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陶贤峰[1]2007年在《临港产业集群形成及其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港产业集群是在临港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的,以共享港口资源、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为最原始的形成动力,且具有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产业的集聚体。多年的集群发展经验已表明,产业集群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与主旋律。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起因、价值、思路和方法,将紧紧围绕临港产业集群形成演进与集群竞争优势这条主线;接着在第二章从产业集群的概念着手,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综述,同时回顾了西方集群理论的发展以及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国家的“十一五”计划已将临港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纳入其重点规划。本文的第叁章从临港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港口功能的演变,将产业集群理论引入其中,运用理论推导、定性等分析方法,阐述了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后的集群分类。在第四章中,将根据集群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对临港产业集群形成后,所具备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阐述了其与一般集群相比所独有的临港优势,并以宁波临港集群为例,对其产业集群进行相关分析,论证了临港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考虑到我国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的不足之处,其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地提升;并针对现在及今后集群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临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对临港产业集群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闫建超[2]2003年在《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产业集群地出现比我们认知的要早,现在他们对于我国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作用,已经到了我们无法在忽视他们的地步,越来越多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产业集群性积聚的一些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积聚获得竞争优势,主营产品多以外贸出口为主,呈现出了很强的国家竞争优势。可以说,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化的竞争,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不能对于地区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作者能力十分有限,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国际及国内的主流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其次研究了我国目前自发出现的一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一些理论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对于中国发展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必要地补充,提出了相对适合中国的产业集群理论,最后,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建议。 作者认为,解释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原因,除去一些主流理论所强调的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低等因素以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应该需要说明或者说强调的还有外部特殊的经济环境的刺激作用;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是一种自然禀赋;一些产业的历史传统有效降低了发展行业的成本;产业集群发展中,由于集群能够有效降低购买商的搜寻成本,这也刺激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第一章引言部分分析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经济意义,提出全球化竞争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中国国家竞争优势地获得。 第二章首先对于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定义,然后分国外与国内两个角度对产业集群的主流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叁章针对我国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地方性产业集群的产业状况和政策状况,对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同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结合第二章目前的主流理论和第叁章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状况,作者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必要地补充。 第五章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建议。 如前所述,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很多观点地提出也许有不当之出,希望读者能够不吝指正,多谢。

谢立新[3]2003年在《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叁个地级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地区竞争表现为地区之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基础在于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研究地区产业竞争力,目的在于从比较优势出发,寻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并以此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本文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中产业竞争力比较强的福建泉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叁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叁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和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叁市产业产生、成长和演进能力的分析,试图研究和探讨地区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般规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叁次产业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要以城市化和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层级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叁要立足地区资源赋予和区位特点,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战略联盟、股权投资、品牌延伸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营造地区产业竞争优势。要继续强化个体营销和专业市场的功能,推行特许经营、专卖、品牌、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重视区域营销和政府营销,不断强化产业组织的营销能力。四要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进步组织体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企业组织特别是家族企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成长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五要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区域诚信系统、强化政府责任等措施,发挥好政府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袁旭东[4]2008年在《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产业布局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在多数国家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用于指导区域或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尤其用于指导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及政策创新。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探求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刻不容缓。因此,如何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经验,运用先进的产业集群理论来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组织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基于此认识,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次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表现为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再次对基于集群视角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影响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因素对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提出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集聚组织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平台和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以咸阳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一核、叁片区、四轴、六组团、七园区”的咸阳市产业布局空间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咸阳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同时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动态发展模型,并以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为例,研究了其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提出了促进其集群发展的模式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鹏[5]2008年在《宝鸡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也蓬勃发展,产业集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有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并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集群失败的案例也并不少见。所以,各地区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进行研究,使产业集群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规避其发展障碍。文章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在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陕西省工业重镇宝鸡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证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宝鸡市目前优势较为明显的五大产业集群(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烟酒食品产业集群和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同时,选择区位商作为宝鸡市优势产业选择的定量指标,依据宝鸡市工业产业的区位商值,将宝鸡市工业产业划分为显着优势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叁种类型,并对此叁种产业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对宝鸡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毛广雄[6]2011年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文中认为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是导致区域综合实力变化的基本因素。鉴于其对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功能、区域就业、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集群成长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应成为缩小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四波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先后崛起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理论命题的可行性。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渐也呈集群化路径的规律与趋势。在此背景下,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耦合发展逐渐成为理论界、决策部门和实业界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等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珠叁角、长叁角的实践也昭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与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空间集聚联系紧密。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集群本身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而形成“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入产业集群—集群成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转移”的耦合发展效应。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均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但隐含的问题是:二者交互耦合的机理是什么?能否从时空角度予以定量模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与先进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相结合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其耦合机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及其效应。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是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进展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创建性研究和国内的探索性研究入手,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比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概念、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3章是对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内容、模式和路径进行的深入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系统和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从集聚、非线性、流、多样性和创新角度阐释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指出产业集群化转移是承接地产业集群的重要实现途径,而承接地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持续动力,因而产业集群化转移即是二者耦合的模式,而其耦合路径则是寻求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目标的内在统一。第4章对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原因和驱动力机制进行了阐释。分别从区域、产业和企业叁个不同视角,以空间相互作用、竞争优势及企业成长等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原因及不同路径。指出市场力、制度力和承载力是二者耦合的主要驱动力。第5章是计量实证部分。以江苏省为例,总结了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特点,设计了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结果显示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存在一定的非线性规律;从空间自相关角度分析了江苏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非线性规律;以淮安市为例,利用协整分析的相关方法,检验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了其在增加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效应。第6章是调查实证部分。以淮安市8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为中心,借鉴并修正Hayter的区位进入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一个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分析框架,验证了现阶段淮安市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当地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的状况。第7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不足及研究展望。

叶青[7]2007年在《诸暨市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世界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引起了决策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极大兴趣。对我国而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才真正开始与产业集群发生直接的理论接触。尽管近年来国内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不少,但对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更缺少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浙江作为产业集群发展较早、成长较好的省份,有许多产业集群成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实证研究,无疑能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素材,为我国的区域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一些思路。本文运用产业集群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以浙江省诸暨市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通过对诸暨市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变迁、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目前影响诸暨市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制约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市场失灵等问题的综合分析,证明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由于更接近基层,更了解基层实际,因而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从而得出政府可以也应该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的结论。本文第一部分是理论综述,主要介绍产业集群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第二部分先简要概述诸暨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等,然后通过对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角色变迁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的分析,着重论述了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第叁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目前诸暨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对诸暨市产业集群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成楠[8]2017年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性的概念不仅没有逐渐淡化,反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全球一体化下的区域性特点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学者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的讨论。地方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地理上相互集中的产业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产生相关的分工与协作,它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则是国际地域分工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针对江苏制造业集群进行分析,选取区位商指数来判别江苏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讨论江苏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表明,江苏制造业集群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难以进入诸如核心自主研发、品牌拓展和全球市场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并且遇到了来自掌握核心技术、全球品牌以及全球市场销售终端渠道的跨国公司或国际大买家的压制,造成了低端环节的锁定以及对高端环节的严重依附。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如研发投入不足、外商投资力度减弱、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资源环境损耗等。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江苏制造业集群基于内外部关联进行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张洁[9]2011年在《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导致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化着,并日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源并进行竞争力评价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所采用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概念是:产业集群通过形成区域产业特色、细化产业分工、加强企业间的互补性、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减少产业组织内损耗、降低交易费用和社会成本,从而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并使得集群中的企业相比较非集群和集群外的企业所具有的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大价值收益的能力。本文将从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入手分析和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构建定量分析的模型,并以实际样本为验证依据对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思路进行校验。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明确研究意义,对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文章写作过程中所参考过的文献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归纳,最后梳理本文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并明确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将以建立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为目标,这一部分将首先梳理比较优势理论中不同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而对20世纪末新兴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同时比较这两种理论在进行竞争力分析时的异同,最后对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第叁部分,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路径并提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综合比较优势进行理论上的丰富和完善,明确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一些基本思想,使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真正成为系统性的竞争力分析方法;第四部分,首先搭建以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竞争力分析框架,进而针对产业集群的特征包括其动力机制和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后,对产业集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综合比较优势来源分析;第五部分,在上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和确立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建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该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对指标体系中的各数据进行数量化分析;第六部分,选取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样本对本文所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数学处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效果检验,在得出近几年的竞争力相关数据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通过这种实证研究,为该地区内的产业集群能良性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将从区域经济扩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当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和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引导,以及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为国家和地方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一定的合理可行的建议。本文创新点可能有叁: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路径进行归纳和分析,梳理了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过程,并对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明确了综合比较优势的内涵和基本思想;第二,不同于之前学者多以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为理论基础进行竞争力分析,本文以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竞争力分析和评价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个指标的数据提取方法,对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的定性数据进行了一致性处理;第叁,在对指标体系进行数量化处理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的方法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模型,这种方法在获取的样本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确定指标权重,并且这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判方法,在比较多个产业集群之间竞争力以及对同一产业集群多个年份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时候,能够更快速而准确的处理数据,从而客观的反映产业集群的实际状况和竞争力水平。

古耀杰[10]2013年在《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和相互关联,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分工和规模效应会促进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产业集群就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在创新与技术外溢方面,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催生了新的创新模式,加速了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论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切入点,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发展进程、以及升级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产业集群集聚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分析了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扭转了以往产业集群研究过程中过分强调“物质资本”作用而忽视“人”的作用的格局。论文选取我国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采用SPSS.17软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产业集群中的典型行业,运用Panel Data分析方法和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24个地区高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比较小,导致出现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乏力的局面,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是实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论文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人力资本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制度、构建适合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产业集群运营环境和人力资本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叁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创新之处:在宏观层次上,将内生增长理论引入到产业集群中,加入了分工、技术外溢和产权保护因素,对宇泽-卢卡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产业集群成长模型;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博弈论工具,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具体决策过程以及产业集群外部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入产业集群的决策过程,深入地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运行的机理。论文的不足之处:在理论性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创新型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等各种类型产业集群,但是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将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其他类型产业集群,此外,产业集群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论文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少。

参考文献:

[1]. 临港产业集群形成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 陶贤峰.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2]. 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 闫建超. 上海海事大学. 2003

[3].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叁个地级市为例[D]. 谢立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4].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产业布局研究[D]. 袁旭东. 西北大学. 2008

[5]. 宝鸡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研究[D]. 赵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6].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 毛广雄.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诸暨市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 叶青. 清华大学. 2007

[8].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D]. 成楠. 南京理工大学. 2017

[9]. 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张洁. 吉林大学. 2011

[10]. 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 古耀杰.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