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形固定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论文_徐琴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血透室 33000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穿刺后的固定方法,保证穿刺针固定更牢固,防范穿刺针的滑脱,保障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方法 采用“V”形固定法对穿刺针进行固定。结果 改良后的固定方法使针头固定更牢靠,有效地防止了穿刺针滑脱意外,患者安全感增加。结论 “V”形固定法是一种简便、牢固、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穿刺针;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5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34-01

动静脉内瘘和静脉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血管通路[1]。维持性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和静脉渗血、滑针、血肿等并发症,是护理工作中经常面对的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会给患者带来血液的丢失,增加感染的机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2]。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的固定方法是穿刺后确保穿刺针在血管里,维持血管通路的一个关键环节,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滑动、滑脱等,为提高固定效果,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对原有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原穿刺后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V”形固定方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差别。

1.2 研究方法

1.2.1 原穿刺后固定方法

1.2.1.1 固定材料:五条宽为1.2cm,长为12cm的3M胶布;创口贴1片。

1.2.1.2 固定方法:根据患者年龄,皮肤弹性,血管弹性及血管走向等评价后,消毒皮肤,穿刺者持内瘘针双针翼,以不同的进针方式成功穿刺后,固定好针头,先用第一条胶布固定针柄,再用创口贴敷盖针头,再用第二条胶带固定创口贴,第三、第四条均固定穿刺针,第五条固定在患者腕部。

1.2.2 改良后的“V”形固定方法

1.2.2.1 固定材料:三条宽为1.2cm,长为12cm的3M胶布;一条宽为0.8cm,长为12cm的3M胶布;创口贴1片。

1.2.2.2 穿刺方法:先在内瘘近心端顺血液方向先穿刺静脉,后在内瘘远心端顺血液方向穿刺动静,进针斜面向上,与皮肤成20-30度角,进入血管见回血后放低角度,手行推入血管,覆盖无菌敷贴,胶布固定穿刺针[3]。

1.2.2.3 固定方法:第一条宽胶布从针翼对侧固定拉紧贴在针翼上方至另一侧皮肤,针头用创口贴敷盖,第二条狭胶布从内瘘针管下方向前向两侧压住第一条宽胶布呈“V”形,防止针管摆动,第二条宽胶布横压在针头前方的狭胶布的两侧,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形,第三条宽胶布固定在患者腕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穿刺后固定方法针头滑脱比例大,胶布固定力较差,患者手臂稍有牵拉或位体稍有改变易导致针头滑脱,采用了“V”形固定法,期间未发生针头滑脱现象。见表1。

2.2 护理人员的操作方面,操作时为了增加固定的牢固度,就要增加胶布的用量,造成材料的损失,也使工作效率降低。

3 结论

改良后的“V”形固定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节省材料,有效避免了穿刺针的滑脱,增加患者对操作者的满意度。

4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的时间约为四小时,透析时会遇到内瘘穿刺成功而固定不牢靠,患者移动手臂或稍有体位改变,就会导致针头滑脱,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大量出血而死亡,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引起了医疗纠纷,良好的固定方法是保证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V”形固定法在采用宽胶布的固定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狭胶布的固定,既保证了针头不易从血管中滑脱,又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丽花,刘祯。动静脉内瘘2种止血方法临床应用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54。

[2] 李永生,罗伟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27。

[3] 姜新云。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远期并发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5:163-164。

论文作者:徐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V”形固定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论文_徐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