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新乡市某医学院240名医学生与非医学院校110名非医学生的生活倦怠状况比较研究,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结果表明,非医学生的生活倦怠程度高于医学生,主要体现在迷失因子上。
【关键词】医学生;非医学生;生活倦怠
自Freudenbeiger提出工作倦怠概念以来[1],倦怠研究基本是以工作倦怠为主。最初Maslach等人关注的是助人工作中的倦怠[2],研究对象是医护人员、警察、教师和服务业人员等。随后研究者发现倦怠并不仅仅在助人工作中存在,其它很多工作中也出现了倦怠,Pines等人因此把工作倦怠研究推向了更多的工作领域[3]。然而倦怠不仅在工作、学习中出现,事实上也在个体生活中存在。在世界10个国家全科医生所遇到的近600多个病例中,有部分病例就表现为生活倦怠。生活倦怠[4],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无明确指向、弥散性的倦怠症状,这种症状既是生活中各种倦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症,也源自个别倦怠在生活中的蔓延,直至使整个生活都染上倦怠色彩。它不像工作倦怠那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情景特殊性,而是表现出无明确指向和弥散性的特征。戴丽、葛明贵将工作倦怠中的情感倦怠引入生活[5],分析了大学生的情感倦怠特征,表现为人们在亲情、爱情和友情等情感面前常常表现出厌烦、衰竭、冷漠。Murtagh、杨辉探讨了老年妇女的身体倦怠与心理倦怠[6],她们多表现为有越来越明显的疲劳感、嗜睡和不适应冬天的寒冷天气。
国内对生活倦怠的研究刚起步,成果不多,但也有实证表明,生活倦怠存确实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倦怠概念及生活倦怠的体验都不陌生,并且大学生的生活倦怠比较普遍,而且情形趋于严重,已到了引起人们重视的时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对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生活倦怠状况,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阳泽编写的《生活倦怠问卷》[7]为测量工具,该问卷包含46个条目共10个维度:即懒散、低落、麻木、迷失、拖延、疲劳、低成就感、封闭、无望感、空虚。分别记1-5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存在的问题越严重,各个维度总分相加形成总倦怠感。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总体信度为0.959,重测信度0.812;因素分析顺利抽取10个因素,每个因素的内涵明确,与结构假设比较吻合。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水平在0.352—0.651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相关;各因素与总体的相关水平在0.603—0.885之间,属于高水平相关。表明问卷有很高的结构效度。以生活满意度为效标,生活倦怠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为-0.501。表明问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选取新乡市某医学院校24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从新乡市某非医学院校随机抽取110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回收320份,问卷回收率为94.1%,其中有效问卷为299,有效率占93.4%。
2.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分析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倦怠的比较
对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倦怠十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在十个维度和总分上,非医学院校比医学院大学生的生活倦怠程度高,并且主要体现在迷失因子上,非医学生迷失程度显著高于医学生。
表1 医学院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倦怠的比较(M±SD)
注:与非医学院比较,at=-2.141,p﹤0.05
三、讨论与分析
非医学院比医学院大学生的生活倦怠程度高,主要体现在迷失因子上,非医学生迷失程度显著高于医学生。这一特点显示了不同学校类型生活倦怠的差异,这可能与医学院校课程比较多,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并且医学生重视医学课程,迟到、早退及逃课等一系列不当的学习行为很少出现[8]。医学课程繁重,相比于非医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并且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医生行业,他们的将来工作的方向比较明确,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所以医学生对生活比较积极、乐观。非医学生课程相对比较少,会觉得无所事事,甚至专门找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消磨时间,这样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怀疑自己的能力,对生活迷茫、懒散,出现情感低落、成就感低等生活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6):159-165.
[2]Maslach C.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l978,34(4):121-124.
[3]Pines A,Aronson,E.Why managers burnout. [J].Sales&Marketing Management,1989,141(2):34-44.
[4]全科医生诊室栏目编者.倦怠[M].中国全科医学,2007,6(4):284-287.
[5]戴丽;明贵.大学生的情感倦怠及人格健全 [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79-481.
[6]Murtagh J,杨辉译. John Murtagh全科病案研究(三)—66岁老年妇女躯体和心理倦怠及体重增加 [M].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395-396.
[7]阳泽.大学生生活倦怠对抑郁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2):85-91.
[8]黄时华,苑芮,潘少梅.广州医学生与医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534-536.
作者简介:蔡娜娜(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
论文作者:蔡娜娜,卢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倦怠论文; 医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问卷论文; 医学院校论文; 维度论文; 工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