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在这个决定中,“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问题被两次提及。一是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第五条中,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中,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公共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求党的建设按政党活动规律办事,就是党的现代化,就是党的活动的制度化。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按政党活动的基本规律办事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规律的揭示。人类在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建立了一门一门的科学。科学化,指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规律、并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符合规律要求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性,体现按照政党活动规律来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
政党活动有没有规律?这个在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过去却是被长期忽视了的。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政党问题上认识有片面性。众所周知,既然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那么,它讲的首先是共性。政党活动的规律,讲的是政党活动的共同属性。无论什么性质的政党,都会按照这些共同的属性开展活动,否则就不成其为政党。比如,政党都是由具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结合而成的政治组织,没有共同政治意愿,不是自愿结合,或者目标不是参与政治、角逐政治权力,便难以当作政党来看待;政党都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支持者、追随者,因而都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意识形态、纲领政策主张具有吸引力;政党都要建立适当的组织架构,以便能够把忠诚于本党的人团结在周围,并和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准确地传递信息,有效地进行政治动员;政党都要把取得政权作为首要目标,利用国家权力推行自己的价值理念,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等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其实并不承认这种反映共性和普遍性的一般规律。这与其说是因为对这些共性的东西研究不深,不如说是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有太多的禁区而不敢正视这个问题,似乎不谈共性才算是划清了界限,而谈共性往往意味着混淆正误,有模糊立场之嫌。对政党活动规律缺乏研究,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不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大大降低了执政的科学性。
需要指出,谈论政党活动的共性,并不否认政党活动有各自的特殊性。相反,只有在把握政党活动共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特殊性有真正的认识。实践告诉我们,研究政党活动规律,特别是研究政党执政规律,必须善于既把握一般性,又把握特殊性。强调一般性而忽视特殊性,放弃了自己的本真,很难走出一条适合本党本国特色的道路。强调特殊性而忽视一般性,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则往往容易掉入经验主义的泥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在我们党的建设实践中,吃亏较多的常常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正因为如此,在时代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转变观念,加强对政党活动和执政规律的研究,善于从规律的高度来审视党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意义之所在。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自身的现代化
政党本身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政党本身似乎不存在现代化的问题。但是,近几十年来,政党现代化的问题却频繁地被提及。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解释:既然政党是在深刻变化着的时代中生存和发展,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政党就必须不断适应形势,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活动科学化。许多政党把这个过程叫做政党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我们党领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而完全可以说,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就是党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紧密相联。
我们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面临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它要以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施领导,以保证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必须不断改革自身,以适应领导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充当人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政党的要求也必然提高。政党过去习以为常的组织结构、体制和运作方式会逐渐变得落后和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改善政党内部的组织运作机制,探寻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是每一个政党都会面临的问题。一句话,领导现代化的政党,必然有一个自身现代化的问题。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我们党较国内外其他许多政党成立要晚,建立之初吸收了不少政党的建党经验,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党。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承认,从过去闹革命的党向执政的党转变,从领导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市场经济的党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经历重大的变革。从实践看,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成功的,说明我们党基本适应了这种转变。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有待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地方,在一些方面不适应的情况还很突出。苏共模式的长期的持续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领导传统计划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还或多或少地起作用,对一些过去成功的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也需要进一步从规律的高度进行梳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党的现代化是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活动的制度化
党是一个组织。组织运行有它的规律。人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到一些规律,用规则的形式把它们固定下来,便成了制度。因此,制度反映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人们对规律认识越深刻,制度就越健全、越科学。党的建设科学化,必然要求提高党自身活动的制度化水平。
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提高党的活动的制度化水平,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制度和制度建设问题。一些人认为,这些年来,出台的各种规定、要求和条例已经不少,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已经获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和这些规定、要求、条例数量上增加的速度相比,制度执行却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似乎使人们有理由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怀疑。这种状况,很容易把人们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导入误区。澄清这些误识,对深化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恰恰是党的建设科学化应当着力研究的内容。
制度是什么?制度是要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因此,制度首先是一系列规定、要求,以及若干规定和要求组合而成的条例。建立制度的过程,首先是一项项规定、一条条要求和一个个条例出台的过程。这可以看做是构成制度的基本要素。但是,制度绝不仅仅是几个要求、规定和条例,也绝不仅仅是一大堆要求、规定和条例的堆砌。制度是要素之间的有机连接。要素之间有机连接形成的网络、系统,才叫制度。打个比方:要制造一辆汽车,必须制造这辆车所需要的零部件。零部件有了,就有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条件。但是,一堆汽车零部件集中在一起,并不能叫汽车,而只能叫汽车零件。只有当这些零部件之间按照规律相互有机连接、有机啮合起来,构成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时,我们才可以把它叫做汽车。所以可以说,有机连接,是制度的灵魂。没有连接的制度是死的制度,是没有灵魂的制度,是不能运行的制度。
制度要素的建设无疑是必要的,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构成制度的要素,制度也就无从谈起。但是,随着全面改革不断深入,讲究制度的体系性,强调制度要素之间的有机连接,成了更加重要的问题。正因为此,在我看来,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更多地从制度要素的建设,逐步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我们制度建设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视制度要素建设而忽视制度体系建设。往往误以为制度要素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把制度要素建设看作制度建设的全部,满足于出台各种各样的规定、要求、条例,却缺乏系统思维,以至规定、要求、条例之间不但不相衔接,还经常相互矛盾,相互抵消。实践表明,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来思考和推进制度建设。
还应指出,科学化、制度化必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今天,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也应当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这是因为,如果说,在改革初期,面对庞大、完善的旧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寻找一个突破口的话,那么,在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层次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相反,任何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可能牵涉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且最终都和党的问题相连接。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需要我们更加系统、全面、综合地进行思考,探索解决的办法。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党自身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阶段,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推进的原则。这也是制度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