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让教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学 创造性 处理 教材 熟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巧。”既然是个例子,那它经过教师之手走向学生时,就绝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个性也千差万别,教师绝不能仅仅依据教材照搬照教,而是应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桥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再创造,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教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深入发掘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必须做到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次,教师要质疑教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处理教材。
一、 依托教材内容,适当补充
学生手中的教材毕竟篇幅有限,所以对有些内容交代得肯定不够详细,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孩子学完课文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历史故事,许多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上学生学到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就自然而然会对相关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有利的时机,对教材加以补充。比如,我教授《三顾茅庐》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课文,了解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对诸葛亮的这个历史人物特别好奇,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的故事。针对这种情况,我搜集了诸葛亮的很多丰功伟绩,补充到教材中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对课后习题也不能作简单化处理。如教学《肥皂泡儿》一课时,课后有这样一道题:“你在课余时间最爱玩儿什么游戏?和同学说一说。”这道题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很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玩的游戏。但我处理这个习题的时候,没有把目标定位在仅限于学生说上,而是借助说这个契机,构建课堂内外的联系。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分成若干个游戏小组,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在玩游戏之后,让孩子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己写一篇日记,记录下游戏的过程和自己玩游戏时的心情,只有一个要求,要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样,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就成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记录生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挖掘教材内涵,赋予时代特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远,观念和现代学生的观念有一些矛盾。在教学中,应根据时代特点灵活处理,以唤起学生与课文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对于愚公的做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愚公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种做法令人敬佩。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有些迂腐,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这种做法不可取。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学生的不同看法,把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证明的自己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开一个辩论会。在辩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举出大量实例,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表面上教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对课文进行精讲分析,而实际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更深刻地剖析了课文内涵。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语文素养也得以提高,一举多得。
三、 调整教材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领会编者意图,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如教材中有些课文时令性,季节性很强,而安排的单元可能跟实际的时令不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时间把这部分内容提前或延后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实地感知,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如三年级下册第7课《赛龙舟》描写的是端午节时赛龙舟的热闹激烈的场面,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对于端午节并不陌生,只不过端午节的习俗南北方存在差距。如果能在端午节期间学习《赛龙舟》一课,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所以我对《赛龙舟》一课的学习时间进行了调整。我把教学时间安排在端午小长假前。在端午节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1.搜集关于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相关资料,准备课上向大家介绍。2.查找赛龙舟的相关视频,有条件也可以亲自观看一场龙舟比赛,感受赛龙舟热闹激烈的氛围。这样,在学习课文前,学生对端午节以及赛龙舟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再适时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消除一些孩子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能够更好地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拉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群文阅读
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单元主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单单靠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体会,扩大的学生阅读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完《少年闰土》后,我随即向学生推荐了《故乡》这部小说。教《最后的时刻》时,为学生准备了《红岩》一书。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又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篇童话故事,让学生充分阅读,并设计相关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读有所获。我还建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让他们从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故事,在家练习讲给父母听,并开展一次“讲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各个热情高涨,赛前都做好了精心地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样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选择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群文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就会稳步提升。
在教学实践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去使用教材,才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只有开放教学的模式,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使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只有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辐射到各科知识的层面,以教材为纽带,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潘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论文; 端午节论文; 教师论文; 创造性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