈《跳钾》、《跳盔甲》和《铠甲舞》,就是与古代战争有关的舞蹈。唐代诗人卢伦在《塞下曲》中所描述的《金甲舞》,从其舞蹈形式和内容看,与今天流行于黑水河上游羌区的《跳盔甲》和《铠甲舞》相比应属同源舞蹈。三种舞蹈都是以武士装束来表现战争悲壮情绪的男子舞蹈。此种舞蹈原是为有战功的将士举行大葬式表演,后来在一般葬礼中也跳此舞。与此同时,古代羌人在出征抗敌前还要举行出征仪式的集会性舞。这种以兵器和阵形为仪式的演兵操练性舞蹈,其目的既是用以统一意志,提高士气,显示武力,也是羌族男子勇敢和强悍的性格表现,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英雄气概。
5、羌族舞蹈与音乐,文学相结合,充满着迷人的观赏性
在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其音乐、舞蹈、文学三者之间结合紧密,具有不可分割性。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变化和表现都离不开歌与舞,而且是有舞必歌,有歌必舞,歌舞又中包含着特定的文学内容,边歌边舞均结合具体的内容给予叙述的词句,使歌舞的形象变得极为生活,活泼。无论是节日喜庆,丰收还愿、迎宾待客、祭祀鬼神、婚嫁丧葬,羌民都要以舞示意。且往往是越舞得兴奋时,歌声越强烈,情绪越高涨。舞蹈时,伴歌舞曲的旋律朴实优美,内容丰富,节奏缓紧适度,拖腔婉转动人,很有典雅,朴素,豪放之感。与此同时,羌族的民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其悦耳动听的歌声,悠扬婉转的羌笛、口弦和朴素、健康、粗犷优美的舞蹈相结合,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使舞蹈显得更为丰满,更富特色和生命力。
二、羌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1.羌族舞蹈的娱乐健身功能
羌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羌民族的生活中,凡大型活动都有舞蹈的出现。节日喜庆,丰收还愿、迎宾待客、祭祀鬼神、扮嫁丧祭、集会示威,劳动之余都要以舞示意。舞蹈联系着羌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激发斗志,精神寄托的重要手段。通过歌舞,既抒发了羌族人民心中的欢悦之情,同时又给羌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古老的民间生娱性舞蹈“莎朗”,便是诵讨形、声、情来表达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劳动后的愉快。由此可以说,羌族舞蹈之娱乐功能,是羌族人民赞美生活,憧憬未来的寻求中产生,又在寻求中发展的。这就是歌舞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在羌民族中常唱常跳经久不衰,且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羌族舞蹈种类繁多,无论是宗教祭祀性舞蹈,还是自娱自乐性舞蹈都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早被羌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所认识。羌族舞蹈的健身功能往往是与自娱自乐、抒发情怀、交流情感等功能溶为一体的,这在现代艺术家们编创的普及性“藏羌锅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表现形式灵活、普及性极高的锅庄舞,它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结合紧密,生活中一些中老年人还将其作为健身的一种主要方法。
2.羌族舞蹈的审美功能
舞蹈是生活的一种艺术的再现,通过舞蹈不仅可以认识羌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而且可以表达羌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情感。例如:羌族男子喜包青色和白色头帕,身穿自织的白色麻布或阴丹蓝长衫,外套羊皮褂,脚穿云云鞋;羌族妇女喜穿色彩鲜艳的长衫,腰系绣花带,足穿绣花鞋,喜戴特大的银制耳环、圈子、簪子等饰物。由此看,羌族舞蹈之古朴典雅、热情奔放、矫健、粗犷,音乐由慢到快等风格特点,无不反映出羌族人民质朴坦荡、热情豪放、爱美尚美的民族性格特点和生活习俗。人们通过观赏羌族的舞蹈和服饰便可以进而认识羌族及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可以说,众多的人们认识羌族,了解羌族,首先是从认识了解羌族歌舞和服饰开始的。
舞蹈是美的创造,能给人灵感,舞蹈是美的追求,能给人熏陶。我们通过观赏羌族舞蹈,不但加深了对羌族的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羌族的先民对舞蹈的审美功能早有追求,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纹彩陶瓷上可以看出,古舞形象是在同一节奏下,连臂同跳着同一动作,其女性丰满的体态,夸张的胯部动作与今天流行于羌区的“莎朗”舞非常相似。这同原始时期以狩猎、畜牧为生的古羌人以丰满、肥壮为美的意识是一致的。而从今天流行在羌区的民间舞蹈之风格特点看,羌族舞蹈既具有端庄柔美的典雅特色,又不失游牧民族洒脱粗犷的风格,以及羌族舞蹈的胯部动作带动身体变化的动律仍保持了羌民族妩媚中不失豪放、粗犷的性格及原始的审美意识。
3.羌族舞蹈的教育功能
羌族的先民常常是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用舞蹈的形式传播给青年一代,使之受教育。羌族民间舞蹈中的宗教祭祀舞的形成与发展与原始巫文化及古代战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例如:在羌族民间祭祀活动中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莫思纳莎”(羊皮鼓舞)就是由历代巫师(羌语称“释比”或“许”)。传授的结果。此舞虽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全民性的风俗活动,但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以舞示神”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共同特征。
羌族的原始宗教舞蹈,是在羌族早期的宗教意识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曾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加上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寨与寨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作为羌族至高无上的宗教传播者,便利用舞蹈方式,以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使羌族宗教舞蹈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巨大作用。另外,在羌民族自然崇拜信仰的支配下,羌族的许多舞蹈都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歌与舞是紧密结合的。因而通过一些生产性的歌舞活动,也起到了向后代传授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等作用。而现代艺术家们在原有素材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而创编的一些舞蹈,其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
4、羌族舞蹈的感召功能
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羌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同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宗教、民族的习俗、民族的生活、民族的性格相结合中,往往会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例如羌族最富有代表性的民间祭祀性舞蹈“羊皮鼓舞”和“铠甲舞”,就是古羌人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庇护和表现战争悲壮情绪的舞蹈。具有安抚有功将士之英灵,激发将士之斗志,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抗击外敌,为本民族献身的一种巨大感召力。而今天羌族人民在跳“羊皮鼓舞”和“铠甲舞”时,其装束和场景已有一定变化,舞蹈中所表现的是,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和羌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反映了羌族人民对先民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它召唤着羌族人民继承祖先的业绩,发扬民族精神,奋勇前进,永不停息。
三、结束语
羌族舞蹈与羌民族历史一样悠久。歌舞艺术在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光辉夺目的艺术瑰宝,它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其他民族人民和中外游客所钟情。羌族舞蹈除了具有一般的艺术功能外,还有其自娱自乐、抒发情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等功能。我们相信,随着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阿坝州民族文化走廊工程的实施及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羌族舞蹈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会突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必将为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