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障碍的“组合拳”介绍_数学论文

推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障碍的“组合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语言表达论文,小学生论文,障碍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文化,更是一种语言.但数学语言同生活中的语言和文学中的语言,在表达和意义上,都有着很多不同.也正因为它的独特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数学语言的表述不准确而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在多次课堂教学中,笔者都遇到过如此的状况.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清晰精炼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妙药”.如果说数学是装载知识的船,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水:水积得越深,托起船的力量就越大.下面结合实例就如何突破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障碍谈谈看法.

【案例】

“乘加、乘减”一课主要是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找到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帮助学生记忆一些比较难记的口诀作准备:教材从生物组养金鱼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题挂图(见下页图)后,提问: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鱼缸里有红、黄、蓝、紫4条金鱼.

生2:有4个鱼缸.

引导:对,我们从图上知道了有4个鱼缸,鱼缸里有4条鱼,是不是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鱼呢?

生1:不是,第4个鱼缸里只有2条.

生2:对,原来肯定是有4条的,是饿死了.我们家也养过的……

(哭笑不得,我阻止了他的话)

继续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比较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呢?

生:4个鱼缸中有3个有4条鱼,1个里只有2条.

提问:要求一共有几条你会列出算式来计算吗?

生:4+4+4+2=14.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式,但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比较特殊的地方?)

学生一个个歪着头,很仔细地看着算式,目不转睛.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它和我们以前的连加算式没什么不一样……

为了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后来的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说的练习,从而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多次的引导和练习后,学生的表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1:4×3+2,就是有3个4相加,再加上1个2.

生2:4×4-2,本来有4个4的,后来少了2,就要减掉1个2.

前后比较之后,我发现,学生一旦能够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后,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大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得到提高.

【对策】

由于学科的特点,数学语言与生活中的语言有些不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它确实不容易.然而,数学学习又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一、加强数学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1.要多读,从小培养学生多读题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孩子在做题时只读一遍题目,只了解了一个大概,并没有真正理解它内在的含义,有的甚至只是看一眼题的长短,若太长他们就会懒得看,懒得读,最后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不会做,接下来就是问家长、问老师、问同学,更有甚者去抄别人的.这些不好的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解决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养成多读题的好习惯.

2.要会读,并非有口无心的读而是在多读的基础上要会读.多读是要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读,在读的同时去思考,找到本题的关键所在.如做一道应用题,读题的同时首先要弄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量,其次就是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述必须严谨、科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自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透彻的理解;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例如,在教学“认识整时”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几时”的方式来表达生活中的整时刻.但由于受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都是说“几点”,因而在课堂上一时改不了口,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表述时发挥对学生的示范作用,跟学生解释在生活中一般说“几点”,在数学上我们说“几时”.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相互用“几时”说说生活中的时刻.引导学生慢慢习惯于说“几时”.通常,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学生往往不能自觉采用新的概念进行表述,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接受新的表达.

三、引导学生领悟生活语言,转化数学语言

首先要正确区分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如生活语言中的角(如牛角)与数学语言中的角不一样;生活中常说皮球是圆的,而数学中必须指出皮球是球体,它的切面是圆的.数学中“点在直线上”与生活中“某物在某物的上面”不同;数学中“数”与“数字”有着不同的含义,而在生活中统称“数”;数学中的“比”与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2∶0)的意义也不同.

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将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如“有15条金鱼,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几条?”这个生活问题的思考过程可以抽象为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为:15÷3=5.”再如:“甲乙两件服装以相同的价格120元卖出.一件亏损20%,另一件赢利20%,问合计这两次买卖是亏还是盈?”学生同样需要抽象、建模为数学问题:首先分别求出单位“1”的量(即进价):第一件,120÷(1-20%)=150(元);第二件,120÷(1+20%)=100(元).然后再与卖价进行比较得出:合计两次买卖是亏了10元.其次.在教学中,要善于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巧妙实现数学语言的转化.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叙述枝叶,只留下主干,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有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会宁县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倍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开始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四、完善解题程序和思考过程,培养和规范数学语言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不同形状,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自己是怎么摆的,教师分别也摆出来后,再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并让学生根据描述拼出合适的摆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倾听的能力.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可避免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人数怎样.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逻辑性强.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从低年级起就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折、二看、三涂、四想、五说”进行学习.一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二看: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几个问题:(1)多少种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几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样?三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五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六、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数学语言

在教学低年级时,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做好看图说话训练,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①先学会看图.要求学生能全面观察,看清图,能简单说出图中有什么,并且有几个.②认真思考,弄懂图意.在看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图的内容进行分析、口述,厘清图中的数量关系.③发挥联想,要求学生能把看到的东西串联起来.④开口叙述,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并且中心明确,有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有层次、有条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简单,语言也不完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养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例如,在一年级刚刚学习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三句话把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表述清楚.在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时,还要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个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灵活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如讲“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时,引导学生分析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再如,在“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在求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后,立即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多少”两种表达方式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又如,在“认识除法”这一课中,根据每份的情况和分成的份数,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表述出来.(6÷2=3,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每2个为一份,能平均分成3份)简单的两句话,可以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付出百倍的耐心和恒心.在教学中,要不断训练学生用准确、精练、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标签:;  ;  ;  ;  ;  ;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障碍的“组合拳”介绍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