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5)05-0019-03
一、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指人通过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来占有自然,使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没有人的劳动,只会有自然本身的物质变换,不会有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然也不会有人类的生活。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8-209.)
1.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使他身上的自然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使自然物质变换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说:“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可见,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产生的结果。
2.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只能是物质的形态变化,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马克思说:“人在生活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使用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谷物,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
3.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经常要借助自然力的帮助,自然是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马克思说:人在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过程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57.)这就是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4.在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人自身的自然。马克思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2.)这里,马克思提出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使人自身的体力和脑力发挥出来;二是“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5.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延续。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未结束,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和消费产品以后,对自然和人产生的影响,仍然处于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过去,人们却忽视了生产和消费对自然的影响。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示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519.)劳动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是指所制造的或交换来的商品的效用;“进一步的结果”即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影响,主要是指对自然的消极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517.)劳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即对人类自身的与享受使用价值带来的快乐完全相反的有害影响。当生产产生的有害影响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的限度时,生产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对社会构成有害影响。这种外部影响往往会大于对生产者自身的影响,而且外部影响的作用时间也会长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发挥作用的时间。尽管劳动所产生的这种有害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但这种有害影响的存在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517.)
二、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
狭义的自然生产力是指纯粹的自然力,如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广义的自然生产力不仅包括纯粹的自然力,还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所必备的自然条件等。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662.)。因此,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人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也是同样起作用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结合体。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说:“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0.)
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解保军.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
第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自然界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因素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24.)“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95.)自然界直接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料。马克思说:“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产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712-713.)人如果不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人类将无法生存。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生存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取决于自然环境的状况,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说:“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922.)自然再生产能力愈强,劳动者可获得的生存资料就愈丰富,人本身的脑力与体力就愈发达;反之,自然再生产能力愈弱,劳动者获取的生存资料就愈贫乏,人本身的能力就愈弱。如果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人类的严重破坏,劳动者从中获取的生存资料就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马克思说:“良好的自然条件直接给予他的是许多闲暇时间。”(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3.)闲暇时间又称“自由时间”,它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闲暇时间的意义在于它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动物性生存的超越,是人类全面发展自身才能的广阔天地。“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75,532.)
第二,自然条件好坏影响劳动对象的数量与质量。马克思说:“在采掘工业中,劳动对象是天然存在的,例如采矿业、狩猎业、捕渔业等等中的情况就是这样(在农业中,只是在最初开垦处女地时才是这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5-206.)如果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强,自然界给社会经济再生产提供的劳动对象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自然再生能力受到抑制或恢复乏力,自然再生产过程所能提供的劳动对象的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第三,自然条件状况影响生产物质要素的构成。马克思十分注重劳动工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他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4.)马克思从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角度,把社会经济时代划分为石器、青铜器、铁器和机器四种经济时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都直接来源于自然物,如石刀、弓箭、农具等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工具的形态与用途的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系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一切劳动工具,无论是石器、青铜器、铁器、大型机械,还是电子计算机,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物。
第四,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影响产业的布局和经济结构。农业生产直接依赖于自然条件,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的结构和气候的类型,都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区域性工业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分布、构成、储量以及开采运输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状况对产业结构的类型特征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一国自然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就有可能建立一个产业部门比较完整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反之,则难以形成产业部门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三、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前提。马克思认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有些经济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如农业再生产过程就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循环过程。如果自然生态及其结构受到社会生产的削弱或破坏,就会出现或者是社会生产的萎缩或者是社会生产借进一步侵蚀和破坏自然生态条件而强行扩张,结果导致经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遭受更大破坏。如果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丧失殆尽,经济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就将葬送,经济再生产也就无法进行。
马克思提出要“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97.),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使自然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协调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发展关系。自然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另一类是有限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动物等。具有再生性的自然资源也有再生成的数量界限,如果过量耗费,会破坏再生成机制,导致再生资源的逐步减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开发自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会通过自然资源的发掘和人工自然生态的创造,不断创造出自然财富的增量(注:刘诗白.论自然财富[J].光明日报,2004-02-03.)。马克思说:“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1.)通过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和挖掘矿山等形式的开发劳动,可以把潜在的自然财富转变为现实的自然财富。借助科技进步能够创造人工自然财富。例如:纳米科学的发展创造出低耗高效的人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创造出节约生物资源消耗和地力消耗的农畜产品;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海洋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敞开了大门。可见,人类创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现代经济中日益增大的人工自然增量。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如果能够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实现发展中的自然物质增量与自然存量消耗量的均衡,就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反之,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会遭受挫折。
收稿日期:200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