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模式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9-0008-07
在世界已经进入网络社会的今天,“生态体验”已渗透在我们的学习、教育和生活世界之中。从百度百科对“生态体验”的解释便可见一斑:“生态体验已经成为当代的一个热词。在网络上点击搜索一下‘生态体验’一词,可以得到一个令人关注的巨量搜索结果,找到约三千八百万条(38,100,000)之多的搜索结果。由此可见,‘生态体验’一词已经成为一个被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普遍引用或应用的一个理论范畴。”[1]
一、生态体验模式的理论形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
基于20余年的实验和系统研究,生态体验模式已从理论到实践建构成完整体系,并取得了丰富多样的案例。它有效融通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自觉实现体验活动与深度理论阐释的有机结合、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零距离对话、室内体验与户外亲验活动有机结合,导引者和体验者一起感动生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行动方式。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及项目校,坚持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滚动研究,这种含有价值判断的现场扎根性实验和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建设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实践示范指引价值。
那么,生态体验模式的理论形态作何界定呢?可如是描绘:生态体验模式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的魅力化育形态。[2]它顺应人的生命能量及其释放之道,有效激发体验者的生命潜能,深度清理精神垃圾,优化体验者的生命样态,显现为一种祛枯返魅的德育新形态。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状态,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凸显和谐价值观、彰显体验、感动生命,释放出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的实践魅力,从根本上扭转德育做功巨大而实效性不高的被动局面。
生态体验模式从一定的哲学观审视和建构德育。生态体验论聚合具身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和生命哲学、脑科学,从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生命样态观和魅力实践观综合考察德育的价值形态,主张在“生态之道”中体认“人道”“人本”意蕴并作为德育价值观的核心。揭示出: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中实现德育的存在形态和运演形态。当体验者从三重生态观去领悟存在,感受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心灵世界时,就有可能在相互依存中渐次实现体验者的个体独立性和群集生存主体间性,并藉由洞开体验者的生命感觉之门与道德智慧,臻于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生态体验理论①是关于三重生态及其结构化关系的学说。所谓三重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其中,自然生态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休憩身心的栖息地,是生命回归的故乡。在运演形态中,自然生态因子主要指影响师生活动和课堂教与学的物质环境和活动时空,包括水土气生、草木瓦石、声光温湿味、墙门桌椅窗,黑板粉笔、教材讲义辅导书、纸笔电脑及网络社会、录音机投影仪、各种实验器材、师生服装以及师生所知觉的周围物质时空等,都是基础性的自然生态因子。类生态即人与人、族群及文化的关系,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心智模式的经验源、生命发展的平台。在运演形态中,类生态因子主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族群、人与文化等的关系,包括教师、学生及其父母、社区,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生、生—生、组—组、亲—子等关系和学校的制度、教室的文化布置、教材所隐含的文化观念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话、写写画画、实验操作,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演练展示活动等,都是有益有趣的类生态因子。内生态是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是生命存在(寄居)的载体、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放飞梦想的无限时空、精神家园。在运演形态中,内生态因子主要是师生肉身生命的存在样态、精神家园的茂芜状态、心灵感受的时空流变、灵魂皈依理想信念,师生的阅历梦想、意识精神、志向态度、注意意志、意念行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及其耦合,都是充满灵性的内生态因子。(详见图1)
图1 生态体验理论模型
生态体验模式显现为“一体万象”的存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结合其现场实践开展的种种样式及变式,从图1的理论模型作原生态现象学还原分析,我们可以把生态体验模式描述为:
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三重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圆融互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开启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在生态体验模式中,三类生态因子遵循人的德性成长需要和特点,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科学匹配、有机耦合而生成有效力的生态体验场,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产生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育人效果,不断领悟自己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人类及其个体与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的内在之“道”,自觉调整和优化人类的生存态度与生产、生活方式,渐次臻于生态和谐,进入澄明之境。
在生态体验理论模型中,“人道”是“生态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人道应与生态之道相顺、相合、相益,而不应相冲、相妨、相害。如果人道的发展符合自然之道,人类则心情舒畅,享用无上福祉。反之,若人道违背自然生态之道,人类则会焦虑、浮躁,幸福指数骤降。人道是在不断追求人的领悟力与世界存在本然之相符、相契之旅中,自觉提升其合理性并扩展其通衢性的。马克思领悟道:“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并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而成熟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老子感悟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法自然。”[4]卡逊、莱奥波德、罗尔斯顿和纳斯等则反复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并将其作为人类价值观的核心,从哲学上追寻在接近生态之道的地方最大限度实现人道的可能性,而人道在不断开启生态智慧的过程中成就其作为主体性生态因子的现实性。在人类生存实践中,对三重生态关系和这“两道”的融通性领悟力,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为人的不同的生命发展境界。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营造出巨型生态体验场,迫使人们重新感悟:人,时刻生存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中,在三重生态和谐的状态下生存以保持身心健康,生命样态舒展,即所谓“天人合德、自然无为、生命与慈悲、直觉体悟”的东方生态智慧。[5]反之,人会出现身心失衡或心理紊乱。而三重生态和谐存在时之生存价值,则一般不被人意识到。智慧的德育,就要导引人们以自然之子的心态去对待自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过低碳生活。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体验的民族文化自觉。
在生态体验模式实践案例现场,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命题和方法,汇聚和离析出生态体验话语系统,聚合成生态体验教育云,如:生态、体验、样态、化育、陶养、滋养、魅力、生态体验、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生态德育、体验活动、体验式培训、全息沉浸、亲验活动、想验活动、心灵震撼、生命感动、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生态阅历、生命梦想、生态课堂、生态体验大课堂、群集共生、摄能穿行、穿越云层、优化生命样态等理论范畴。命题如:体验是教育的本体、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生态体验优化师生生命样态、生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德育模式、生命有多精致教育就应当多精致、没有感动的教育难以走远等。方法如:现场扎根性研究法、体验研究法、生态融通法、零距离对话法等。②
二、生态体验模式的价值形态:臻于美善和谐人格境界,促进德育去枯返魅
生态体验模式在哲学和科学融合的维度上澄清德育价值观,重新定位德育的战略地位及功能:生态体验模式把陶养健康人格和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作为价值目标。在生态体验中融会知识,体认技能,澄明生活,生成意义。在人与外部世界之打破、创造与寻求新的生态平衡的动态关系中,发展人的潜能,并使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个性与协调发展的主体性生态因子。
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尝试弘扬道德价值观,扩展德育场域,提升实践魅力。但由于德育价值观的瓶颈性制约,人们常常囿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范式与思维习惯,观察视角和改革行程受到了方向性和行程性双重限制。由此,生态体验模式注重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并在较为广阔的实践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的实验和探索,以回应当代人的生命诉求和社会需求,有效引导师生和亲子共同臻于美善和谐境界,促进德育返魅,自觉凸显德育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追求。[6]正如拉斯思在阐述价值澄清学派时感悟的那样,“假如我们能够协助他们(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则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实验证明,生态体验模式导引体验者渐次领悟功利原则与道德精神的和谐统一,上升到德育文化建设的时代高度触摸当代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当德育真正与时俱进,反映和引领当代师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人生希冀,为其生活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生活图景保驾护航的时候,便会焕发出熠熠的品格陶养价值和时代光彩。
生态体验模式的价值形态可概括为:(1)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感受;(2)利人悦境,陶养心性;(3)洞开生命感觉之门,开启生态智慧,穿越生命云层;(4)整理生命状态,清理精神垃圾,优化生命样态。现场观察发现,生态体验模式有效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促进其从过客人格转化为主人人格,渐次融通生命中的支柱性关系,深度清理生命中沉积的精神垃圾,超越尘俗的种种挂碍,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提升人格境界,在眼前豁然出现“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生命水源效应。
生态体验模式聚焦德育真问题,让体验者在生态和谐情境中健康愉悦学习和成长。在生态体验之个体与群集交互体验情境中,体验者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类主体因子。而人的大脑结构与独特机能为激活并融通三重生态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生态体验之境,体验者在感悟人与环境及生命现象时,大脑的智力中枢、情绪情感中枢都渐次激活并融通。道德成长和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及效果则实现持续增效。在生态体验模式中,导引者和体验者都做到了全息沉浸、心灵敞开,灵肉融通、全脑贯通,溢美流善,摄能穿行。
生态体验模式的探索具有双重实践价值,一方面实现了德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领地作现场扎根性研究,另一方面使一线教师超越单纯的经验性摸索,在专家引领和同侪互助中开展饱含思想智慧的效能实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和“体验”的理念交互融合,并成为德育的新理论突破点和实践生长点之一,不仅从三重生态的复杂共生关系中揭示当代人的生存方式,而且揭示当代德育的新形态。这一研究有效促成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融合,达到“让理论生根,让经验生翅”的德育科研新形态。
生态体验模式将德育的陶养和享用价值深度融合,构建出一种富有亲近感和吸引力及审美意趣的魅力实践。让体验者在生态体验中获得一种快乐,德性境界提升与生活享用意义同步增长。生态体验中也会有痛苦的感受,但它显现为一种“痛并快乐着”现象:体验者肉体或思想观念上的挑战感、跨越感、撞击感、挤压感甚至穿刺感,使其精神、情感、灵魂和全身心都知觉为一种整体感动、心灵震撼,一种生命意义感、崇高感、温暖感、融化感层递涌现。正因生态体验本身的人格陶养和享用价值,马斯洛才发现人会发自内心地去追求高峰体验状态的出现,如深入大自然的旅游探险、亲情感动和性爱间歇状态就属于这种体验。
生态体验模式诱发生命感动,有效提升体验者的德性境界。实验现场显现:不仅体验者经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导引者也在亲验活动中深度体认未成年人的生存境遇和学习状态,并以原生态的方式再现其既往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自觉反思德育理念和实践样式的合理性。导引者和体验者两大生命群落之间,开始出现相互欣赏的眼光和胸怀,不断迸发出高频高能的体验之思。在丰富多彩、充实饱满的户内外体验活动中,平时的教育者转型为导引者,亲身感受奇妙多变的自然之境和人文景观,领悟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在生命深处积淀难忘的生态阅历。导引者和体验者一起,无论男女老幼,自发自觉地相扶相搀,一次又一次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次又一次地激越生命的潜能,一次又一次感受人间热泪涌流的真情,用笑声,用呼喊,用跳跃,用拥抱,用泪水,向天地,向人世间抒发着刻骨铭心的生命感动,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然之境、社会文化水乳交融。
生态体验模式的价值意趣,在于它创设一个有缘多趣的道德成长和科研平台,创新一种让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实现零距离对话、理论现场转化、实践现场汇聚提升的新型德育科研形态。在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生态涵泳中,不断超越自我、群集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生态体验模式基于脑、培育脑,优化生命感觉。学生在尽展个性的人生成长丛林中增盈学习动力,教师洗去积压心头的职业倦怠,在全息沉浸中感受职场的踏实稳靠、情感世界的美好和谐,敞开广远的事业愿景和梦想。生态体验模式让体验者、导引者和研究者一起在亲近自然中收获广阔无垠的自然美景,在人与人之间获得溢美流善的人生见识,在心灵深处焕发生命激情、收藏生命感动,在向生命开放中收获深刻绵永的人间真情,在支柱性生命关系不断澄明中赢得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三、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形态: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7]德育实践推进的合理性,应当首先关注受教育者的真实体验,落实在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上。德育是一种行为哲学,应当树立起蕴含魅力、内在尊重的存在形态和文化气质以赢得受教育者的喜爱,而不是简单传授其规训。德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生的战略选择,也体现出丰富细腻的细节文化,要从日常德育操作和行为陶养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影响体验者的道德言行。
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它大胆探索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德育实践样式,有效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诱发生命感动,放飞生命梦想,激发生态潜能。其实践展开的逻辑线索是:遵循亲验活动、体验在先,诉说性表达分享打开,反思性领悟汇聚和思想智慧提升在后的流程。在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师生、亲子生态位的优化调整和创新,以自觉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传统形态。
长期大样本研究与探索③发现:生态体验模式由三重生态圆融互摄运演而生成其实践形态。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理路是以亲验或想验活动为明线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与理论提升,并藉由其运演形态形成简便易行的实践路径:一是撬动俗常关系,感悟生态意蕴;二是洞开生命感觉之门,感悟零度生存、体认优质生活方式;三是凸显体验,融通三重生态关系。生态体验模式的实施原则是回归生活世界,积淀和诱发生态阅历;超越个人狭隘视界,借助群集智慧陶养生态人格;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洞开复杂性思维;切合核心认知、认同核心价值观、注重基础品格陶养;引导师生身心合一、开放式对话、多样性分享;扎根文化土壤、汲取学校、社区与民族文化滋养。
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态体验,是导引者沉入原生态生活或教育现场,与体验者一起全息体认生态生灭之道,或采用现场扎根性行动干预手段,洞开生命感觉之门,震撼心灵,融通生存实践关系,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体验模式的存在形态,可作如是概括:(1)营造生态体验场,体验者和导引者生命全息沉浸;(2)撬动俗常关系,人境和谐,心境愉悦;(3)开放式对话,动情运思,群集共生;(4)反思性表达,汇聚提升,智慧滋养。
生态体验是一种富有魅力的德育行动模式,体验者主动参与和沉浸其中,从根本上提高了德育的亲近感和吸引力。④生态体验模式的出发点是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生态体验场是三重生态因子的科学组织与艺术化处置情境,运行机制是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体验场是三重生态的和谐与冲突情境,运行机制是自觉凸显德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中体验者和导引者将个体发展与群集生存意义自觉关联起来,共同生成新的人生意义。
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展开,直面体验者生命成长需要和人生发展的真问题。导引者的主导视线不再过分集中在那些行动限制性因子(如规训惩罚),而是着力挖掘和融通体验者成长及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因子,凸显其中和谐美善的人格生成因子。德育及日常生活中渐次涌流和绽放使生命阳光润泽的美善生态因子。实验证明,在生态体验中,体验者的身心状态发生着向善、向美的一系列深层变化,体验者的生态德性得到陶养和提升。体验者身心中那种对立、挑剔的俗常态,在进入生态体验之境时生成一种和谐、包容、欣赏的心态,全身心融入生态多样性的生命群落,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以此表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超越枯燥说教,显现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德育文化魅力。我们探索的“生态课堂”[8]形式,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单纯的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是师生学习和生命成长的三重生态场,是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独有的时空场所,其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是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成长。围绕学生的生命成长,把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共同参与、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浓郁、生成、互动、幸福、体验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从文化到精神的“潜滋暗长”,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对生态课堂的评价,从动静结合角度看,我们更重视动态过程性评价;从师生关系角度看,更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学习动力、过程与方法、学习品质的评价,生命成长质量的评价。
进入生态体验之境是生态体验模式的基础性环节。可以使体验者回到当下生命感受之中,敏感于眼前正在发生的体验活动或生态课堂之现场图景,渐次放下或悬置颠倒执著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全息沉浸、灵肉融通的状态中,发生现场零距离对话,开展饱含生命激情的开放式对话与分享,感知并承认生命与环境的生态多样性,自觉向自然、向他人、向族群及一切生命开放,倾吐体验之思,开启生态智慧。置身于生态体验之境,体验者藉由群集智慧充分发挥主体性,领悟并融通过去的生态阅历、未来的生命梦想和当下的生命感受,饱享生命健康成长的丰沛雨露与和煦阳光。
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着力点是:针对不同区域、学校、不同人群所面临的真问题,设计出菜单式、个性化的全沉浸式体验活动,并以体验活动为主线,诱发体验场中师生、亲子的生命感动,以开放式对话予以汇聚,以体验之思和反思性理论提升作为回应。在校长教师培训中,我们设计出震撼心灵的体验活动,与理论思维训练有机融合,让理论研讨也产生生命感动。生态体验实践案例反复证明,在师生、生生和亲子间发生了震撼心灵、感动生命、优化生命样态的实际效果,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人格境界。
生态体验模式的应用,创造并概括出了“生态体验场(馆)”、生态体验活动(系列)、生态课堂、生态体验大课堂、“生态学校”“生态文化”“亲子体验园”“体验式培训”等有趣有益可鉴的德育实践形态。通过区本、校本的全员培训,我们全面深入地改变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行动方式,调整和优化了师生、亲子关系,课题实验区、实验基地师生的精神面貌和生命动力发生了深层次显著改变。这克服了传统培训的不足——即个别或少数教师参加讲座式培训,无法触动其灵魂,返回原单位后即被原群落所淹没。当我们使区域或学校全体教师“洗脑式”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培植出一种新文化,便实现了生态化整体增效效应。[9]如,在“让我们荣辱与共”的体验活动中,全体参训人员都学会放下自己、相互开放、相互理解和悦纳,形成有心灵向心力的学习型组织。又把创作和表达群集作品作为提升个体生命力量、调适群集关系的重要载体,凝聚和开启生命智慧、融通关系性资源。在“心灵之旅”体验活动中,体验者洞开生命感觉之门,蒙眼者和帮扶者彼此心灵观照,深切感悟和反思以往教育行为方式。在“爱与责任”体验中,体验者的责任心、生命样态、人生态度和整个心灵世界发生一系列实质性的深刻变化,经历人性的团体洗礼。在“人与人之间”体验活动中,体验者全面整理生命世界,清理生命垃圾,澄明生命境界,眼前豁然涌现溢美流善的人间真情和超越“俗常思维”的思想见识。
在生态体验情境下,三重生态的完整和谐是体验者诱发生命感动的必要条件,又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多样性、差异性及其相互间的开放性、互动性为特征。生态体验模式运行过程中,体验者间要有足够的“殊相感应”力,即必须处在有足够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生态情境之中以诱发体验。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会遇到自然界、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和谐度不足的时空。但可通过生态体验式干预设计,创造富有智慧引领价值的冲突与和谐情境,使学校德育的微观生境和大自然、大社会的原生态生境之间保持适度的开放和张力,以便体验者能顺利适应未来的网络社会、非网络社会和自然生境,既有效保护生命安全,又积极陶养健康人格,营造出人与人、人与网络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10]优化师生—熟人—陌生人和日益扩展着的众多人群的生态样貌。
德育资源载体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当代德育必须有向每一个师生个体生命世界开放的气度和胸怀,充分尊重每一个师生的生存体验,自觉倾听和感受不同师生个体的生命律动,捕捉千百万优秀师生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崭新道德精神,汇聚成德育的新文化,找寻到德育新文化的有益载体。在生态体验中,基于现场干预性实验案例和调查数据分析,经过叙事化加工,汇聚广大师生生命感动清泉而研制开发的《生态体验例话》,既是作为区本、校本研究的重要成果,又因涵容着一系列震撼心灵的体验活动而成为诱发本届学生课堂及活动中生命感动的有效线索,体现出届际循环、螺旋上升的特点。解剖《生态体验例话》,发现它以学生为体验主体,师生在愉悦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共同积累现场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与生命故事,然后通过“例话”的现场诱发性使用,借助往届学生的生命感动和智慧探索资源以优化本届学生的生命样态和人格境界,而本届学生在现有“例话”线索诱发下的生命感动与智慧探索又将汇聚成下届学生体验活动的鲜活资源。[11]如此,让课堂的有限性在生态体验的自然环境和思想空间的无限性延展中,真正达到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魅力德育境界。
《道德体验论》一书这样领悟道:“你忽然发现生态体验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就在你—我—他的平常交往之中,你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圆融互摄,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在有限与无限合一的无穷极处不断拓展生命的时空,涌现生命的奥妙。”这就从根本上建构起一种魅力化育形态,使德育以具有亲近感和吸引力的崭新姿态出现在我国教育价值体系之中,以生命感动的实践逻辑实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的理论逻辑诉求。
科学运用生态体验模式,在思想方法上要由站在对象外边的形而上方法,转向钻进对象里边的现象学方法。切实重视和挖掘自然生态的德育资源及其育人价值,充分调动和挖掘代际类生态资源,组建前喻、同喻和后喻文化交织互补的学习型组织、社会互动机制和群集生成的时代新风尚。导引者和体验者进到同一生态体验之境,体验同一生态关系的结构性变动和功能性拓展,展开开放式诉说和零距离对话,交互提升各自的道德境界,造成有限课堂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无限性延展中,获得人生和职场的双重幸福,并逐步臻于与其他生命相互依存、互惠共生之蓝海遨游的发展境界。
鸟瞰生态体验模式茂密的群集智慧丛林,谨作抛砖引玉之论,以就教于方家。
①生态体验论中的“生态”不仅是朴素意义上“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而是经过浅层生态到深层生态的发展,并融进了大量实践和生活直觉而生成的新生态范畴。“生态学”思想可追溯到远古,在布丰和林奈的著作中已有初步的阐述,海克尔于1873年明确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如今,生态学的思想在自组织观念下已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注意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的整体,而并非一个无序的存在。深层生态学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意识为开端,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认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自我实现”的境界。把人的自我利益与大自然中所有物种、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物圈”或“生态系统”。参见: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6-175。
②20世纪90年代初,刘惊铎、权利霞在著作《德育学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从生态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中的道德问题,首次提出把“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列为我国学校德育的长远目标。在《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德育观》(《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生态体验德育优化师生生命样态》(《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2日)等系列论文和著作《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第四次印刷)中,将“生态”领悟提升到“三重生态”的境界。
③20多年来,生态体验学术团队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黑龙江、河北、福建、辽宁、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贵州、新疆、山西、四川、内蒙古、青海等省市,随机选取了有典型代表的区域和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大样本群,进行持续的观察、调查、访谈和干预性实验。详情请参阅中国生态体验教育网(http://www.stty.net.cn/)。
④在体验论视域,教育者不再称为教育者,而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不再称为受教育者,而称为“体验者”,“‘导引者’首先是‘体验者’。”导引者的职责主要是创造机会和条件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同时也诱发和唤醒自己的道德体验。要确立“导引者”先受教育并在体验过程中与体验者一起成长的理念,使德育真正转化成内在于体验者和导引者的事物,德育从而出现亲近感和吸引力。参见:刘惊铎.如何提高德育的亲近感和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09-02-21;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专家观点”栏目;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