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难点和改革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难点论文,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很显然,从长期的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寻找实现这种转变的难点,进而突破难点,又是加快改革,实现教育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推进创新教育的难点
1.重视知识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在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由于过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作为评价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因而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在此我们仅从对中小学教学最具牵制力的高考来进行分析。从高考试卷的结构上看,客观题往往占40~50%。我们知道,客观题的主要功能是用以考察学生的收敛性思维,而不是考察发散性思维。这类试题对记忆型学生极为有利,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和长期积累而取得好的成绩。再从高考的形式上看,由于标准化、模式化程度越来越高,致使许多学生为了应考而去研习历届考题,依照标准答案,生搬硬套,把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机械记忆的过程。由于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桎梏无时无刻不在困挠着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而中考和高考无论在考试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存在种种弊端,这就使下列情况变得不可避免。在中小学,教师围着考试教,学生围着考试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教师把系统的学科知识变成了弧立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又在知识点上确定考点,编制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唯恐独立思考离开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影响考试的分数。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传统的教育形式、内容等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1)班型过大。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创造力的成长与自主参与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积极性密切相关。而班级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这是因为班级中学生越多,可能给予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必然愈少。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独立占据的教学时间太多,这种状况会更加严重。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前提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给每个学生以充足的尝试时间和表现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若班型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率就会降低,自主活动的范围就会缩小,对于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不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和分配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因材施教。
(2)现行教材对创新教育提供的资源不足。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似乎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和载体,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而忽视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与价值。在这种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下,现行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尤其是记忆性的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过于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融会贯通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不利。另外,一些教材的知识比较陈旧,没能及时更新内容,及时吸纳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使学生的学习远离现实世界,远离实际生活和经验。
教材是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的基本资源和基本依据,如果教师所确定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障碍。
(3)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狭小。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其单调、封闭。表现在:一是学生在校时间长,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9-10小时,中学生长达10-12小时。而一些学校又对学生实施封闭式教育,把学校与社会生活实际隔绝起来,使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没有机会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很少有课余时间,去阅读其他书籍,开阔知识视野,去参加其他活动,丰富自身的阅历。二是大多数的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忽视实践活动课和其他课外活动。有些学校甚至在中考前取消了劳技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更谈不上开设其他如科技、工艺、劳动、文艺、体育等活动课程。
单调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思维表象贫乏,思维空间狭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灵感,抿灭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3.观念、方法的陈旧影响了创新教育落实
教师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问题不解决,实施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国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观念陈旧。教师观念陈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传授知识为教学主要目的的教学观;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质量标准的质量观;视学生为“知识容器”的学生观;视教师为绝对权威“唯师是从”专制型的师生观。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表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就是重知轻智,在课堂上采用宣道式的满堂灌,忽视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重教轻学,教学中无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重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重少数尖子学生的高分和升学率,忽视学生身上潜智、潜能、潜质的开发。尤其反映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为主,学生服从,使师生关系始终处在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之中。在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教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既使教师错了,学生也不能指出,这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北京市的一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由于师生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多向发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绝大多数教师不熟悉创新教育方法。综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至今仍沿袭传统的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讲授法、记忆法、练习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熟悉,使用时驾轻就熟。而对目前国内外倡导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法、激励法、探究法等以及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特定教学方法如发散集中法、打破定势法、归纳类比法等,多数教师是不熟悉、不掌握。尤其是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去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技术,如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非常有效的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等,更是知之甚少。
我们这里不是单纯地要求教师要机械刻板地去套用一些方法技术,因为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时空条件和具体的生源情况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这里所指出的是,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教育方法,并遵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具,创造性地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筛选,进行优化组合,灵活运用。
二、改革出路
创新教育要想在我国成功有效地展开,就必须迎着困难上,突破阻碍创新教育发展的难点和拦路虎。
1.改革中考和高考
在考试内容上,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倾向,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不仅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注重考察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考察创新能力或直接构成创新能力的思维基础如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考试科目上,不仅高考要进行综合科目的考试,中考也应加大综合能力的测试,要突出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以彻底摆脱教学中死记硬背、题型训练等应试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完成综合能力测试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利用学习成果的再创造。因此,应大力倡导综合能力测试的研究和实施。
在题型上,要处理好考察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关系,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尤其是文科,更要严格控制客观题的比例。在确立答案标准和赋分上,要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开放性,不仅要重视答题结果,更应注重答题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解答问题。
另外,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测试,积极开展实践能力测试的研究与试验。
2.充实支持创新教育的基础条件
(1)班型。要构建适合开展创新教育的班级育人环境。控制班级规模,把班级人数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提供较为充实的时间和空间。所有中小学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班型控制在40人以下。
(2)教材。教什么的问题,永远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课程教材的改革将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支撑。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要推陈出新,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哈佛大学的教材每年有20%被淘汰,世界上最权威的生物教材每五年也要重写一次。因此,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把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使我们的学生能在高起点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去探索更新的知识。
其次,要在遵循知识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些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多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在保证课程体系科学性、学科核心内容完整性和不降低学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相关联的学习内容进行合并与重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首先应加强学科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充分调动起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要配合学科教学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和实践基地,发展学生的学科及个性特长。
其次要积极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展示其创新能力的舞台,其中包括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和智力竞赛、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发起潜在的创新灵感,发展创新能力。
另外,还要广泛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去接触自然和社会。如,与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网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教育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与工厂、农村、部队建立起“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进行学工、学农、学军实践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建立家庭、学校联系网,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表象、活跃思维、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
3.教师培训和提高
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素质。没有创新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造就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1)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2)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3)有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博采众长;(4)具备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教师的精神境界基础,提高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
其次,要开辟多种渠道,进行再职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和层次,不仅使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思维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等,增强自身知识的整体效应。
另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各种专项培训,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技法和创造法的培训等。
标签: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