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复苏的前景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选择_国外宏观论文

世界贸易复苏前景与我国外贸发展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贸易论文,前景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贸易。据有关机构数据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贸易额降幅达20%以上;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为2.4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0%以上;2009年第二季度世界贸易额2.58万亿美元,环比虽有所反弹,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58万亿美元,下降28%。世界贸易短期内出现了自由落体式坠落,短期内降幅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从2009年6月份以来,伴随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世界贸易进入缓慢复苏,2009年6月份国际贸易量首次环比增长1%,此后总体上延续了这一进程。主要经济体出口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从2009年9月份开始有的出现正增长,如欧元区9月份出口同比增长5%、韩国出口12月同比增长33.7%、中国11月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也首次出现5.3%的正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世界贸易额降幅将超过15%。2010年世界贸易缓慢复苏的进程将会延续下去,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增长3%左右,世界贸易额由于价格企稳回升可能增长8%左右。总体上看,世界贸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0年外部环境将趋于好转;但是,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和新的严峻挑战,包括美欧消费需求不振、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际竞争空前加剧、国内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大成本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等等。由于我国经济回升主要靠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拉动,2010年推动出口稳定增长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至为关键。我们必须在加强世界经济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的同时,高度重视抓住世界经济复苏和世界产业大重组的机遇,保持各项支持外贸政策措施的稳定性连续性,特别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继续稳定和改善出口退税、外贸政策性金融、中小企业扶持和公共中介服务等政策,千方百计帮助各类企业化解困难和风险,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努力推动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保持同步或略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速。

一、世界贸易告别急坠开始走向复苏

(一)世界贸易出现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最急剧衰退

1.2008年最后两个月世界贸易急剧衰退。三大发达经济体出口下降10-30%,简单平均降幅高达24.3%。三大经济体出口占全球比重51.6%,导致同期世界贸易大幅下降12.5%。新兴经济体出口均下降10-20%。2009年1月巴西出口陡降22.8%,2008年11月,俄罗斯和印度出口分别下降16.7%和9.9%。三国出口比重超过4.8%,平均降幅超过16.8%。东亚等周边国家出口降幅基本在两位数以上。2008年12月,中国台湾出口下降41.9%,韩国出口降17.4%,中国香港降11.4%。东盟主要国家出口均大幅下降,12月新加坡下降18.7%,泰国降14.6%,越南2009年1月陡降24.2%;2008年11月菲律宾降18.19%,马来西亚降4.9%,印尼降2.36%。此外,11月瑞士、挪威分别降10.12%和23.2%,阿根廷降6%。

2.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贸易延续2008年后两个月的势头,继续呈“自由落体式”坠落。一是部分发达国家出口跌幅有所扩大,据各国海关统计,1季度欧盟27国下降30%,美国21.5%,日本40.6%。4月份美国降幅扩大至26%,日本5月份下降41%。二是东亚国家仍保持2位数以上降幅,4月份韩国出口下降20%,泰国下降25%,香港下降18%。三是出口衰退范围越来越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卷入。2009年1季度几乎所有国家的出口绝对下跌,普遍降到2007年初的水平。

3.在国际贸易急剧坠落的同时,全球产出、国际航运和大宗商品价格急剧滑落。2008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活动锐减,摩根大通(JPMorgan)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制造业活动降至11年前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制造业出现30年以来最急速收缩。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从2008年5月的最高点11425点跌至年末的558点,跌幅超过95%。据国际航协数据,2008年12月承载了国际货物贸易价值35%的国际航空货运周转量同比暴跌22.6%。贸易低迷拖累商品价格急跌,石油价格在7月达到峰值后下降了60%以上,基础金属价格自2008年初以来下跌25%至65%,道琼斯AIG商品指数较2008年7月峰值相比已回落一半。

(二)世界贸易急坠是金融危机综合效应剧烈放大的结果

1.国际需求大幅下降是导致贸易急剧坠落的重要因素。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工业生产和投资陷入剧烈下滑,消费预期大幅恶化,商业贸易停滞不前。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5.5%,日本大幅下降14.2%,欧盟下降4.5%。摩根大通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全球制造业活动降至11年前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点。商品价格迅速从峰顶跌落谷底,2009年1月贸发会议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0%。

2.过度恐慌和贸易融资瓶颈严重打击国际贸易。雷曼兄弟破产,信心危机从美国波及全球。美欧金融系统瘫痪,导致信贷冻结、信用风险大增、贸易融资干涸。出口信贷利率高出银行再融资利率约300-600个基点,是2008年前的3倍多。发展中国家贸易融资缺口1000-3000亿美元。据OECD调查,80%的进出口商因贸易融资短缺出现交易困难。2008年9月中旬以来,美国与其他地区进口商的银行信贷被冻结,导致中国(以及东亚)出口订单临时性地大幅减少50%。

3.去库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大。美国批发库存连续13个月下降,直至2009年10月首次出现环比增长0.3%。2009年1、2季度去库存化分别拖累美国GDP2.36和1.42个百分点。去库存化大大减少了国际贸易需求和订单。由于全球贸易过多集中于耐用消费品,耐用品去库存化情况更为明显。

4.汇率变化对各国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美元在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对除日元以外的几乎所有世界货币升值,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各国贸易额的下降。对许多国家来说,国际贸易量和以本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下降不大。例如,2009年1-4月韩元兑美元贬值超过30%,同期韩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下降了23.4%,但以韩元计价则增长10.6%。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巴西、智利其货币贬值幅度与其出口下降程度大约相同。

5.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引发连锁反应。当前全球40%以上的工业品产销与跨境供应链相关,亚洲区内半成品贸易约占产品贸易流量的70%,取消订单会使相关经济体受到连带冲击。G7经济疲软,亚洲新兴市场出口普遍大幅下滑。

总的来看,国际贸易暴跌有需求下降的因素,但也是外部贸易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严重恶化的结果,西方国家个人收入和消费并没有出现过大幅下降,国际贸易大幅暴跌有一定暂时性。随着去库存化、去恐慌化的结束,世界贸易已逐步向基本面回归。

(三)伴随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世界贸易正走向复苏

1.世界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趋向复苏。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好于预期,据经合组织最新公布的领先指针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目前已开始恢复。其中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增长3.5%(最终修正为2.2%)。日本经济二季度增长2.3%、三季度增长1.2%。欧元区三季度环比增长0.4%,德国、法国分别环比增长0.7%和0.3%。西方国家GDP增幅变化了约6个百分点(从-3%至3%)。近几个月,世界经济基本面先行指标多数回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10月9日公布的领先指标显示,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继2009年早些时候相继触底之后,目前正在逐步复苏。30个成员经济体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8月份升至99.2,不仅高于7月份的97.7,而且连续第六个月上升。欧元区8月份领先指标升至102.0,为连续第二个月位于100上方;美国领先指标从7月份的95.9上升到97.4;日本领先指标从7月份的95.7升至97.0。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印度、巴西的表现比较强劲,两国的8月份领先指标分别达到98.8、98.0。

2.世界制造业复苏势头趋强。继中国2009年11月1日公布强劲的PMI数据后,11月2日,韩国、印度、欧盟、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相继公布制造业指数,均好于预期,并升至数月高位,显示全球制造业进一步复苏。受新订单大幅增长提振,英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强劲反弹,创下两年来的最高增幅,达53.7。而欧元区10月份制造业PMI为50.7,也创下21个月以来最高。其中,德国10月份制造业PMI也突破关键水平50,法国10月份制造业PMI为55.6,在欧元区成员国中表现仍最为强劲。美国的ISM制造业指数10月升至55.7,高于市场预期的53,为2006年4月以来新高。印度制造业连续第七个月扩张,韩国连续第八个月增长,但两国增长步伐均有所放慢。全球制造业进一步升温是世界经济整体趋向复苏的重要表现。不过,目前全球制造业回暖的主要动力是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全球去库存化结束是直接动因。在总体企稳回升的趋势下,全球制造业后势强弱仍待观察。

3.2009年6月份以来世界贸易触底反弹。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回暖,国际贸易也显示出缓慢复苏的积极迹象。(1)国际贸易量环比出现正增长。据荷兰经济政策研究局贸易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2季度后,国际贸易逐步见底回升。2009年6月国际贸易量首次环比增长1.0%,7月环比增幅高达3.7%,为200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8月份国际贸易量环比下降2%,但从更为可靠的3个月移动平均数看,截至7月份的3个月,世界贸易量环比增长0.5%,是2008年5月以来的首次增长,截至8月份的三个月,国际贸易量环比增长1.8%。(2)一些主要经济体贸易状况出现持续改善。9月份,台湾地区出口额同比下降12.7%,降幅大大低于8月的24.6%;韩国出口额同比下降6.6%,为11个月以来的最小降幅,经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11.1%。继7月份出口飙升之后,美国8月份出口额再度增长0.2%,创下去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9月份之后的出口呈明显回升。日本9月份出口额较上月小幅增长3.2%。9月份中国出口、进口环比分别增长6.3%、8.3%。这显示国际贸易下半年开始追赶刚刚起步的全球经济复苏步伐。(3)全球航运业回暖显示国际贸易复苏态势明显。全球海运、空运和集装箱指数均呈向好之势。反映大宗商品干散货运费率的波罗的海指数(BDI)10月初连续八个交易日上涨,并触及近两月来的最高点。自2008年9月以来,全球船舶产业一路下滑,但2009年第三、四季度航运市场趋于回升,船舶企业开始接到大量新订单,8月份全球新船签单量再次超过600万载重吨。全球新船订单在近两个月的强劲反弹实际上反映了航运业的回暖,显示出国际贸易复苏态势明显。

4.2009年世界贸易额降幅仍可能超过15%。世贸组织在2009年3月预测中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减少9%;7月1日世贸组织再次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是1929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其中发达国家减少14%,发展中国家减少7%。联合国5月27日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年中更新版,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总量会下降11%以上,创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最显著的降幅。10月份,IMF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量下降13%,贸易价格下降13.2%,全年贸易额下降23%左右。综合各方面预测和统计数据,我们估计2009年全年世界货物贸易额降幅在15-20%之间。

二、2010年世界贸易走势预测

(一)基本走势判断

虽然当前国际市场出现好转的迹象,但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数据,目前国际贸易量仍较2008年4月的高点低了15.9%。各国环比出现增长,但大多数国家同比降幅仍是两位数。如2009年1-9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1.2%,日本33%,韩国20.7%,1-8月,美国出口下降24%。目前出口回升主要有三大动力:一是新兴市场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拉动投资品、中间品需求回暖;二是美欧大规模减税政策支撑了消费的微弱回升;三是更大的动力来自企业补充库存。一旦补库存行为结束,如就业、收入和消费基本面没有较大改观,出口回升后劲仍然不足。2009年年底国际贸易仍在继续回升,11月一些国家同比出现正增长,12月有可能整体出现正增长;但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恢复乏力,国际贸易价格持续走跌,预计2010年国际贸易将呈恢复性温和增长。

(二)主要影响因素

(1)政策退出将导致美欧日复苏动力不稳。刚刚出现的复苏是靠着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2010年很多国家的刺激政策将会到期。虽然欧洲和北美传统市场也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但当前欧美日以及东南亚出口回升很大程度是受中国4万亿刺激措施的有力提振,而要出现持续的贸易复苏,必须要有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经济和需求的强劲复苏。(2)欧美日失业高企抑制其需求大幅回升。联合国有关机构预计,2010年全球就业危机难以完全消除,发达国家总体失业情况仍较严重。就业复苏滞后经济复苏,将制约消费需求的回升。(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全球贸易的好转迹象刚刚显现,但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升温依然令人担心。虽然保护主义并没有完全失控、总体好于人们的预期,但世贸组织在一份关于“应急保护”措施的报告中显示反倾销调查增加了28%。截至2009年8月份,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79起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和121.2%。进入9月份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仍呈现扩大态势。据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即便是低强度的贸易保护行为,也将迟滞全球经济复苏。

(三)美国储蓄率上升、消费走低对世界贸易影响的估计

(1)美国储蓄率有所上升,但程度并不剧烈。美国个人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7年的1.7%上升到2009年2季度的5.4%,但3季度下降到4.5%,下降了0.9个百分点。虽然,有人认为储蓄率需要升到8-10%以弥补财富损失,但政府已经力争避免短期内储蓄率过高攀升。(2)美国消费下降幅度很小。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1季度-2009年3季度,美国消费分别增长-0.6%、0.1%、-3.5%、-3.1%、0.6%、-0.9%和2.9%,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2009年3季度还进一步上升到71.3%。(3)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将限制其消费能力。2009年2季度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在政策刺激和转移支付下,增长3.8%,但3季度刺激效应减弱后下降了3.4%。此外,美国人的消费方式确实有所改变,“买东西没以前那么大方了”,过度超前消费受到抑制,美国2009年圣诞订单回升力度并不强劲。总的看,短期内美国消费疲软对世界贸易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外界估计的那么严重。在世界贸易动力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不可过分夸大美国消费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四)权威机构的预测和我们的估计

2009年11月份,OECD最新经济展望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量增长6%,世界贸易价格增长3.8%-6.3%;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2.7%,世界贸易价格平均上涨5.7%,世界贸易额增长8.7%左右;2009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最新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回升3.8%。考虑到世界制成品贸易价格从大幅下降转为企稳回升,综合以上,我们估计世界贸易额可能增长9%左右。

(五)世界贸易复苏的主线链条和风险

当前世界贸易复苏第一大链条是:新兴经济体需求回升→拉动发达国家出口→发达经济体回暖带动其需求回升→共同带动世界贸易回暖→进一步拉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体世界经济回暖。第二大链条是:基础设施投资+补库存→中间品、投资品贸易先行回升→制造业复苏→收入和消费心理预期改善→消费品贸易回升→制成品贸易价格回升→世界贸易整体回升。所以,世界贸易复苏将是一个充满艰险、需要各国协力推进的渐进过程。世界贸易复苏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发生新的金融风波,恶化民众心理预期;刺激措施过早退出,不利于需求整体回升;其他诸如甲型流感大面积爆发、石油地缘危机等等。

未来世界贸易复苏动力强弱主要有以下两大决定因素:一是美欧经济能不能顺利转向收入消费主导型复苏,使世界贸易复苏链条得以拓展;二是新兴市场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为世界贸易提供新的需求支撑。如果这两大动力形成合力,就有可能拉动世界贸易量和价格的同时回升,特别是扭转当前贸易价格大幅下滑拖累世界贸易额回升的局面。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周期性变化相互叠加,此类危机后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恢复新一轮繁荣,可能将经历一个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总体维持中低速增长、世界经济年增长在2-3%,世界贸易额年增长5-9%。在调整期,经济全球化在经历规范和治理以后再次重新启动,世界贸易仍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逐步迎来新一轮繁荣周期。

三、2010年我国外贸发展的选择

(一)我国外贸受外部危机冲击巨大但相对份额有所上升

从2008年11月起,中国对外贸易结束了持续7年多较快增长的势头,到2009年11月,已经连续13个月出现下降,月均降幅在20%左右。自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变动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08年10月份以前的增速缓慢回落;二是2008年11月出现转折性变化,在出口高峰季节突现2%以上的负增长;三是2009年1月以来出现大幅下降,5月份为最高峰降幅达26.5%,此后逐月回落,到10月降幅收窄至13.8;四是11月份出口额降幅同比收窄至1.2%,出口交货值增长5.3%,显示实际出口货物量出现增长,12月份出口额可能转正。虽然,2009年1-11月累计出口降幅仍达-18.8%,但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的相对份额反而有所上升。2009年1-9月,我对前10大出口市场份额同比平均上升了约3个百分点,见表2。

由于“土豆”效应的作用,我国低端劳动密集型基本生活消费品相对需求降幅有限,导致一段时间内我国相对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但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由于中间品需求拉动发达国家贸易恢复较快。估计全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相对份额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上升。

(二)2010年我国外贸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初步估计,金融危机后3-5年内我国外贸也将经历一段恢复期,在总体形势好转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风险,我国出口不可能马上恢复到过去的高速增长。一是外需不振的局面仍将持续。二是面临外部竞争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危机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降反升,面临外部压力明显加大。一般危机后2-3年内世界反倾销数量都会出现绝对的增长。2008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数量、金额分别占加入WTO以来总数的24%和50%。三是人民币汇率、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成为新的贸易斗争焦点。近期,发达国家重提人民币升值论,试图转嫁危机成本。围绕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博弈。在世界需求总体不足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借助技术优势,把设置绿色壁垒作为抵消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手段,气候变化博弈日益转变为贸易发展权斗争,2010年有关“碳关税”和人民币升值的斗争可能更趋激烈。

但辩证地看,2010年世界经济产业面临大调整、大洗牌,我国外贸也存在巨大的机遇。一是世界经济和市场需求回暖的机遇,世界中高端产品需求正在恢复,如权威机构估计2010年世界半导体产业将恢复10%的增长,将为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国际分工格局变动,世界产业大重组,客观为我国发挥外贸结构转换作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加快自主创新创造了外部条件。三是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机遇。发达国家复苏力度不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开拓新兴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四是国际上对我国依赖增加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

(三)2010年我国外贸将保持同步或略高于世界贸易增速

伴随世界经济贸易的复苏,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向好的趋势在2010年会得到延续。各界对2010年的出口走势有不同判断:乐观派认为会增长15%以上;中间派认为增长8-10%;悲观派认为增长6-8%。综合分析,我们估计2010年我国出口将呈恢复性增长,增幅8-10%,基本保持与世界同步或略高的增速。但中国出口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少还需1-2年。

(四)通过参与世界产业重组进一步发挥外贸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的作用

历史证明,危机往往伴随着产业的大重组、大洗牌,此次危机将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转移,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再起,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资本流动、要素转移、技术合作、人才流动蓬勃向前。后危机时代,我国有必要也有条件借助外力,寻求以开放推动整个产业链优化重组的突破口。一是积极支持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核心能力型跨国并购,更大范围聚集全球优势生产要素,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全球性跨国公司。二是大力加强技术引进和跨国合作(特别是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全球科技和智力资源,引进中高端人才,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全面重塑产业供应链体系,拓展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贸易中心功能,发展一大批像香港利丰那样有高端供应链体系的龙头企业,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组织和辐射能力。四是通过并购、战略合作、管理咨询等多样化方式全方位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理念,推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通过借船出海等多种方式重塑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国际化体系。

(五)优化外贸政策环境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2009年经济保八,得益于中央迅速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其中2009年投资同比增速在30%以上,消费增长在17%以上,高投资和家电、汽车等系列刺激消费措施使我国经济迅速实现了“V”型反弹。中央稳外需政策也有效遏制了出口的继续下滑,但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仍然拖累了经济增长。2010年,受最终需求的限制,投资难以在2009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消费刺激的作用也可能逐渐减弱。2010年要稳增长,对外贸易必须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2010年全球仍面临需求不足、退出政策加快的局面,2010年还需进一步稳定和优化外贸政策与环境,保持各项支持外贸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抓好落实工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1.进一步清理各项限制性政策,及时完善各项出口支持政策。2009年以来,清理和调整过去几年有关出口的各种限制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很不到位。而且随着财政收支的紧张,各种税费的征缴力度加大,各种检查不断增加,企业负担有不减反增的趋势。2010年要继续加大清理力度,着力防止形势略有好转的情况下,各种限制性政策卷土重来。同时,为了帮助出口企业缓解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抓住市场复苏新机遇,应及时完善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加工贸易、企业开拓新市场新产品方面的支持政策,尽快到位。

2.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7%,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是对美元唯一不贬值的主要货币。2009年下半年随着美元贬值,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再度升温。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稳定外贸出口、进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需要,使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繁荣的链条得以延续和拓展。

3.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捍卫我国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世界经济复苏免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而必须承担的大国责任。我们必须重申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立足于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摩擦,但也要做好反制和斗争的准备。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多哈谈判达成协议,推动IMF等多边金融、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从制度上遏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4.大力开拓新兴和周边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先世界经济复苏,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推动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此外,沿边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大,加快沿边开放,对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稳定边疆、缓解我国资源能源紧缺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5.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自贸区进程,释放新的市场空间。近年来自贸协定新增数量和区域贸易集团内的贸易比重都显著上升。目前,我国对外签署14个自贸协议,其中13个开始实施。金融危机下,我国与自贸伙伴国双边贸易呈逆势上扬或降幅较小,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在自贸伙伴国市场份额均有所上升。下一步,要全力推进并完成当前的自贸谈判,努力实施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加快区域内贸易便利化进程,争取启动新谈判,继续发挥自贸区协定在稳外需、促出口和保份额方面的巨大作用。

6.继续加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力度,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改善贸易融资服务;深化政策性贸易金融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其政策性功能;渐进有序开放商业性信用保险业务,建立全国性贸易融资担保机构。

7.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外部危机的一个伴生机遇是,引进技术、人才、管理模式的障碍大大减少、可获得性大大增加、交易效率大大提高。我国积极参与世界产业大重组,加快双向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既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复苏,更有利于大大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一是要更好地满足国内经济回升、产业重组和投资增长的需求,积极开放市场、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二是支持各类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推动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做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工作,加强战略资源国家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四是积极参与世界服务业大重组,扩大服务进口,特别是引进先进的信息软件技术和商业营销技术方法等。

最后,从长期来看,不管世界贸易形势怎么变化,我国都应坚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方针,这既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现实的需要,还是顺应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潮流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选择。

标签:;  ;  ;  ;  ;  ;  

世界贸易复苏的前景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选择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