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围产期护理中的效果论文_张艳梅

张艳梅

虎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8400

【摘 要】本文选取我国某医院在一段时间内分娩的115名初产妇作为调查研究赝本,并且将其随机性的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55名产妇,观察组有60名产妇。其中观察组落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而对照组产妇则是落实传统常规性的护理模式,由医疗护理人员对众多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对两组护理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围产期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妇产临床护理水平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使得我国妇产临床护理水平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围产期;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335-01

引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妇产护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我国众多医院为了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在积极的探索新型的护理模式,从而促进妇产护理水平提升。在围产期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孕妇进行传统常规性护理之外,还需要对产妇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为其提升更多人性化的临床服务,注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落实,这也是我国产妇临床护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对于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围产期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国某医院阶段时间内接收的115名单胎初产妇作为调查研究样本,这些单胎初产妇年龄在18-38岁之间,住院时间为3-9周,其中有76名产妇为自然顺产,有39名产妇为刨宫产。产妇并没有其它疾病的患病经历,其余的信息资料并没有统计意义,本文对其也采取了忽略态度。将这155名产妇随机的划分为对照组和管擦组,其中对照组单胎初产妇数量为55名,观察组单胎初产妇数量为60名、

(二)方法

1、观察组

医院对观察组落实母婴临床护理模式,护理工作开展是由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承担的、新生婴儿诞生后,母婴会在同一室内相处,无论是是沐浴还是脐部护理工作都需要在床旁进行,由护理人员对母婴进行一对一的临床护理。在护理过程综合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其中包含内容众多,不仅包括母乳喂养需要注意的众多事项,还需要对孕妇产后活动进行指导。在对上述内容讲解、操作演示时,要求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学习。

(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新生儿的护理工作由护理人员单独完成,产妇及家属不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健康教育在宣教室进行,组织产妇及家属观看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抚触、母乳喂养等健康宣教录像;对剖宫产产妇健康宣教可在病房进行,出院健康宣教由责任护士完成。

(三)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内容包括: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服务态度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由产妇在出院前1天做操作演示,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掌握为80~99分,部分掌握为60~79分,未掌握为<60分。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115份,均为有效问卷。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74.55%(χ2=14.32,P<0.01)。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见表2。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大多数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沐浴、臀部护理、脐带护理和抚触的未掌握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依次为14.62、14.62、7.95、6.06,P<0.05或P<0.01)。

三、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起源于床旁护理。1945年,国外研究者首先探讨了床旁护理的教育及其效果,这是床旁护理这一名词在世界上首次出现。我国1987年才开始出现床旁护理的相关文献报道。国内从2008年开始,有作者报道了母婴床旁护理服务,在床旁护理和母婴同室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是现今较为成熟的模式,即一对一床旁护理模式。在国内,虽然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开展较晚,但近5年时间内发展迅速,母婴同室、温馨病房、VIP病房等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新型护理模式。

因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缺乏相关知识,传统的护理模式沐浴、臀部护理、脐带护理、抚触等均由专门护理人员在沐浴室或新生儿治疗室单独完成,产妇及家属不参与护理。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床旁进行沐浴、臀部护理、脐带护理、抚触等一对一的操作示范及讲解,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学习,及时纠正操作中的不当方法。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以“家庭为中心”,进行产后床旁一对一护理,最终达到促进母婴健康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相关技能未掌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提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符合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新生儿的护理特点。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项护理流程标准量化、细化问题,国内至今无统一标准,迫切期望制定母婴床旁护理路径流程图,使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流程图对产妇进行多元化、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将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此外,虽然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给产妇、新生儿及其家庭带来福音,但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加大。据我科统计,平均日加班时间2~3h,工作量较传统护理模式增加了25%~33%,如何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骆红梅.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层级管理下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J].全科护理.2013(32)

[2]肖春芳,宋慧娟,周燕莉.母婴床旁护理的国内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04)

[3]张菲菲,崔改英,赵扬,贺秀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02)

论文作者:张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围产期护理中的效果论文_张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