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的专业信誉_科技论文

科技人员的职业声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望论文,科技人员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拟测量分析中国科技人员的职业声望,以反映社会对科学家、工程师的认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从而全面把握中国科技人员的社会状况,为简明起见,本研究采用科学家、工程师作为科技人员的代表性称谓,科学家指自然科学家。

声望是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之一。社会学对声望的界定有荣誉、赞赏或受人尊敬之意义。现代社会中,职业往往是一个人获取社会经济资源、取得个人成就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职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并成为近几十年来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关于职业声望研究的简况

西方社会学界关于职业声望的研究很多,尤以美国为主。最早的一项职业声望研究是美国学者诺斯(North)和哈特(Hatt)于1947年发表的关于美国职业声望的调查。关于职业声望的理论有本世纪50年代英克尔斯(Inkeles)和罗西(Rossi)提出的文化论,即职业声望序列可反映出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它随社会不同而不同;60年代的研究表明美国同其它诸多国家的职业声望评价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由此霍奇(Hodge)等提出了文化扩散论来解释这种相似性,即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扩散,西方的职业评价模式也随之扩散到整个世界;英克尔斯和罗西提出了结构扩散论即扩散至整个世界的并不只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还有西方的劳动分工及职业角色模式,因而产生了相似的职业分层体系。

70年代,特雷曼(Treiman)依据世界上60多个国家职业声望的有关资料[1],建立了“标准国际职业声望量表”,他的比较研究表明:1)职业声望序列基本上是相似的,它超越了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并提出了声望结构论解释这种相似性。2)职业声望评价明显地不受评价者的职业、种族或性别的系统影响,也不随时间变迁。简言之,职业声望序列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特氏的职业声望结构论认为:劳动分工产生职业间的权力差异,权力与特权产生了声望。由于各社会中职业角色模式的相似,因而所产生的职业声望等级也是相似的。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尔哈斯·E·伦斯基(Grehard E.Lenski)于60年代也曾提出声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和特权的一个函数[2],声望对权力具有某种反馈。

80年代有关职业声望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支持了特雷曼关于职业声望序列相似性的结论,但研究还表明[3],职业声望序列普遍相似的结论忽略了由于受独特的历史、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些具体职业间跨社会的差异,认为必须注意到社会的、地理政治的特征及其近期历史经验的影响。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其职业声望评价状况及其相似性程度成为社会学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国职业声望的测量始于80年代初期[3][4][5][6][7],主要是对北京,广州居民的职业声望调查,另有关于科学家职业声望的探讨[8][9],这些调查测量的结果基本上支持了职业声望序列相似的结论。

本文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1)自80年代初至今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科学家、工程师这一具体的职业声望在这十几年间其位置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2)综合80年代至今的若干职业声望的调查,不同地区间的职业声望评价相似程度究竟如何?从定量角度予以说明。

因此,本研究具有以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特点:1.本研究者重考察科学家、工程师的职业声望,因此科技职业在本研究的职业样本中较以往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并且是以具体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的称谓列出,以求较客观准确地测量出科学家、工程师的职业声望。2.选取较多的与科技类职业相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进行比较,而较少的非技术性、体力劳动职业相比较(这已然是有结论的了)。3.以往的职业声望调查基本都是大规模的居民抽样调查,投入很大。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样本。按照职业声望相似性、稳定性的特点可以推论,大学生样本应与居民样本一样能反映职业声望的序列。本文拟将大学生样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有关研究作比较分析,若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则本研究即是对特雷曼关于大学生样本也可以作为有代表性样本这一结论的一个验证。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二校的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为研究总体。收集了二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清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层指标为性别以及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二项。调查采取自填问卷式,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总回收率为81.3%。样本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其分布与总体分布偏差不大。实际的样本构成为:男生166名,占51%;女生159名,占49%;非毕业班学生210名,占64%,毕业班115名,占35%。

关于职业样本的选取主要有以下的考虑:

(1)参考国家统计局编订的《职业分类和代码》;(2)考虑综合比较以往国内职业声望研究的需要;(3)考虑本调查着重在科技职业的考察上等因素,最终选定55种职业,请受访者对其逐一打分评价,声望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职业声望的分值评价计算式为:声望分值=评价分×100。在对职业声望排序时,遇有声望分值相同者,按其标准差意义进行排序。

三、资料分析

1、大学生的声望评价

大学生的职业声望评价结果见表1,按其分值可将55种职业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即声望得分在70分以上者,共含15种职业,均为专家、学者或高级政府官员;第二类即得分为60~70分者,共含21种职业;第三类即得分为50~60分者,共含6种职业。第四类即50分以下者,含13种职业,主要含工人,出租车司机,售货员,打字员,保姆等。

由表1可见,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职业均分布在第一类和第二类职业中。自然科学家中得分最高的是化学家,排名第2,最低的是地质学家,排名第26;工程师中,最高得分是建筑师,排名第1,最低是冶金工程师,排名第29位。可见,虽同为科学家或工程师但从事不同专业,其得分及排序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因此,考察科学家,工程师的职业声望时,应列出数种有代表性的具体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需要考察“自然科学家”或“工程师”类别的得分时,可取其均值。这样测量要比直接将“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作为职业名称列出的方法更客观、更准确。

本调查中,五种自然科学家的平均得分为71.4,四种工程师(未含建筑师)的平均得分为71.5分(建筑师可作为工程师类别的,只是考虑到下文中比较研究的需要,才未将其计入),四种社会科学家(含心理学家及历史学家)的平均得分为66.2分。若按科学家,工程师的平均得分排序,则工程师排名第9,科学家排名第10,均属第一类职业。

2.性别对声望评价的影响

调查表明性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声望得分的差异上,统计检验表明:在所测量的55种职业上,共有27种职业男、女生打分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的25种职业,女生赋予其较男生更高的职业声望分值,这25种职业均属第一或第二类职业(不妨简称为白领职业),只有2种属第四类的职业,男生打分高于女生。表明女生对白领职业的声望评价一般高于男生。

尽管性别对声望分值有影响,但性别对职业声望的排序影响则不大。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作出的职业排序具有很强的相关,其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0.92。由此可认为: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声望排序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性别对声望序列不具显著影响。

3.对声望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在测量职业声望的同时,还考察了受访者的评价依据。设问是:“下面列举了九项职业特征,请按其影响职业声望的重要程度从最高(10分)到最低(1分)打分,不考虑的因素为0分”。九项因素的平均得分及排序见表2。表2显示,反映学识技能。取向的“技术复杂程度”居于末位,但声望评价显示的结果则是专业性较强,需要较高学历的职业均为声望分值较高的第一、二类职业。对此,本文的解释是:这些职业不仅仅专业性强,需要较高的学历及学识技能,通常也是被认为具有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声望评价的标准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且是综合的。

伦斯基认为声望主要由权力与特权所决定,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对各种资源的控制,因而也包括教育、学识、技能。这比国内调查分析中对权力的理解要广,国内调查中所列“权力”一项通常限于管理者的职业角色所持有的权力。以伦斯基的分析框架,则教育可作为权力的一种,收入、发展机会等可作为特权的形式,权力与特权主要决定了声望的高低。特雷曼的观点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权力与特权的决定性,认为声望由权力与特权决定。

本文认为:除了权力与特权因素外,还有一项声望的影响因素,这就是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声望既含有荣誉、被认可、受尊敬之意义,又因为声望评价是受访者的主观评价,因而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如演员与科学家就是一个例子,通常演员也是需要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一定学历、才能的职业,其收入、知名度往往高于科学家,但其声望在调查中远低于科学家。本文认为,这里有其专门训练或学历要求不如科学家严格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其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远不如科学家。

本文认为: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通常与其行为规范及遵从程度分不开的。如科学家的职业角色。默顿曾提出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及独创性,虽然它常被认为是一种学术科学的理想状态或未被体制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实际上,科学家在不同程度上已把这种规范内化为了自己的东西,并在其科学活动的实践中从遵从或违背二方面均体现了出来。诚然,每种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准则,但“科学知识的公共性与可检验性,使科学处在严格的监督下,‘每一项科学技术都为科学家的正直诚实提供证据’,在科学中‘欺骗、诡计、不负责任,夸夸其谈(吹嘘),比其他服务行业可能要少得多。”[10]因此,科学家的职业角色通常具有良好的主体形象。这在职业声望的评价中不可能不有所体现,尽管在中国,科学家的收入和特权较少,但它仍是具有高声望的职业之一。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可用公众的信任感来测量,以1990年中国科协的全国调查结果为参考,在12种职业的人中,值得信赖的人依次为“科学研究人员、医生、中小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大学教师、律师、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建筑设计人员、银行管理人员、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9]可见,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教师是形象较好的职业角色。良好的职业角色形象是其获得较高职业声望的原因之一。

表2同时还列出了男、女生对声望影响因素的评价,具有显著差异的是“权力”、“兴趣”以及“工作方式、强度”三项。其中,男、女生对权力因素的评价差异其显著性水平α<0.01,表明男生比女生对权力因素更重视,从而权力因素对男生的影响比女生要大,而女生则比男生更重视对职业的兴趣和工作强度。这种倾向自然在男、女生对职业的声望序列评价上表现出来,如男、女生对持有一定权力的职业角色的声望序列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职位越高或权力越大的职业角色,男、女评价的差异越明显;职位较低或权力较小的职业角色则男、女生评价较相近,差异也小。

四 国内有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了1983年谢文、宣兆凯等人对北京居民的调查,蒋来文等于1990年对北京、广州的调查,1993年蔡禾等对广州的调查(因该调查报告只列出了其声望序列的前20名职业,所以比较分析时只在部分比较项目上应用了该调查的结果)以及本研究1995年对天津的调查共五项调查结果做了以下的比较分析。

1.声望序列的比较分析

声望序列的比较分析考察了四项调查结果(1993年蔡禾对广州的调查除外,因其报告展示的资料不足以用作此项分析)。选择那些称谓相同的职业进行比较,对各调查结果作了二二间的等级相关分析。

1983年的北京调查与1995年天津调查的比较分析中,共有24种同名称职业,其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1]=0.88;1983年北京调查与1990年北京调查的相关分析中,共有20种同称谓职业,r[,s2]=0.92;1990年(北京)1990年(广州)的分析中,80种职业的等级相关强度r[,s3]=0.90;1990(广州)1995(天津)分析中,选出了25种职业,r[,s4]=0.84;1983(北京)—1990(广州)的分析中,选出了20种职业,其r[,s6]=0.93。这四项调查结果二二间的平均相关强度r[,s]=0.88。

表明我国城市中,职业声望序列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比较分析还表明:性别对声望序列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声望评价的绝对分数上,女性对白领职业的打分一般高于男性,男性对蓝领职业的评价高于女性。

2.大学生样本的可行性

本调查抽取的是大学生样本,与国内其它三项居民调查结果二二间的等级相关强度分别为0.88、0.78、0.84,三项调查的平均相关强度r[,s]=0.83。表明本调查与其它三项调查结果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认为:在职业声望评价上,大学生样本同居民样本一样具有代表性,并且是可应用的。按特雷曼职业声望评价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结论推论,大学生样本也应该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可以说是以中国的情形对特氏结论的一个验证。其实践意义在于:未来对职业声望的调查,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直接采用大学生样本是可行的。与采用居民样本相比较,可节省许多投入。

3.科学家、工程师声望的变化

科学家、工程师的职业声望在各职业声望调查中,均处于声望序列的上层。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科学家,工程师职业虽属上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在上层职业中的相对位置变化也是明显的。本文列出了五项调查中声望排序为前20名的职业,以显示科学家,工程师的排名变化。见表3。

1983年的北京调查中,科学家排名第3,工程师排名第5,科学家,工程师排名均很靠前。原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当时的社会取向于学识技能价值,功利性表现不太明显,二是1983年调查中所用的职业样本中,与科学家,工程师相比,具竞争力的职业太少(如高级别官员未被列入)。1990年北京调查中,部长排名第9,科学家排名第8;在广州,部长排名第2,科学家家排名第13。到1993年的广州调查,科学家,工程师位置降至最低,董事长,政府领导干部,总经理,外资企业厂长经理的排名均在科学家家,工程师之前。1995年的天津调查,省长排名在科学家之前。可见科学家工程师的声望排序下降。这种倾向在广州表现得较北京,天津更为明显。本文的解释为:由于1983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人们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均表现了明显的功利意识。在声望评价中经济因素,权力因素的影响上升。

4、对声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文将五项调查显示的结果综合如下(见表4),各影响因素依其重要程度或所占比例排序。由表4可见,以社会贡献为代表内容的社会取向在1983年时居于首位,而1990年,1995年调查时居第4、6位,功利取向及个体取向增强;并存在着地区间的明显差异。广州调查中以功利取向为首,注重权力、收入;功利取向的影响重于北京,天津;而北京,天津则以个体取向为首,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及发展。虽然功利取向增强,但实际的声望评价体现出人们的评价标准是综合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如专业型职业中的教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其收入,待遇不高,但其声望排序仍属前列,而私营企业家,演员,出租车司机等收入颇高,但其声望并不高,可见,心理取向,学识技能取向及社会取向在实际评价中的作用。

依上述分析,我国职业声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职业的个体性(如发展机会以及能否发挥个人能力)、收入、权力、社会地位、社会贡献、学识技能。除此以外,本文还认为职业角色的主体形象是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且是权力,特权以外的另一项独立影响因素。至于这些影响因素是以怎样的程度影响着职业声望的,即诸影响因素与职业声望间的定量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附注:本文是中华社科基金资助的“中国科技人员的社会状况”课题〈刘珺珺教授主持〉的研究结果之一。)

标签:;  

科技人员的专业信誉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