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C市为例
杨涛,黄英杰
摘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乡村振兴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依据C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C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切合乡村振兴实践中职业学校的对策。C市职业学校应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县级职教中心提质升级,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增强职业学校发展效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的改革重点,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而职业教育是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的供给,应是国家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亟待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先导性、基础型、全局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能否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职业学校能否实现其发展效能。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专业布局与社会服务等供给侧方面协同乡村振兴战略在需求侧各要素全方位对接、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战略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上的有机衔接,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同乡村振兴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2]。
一是完善选拔发现机制。就漓江画派而言,重点是建立画派人才信息库。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美术人才队伍调研,也就是所谓的“摸清家底”。既要对全区美术人才的资源特点、整体结构、分布情况等作统计分析,也要对单个画家的基本情况以及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发展方向等方面作深度了解梳理。尤其是对优秀画家要高度关注,要建立专项人才管理数据库。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漓江画派人才信息库,为美术人才的动态跟踪培养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战略总要求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基于为农村职业教育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内在发展诉求与具体实施路径,成为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的当务之急。新时代的乡村急需文化滋润,而文化的滋润更多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以来,C市面向“服务三农”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战略布局看,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一方面,从发展形势看,C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这一阶段表现出城市和工商业对农业农村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反哺效应趋势明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职业学校作为培育基础性技能人才的摇篮,应抓住有利契机。C市职业学校应主动对接规划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坚持本土化定向培养,发挥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导向和就业为宗旨的理念,培养一批切合地区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村实用人才。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CCOS技术发展至今己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国内外学者在改进驻留时间求解算法、优化抛光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该技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对于大口径光学元件加工驻留时间的计算,应当开发出更高效、稳定的适用于大口径光学元件加工的驻留时间求解算法;在轨迹规划方面,近年来提出了多种针对CCOS技术进行优化的抛光轨迹规划方法,但相比于铣削、磨削等传统轨迹规划方法的研究,其丰富性和成熟性还有着很大差距,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改进的驻留时间求解算法中结合抛光轨迹规划,探讨所提出的算法在优化抛光轨迹规划中的应用将是优化光学元件加工效率与精度的有效手段。
二、C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为深入研究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涉农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的吻合度,通过数据统计与走访职业学校发现,C市职业学校总数在近三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减少的部分主要为民办中职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主要以农村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农村电气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7个专业。全市涉农专业开设占农林牧渔类专业一类的比例为21.9%。
表1 C市涉农专业开设情况
由表可知,其中2019年C市职业学校共计18所(公办学校16所,民办学校2所),专业点数163个,涉农专业点数为13个,涉农专业所占比例为7.98%,对比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涉农专业占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C市人才缺口约4.5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000人,专业技术人才1.6万人,高技能人才1.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000人,社工人才1000人[4]。补齐人才的短板,已经成为C市支撑产业发展的急迫问题。结合 《C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在把握C市乡村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对接十九大报告“二十字”总要求,以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路径,重点明确2018~2022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蓝图[5],当前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中农林牧渔类的专业开设过少,表现出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村实用人才乏力,受C市教育资源限制,大量高素质劳动者依靠引进,未坚持本土化培养。
在“重普轻职”思想观念下,大部分县域办学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据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显示,国家财政经费中普高的经费比中等职业学校高出2.9倍[7],普通教育增速是职业教育的1.33倍。C市2018年统计年鉴结果显示,2017年C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接近1:1,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构成显示,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比不到5%。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县域办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都急需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尽管大环境促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但职业教育的经费低于普通高中这一状态短期内并未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与城市职业教育经费呈现两极分化态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薄弱,极度缺乏社会认同感和吸引力。上述情况反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资金不足导致结构失衡问题,而失衡在于人才培养出现断裂的失衡,考究其根源,在于农业类与非农业类专业投入经费不合理造成,导致C市缺口农村实用人才9000人,表现出现阶段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低,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薄弱,极度缺乏社会认同感和吸引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不同的两种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跨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使得落后的农村经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的短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大量农业人才流失。深究根源,在于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如下公共性危机。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对其他国家来讲起步较晚,国情决定我国的发展进程周期的长期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尤其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大国工匠与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普轻职”观念下,普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的深刻变革,使得职业教育开始从育人教育到生存教育的适应性转变,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视职业教育为养家糊口的最佳选择方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受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技能型(主要指高、精、尖)人才未能跟上时代的需求,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尚未建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青睐度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现实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度很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并非职业教育本身不重要,而是农村职业教育并未实时调整农业科技进步路线,未办出具有特色、高质量、重效益的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主动抓住发展的契机,让农村职业教育的代际跃迁功能重新回归[6]。另一方面,普教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升学率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据统计,C市现有中职学校18所(其中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16所,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2所),开班升学班职业学校15所,占比83.3%,学生升学通道主要有对口高职班(3+2)、单招班、普通高考升学班等三种班型。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带,如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很多职业学校主动探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秉承“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教学理念,职业教育逐步摆脱如同普高一样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了切合地区发展的特色道路。但在C市县域办学的职业学校,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办学过程中未根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来定位,主要体现在考核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以普高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学上普教化严重,和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背道而驰,定位模糊;此外,部分中职学校因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改善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消极”看法,以“升学”来招收落榜的“中考生”,变相把职业教育变成普通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不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受历史和现实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办学条件薄弱,学生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的态势依旧未改变,加上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现实的因素(如招生困难),迫使农村职业学校紧跟“潮流”开设城市职业学校的热门专业,最终表现出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离农”倾向,教育助“农”与为“农”服务意识不强,农村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低下。具体主要表现为如下突出的问题:
(二)涉农专业基础薄弱,专业设置适切性问题突出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结构失衡
当前我国高校每年都在不断扩招,招收人数的上升,使得高校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扩展,使得许多高校内部的软硬件资源达不到条件,影响到广大师生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实质上学校的这种经营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在实际教育之中反映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程度不够、服务意识较弱等问题,使得大学生许多的愿望和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积累较长时间后,便可能造成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学生以极端方式宣泄自身心中的怨气。例如:媒体经常报道的毕业证发放问题和食堂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就容易导致学生长时间不满并引发突发事件。
C市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办在县域周边和农村乡镇,少部分办在城区,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大部分职业学校常年面临招生窘境,在功利化办学思想影响下,在专业设置方面,追求“盲设”,主设热门专业,以此吸引学生报读,脱离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出“离农”“去农”“轻农”的倾向。统计C市2019年职业学校招生计划,C市计划招收面向农林牧渔类的学生共计868人,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人数占招收总数的三分之一,表现出各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重复度过高,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面向上万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跟不及区域需求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C市市情(作为四川省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所在区域内具有“竹、茶、牛、猪、蚕”等特色农业,竹、茶、酿酒专用粮、油樟面积均居全省第一位,蚕桑面积居全省第二,肉牛、生猪出栏量均居川南地区第一位。面对丰富的农产品服务,统计发现C市职业学校未开设面向蚕桑、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相关的农业技术人才,而蚕桑、茶叶作为C市本土品牌产业,因缺少专业人才,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状仍未改变。C市区位优势突出,乡村资源禀赋独特,急需大量从事开发乡村资源的基础性技能人才,而中职学校作为区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据C市相关数据表明,在专业设置上,超过一半的中职学校未开设有涉农专业,大部分职业学校把专业办学方向设置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上,表现出专业的重复度过高,专业设置适切性低下。据C市2018年统计年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23.8:1,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6:1~20:1,师资力量整体薄弱。而“跟风”开设的专业,体现出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错位。
四、乡村振兴实践中职业学校的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解决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职业学校应抓住发展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合理开设适合本地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与管理性)人才的专业,主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
(一)推进县域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县域职教中心的开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部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县域职教中心建设和发展,县域职教中心与高校强强联合,切合C市各县域的县情(如橘橙大县、竹叶、牛羊等畜牧基地),以县域职教中心为龙头,统筹安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赋予农村职业教育新的时代使命,农村职业教育应以主动的姿态改变“弱势教育”“低级教育”的标签,转变服务思维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产教融合的匹配度,改变普教化严重的倾向。从C市市情出发,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农业基地,急需大量的优秀农业人才,而当前C市县域地区的农业人才,基本依靠人才引进,面对窘境,应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偏向于以第一产业为代表的相关专业,坚持农业科技人才就地培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服务于农业生产,尤其是特色农业的生产,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在C市当前农业基础上,做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及产品。
(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设置应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职业需求。C市应依托乡村的支柱产业,优化相关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善于在相似学科(如观光农业、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边缘范围内开设交叉专业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在乡村振兴的良好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应抓住发展良好机遇,构建人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平衡城乡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诉求,也是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8]。首先县域地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吸引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优秀人才,主动和高校对接,构建校村合作的人才实践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学生到农村去实践、工作。此外,拥有理论与实践过硬的高技术涉农人才,鼓励其到职业学校任教,拓展农村教师队伍的来源。还可以加强与城市职业院校的联系,优势互补,促进职业院校之间师资水平的提高。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本土化培养。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制度,实施教育素质提升计划。定期选派一线教学老师外出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进修,促进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学校内部也需加强新进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增强职业学校发展效能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现实问题,纵观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在于资源、地理等因素造就的,不充分在于未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自我发展需求[9]。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在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系统性工程上发力。破解办学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此需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协同社会企业参与办学)和投入机制多样化,如组建校中校、校中企,实现村校合作协调育人。主动探寻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办学体制,通过引入企业参与办学,校企合作,组建校中校,企业出资,学校发力,渗透融合,增加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定位职业教育的发展效能,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传授学生技能,还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增值导向转向体制导向的关键时期,对于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不仅需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增加特色专业人才的培育。从C市市情出发,职业学校要集中力量升级当前相关涉农专业,开设特色专业,对接特色农业,在面向农业相似学科边缘范围内开设交叉专业来主动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组建优秀的专家、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更多社会行业所需人才,从而更好地增强职业学校的发展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EB/OL].《求是》杂志,[2019-06-01].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1/content_5396595.htmL.
[2]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59-64.
[3]李后强.走出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N].企业家日报,2017-11-29(001).
[4]中国人才网.宜宾市人才引进 [EB/OL].[2018-07-15].http://www.zbyzrcw.com/rencai/19095.html.
[5]宜宾市人民政府.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EB/OL].宜宾日报,[2019-04-02].http://www.yibin.gov.cn/xxgk/jryb/tpbd/201904/t20190402_860137.html.
[6]谭明.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化水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13-1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6135亿 [EB/OL].《中国教育报》,[2019-05-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5/t20190505_3805 43.html
[8]杨彩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9]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60-263.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10-0020-05
基金项目: 2018年宜宾市社科重点课题项目(YBSKZD02);2018年四川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2018071)
(作者单位: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自贡 6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