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妇女儿童医院 553001
[摘 要] 本研究对目前临床上最新的产后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产科过多干预 清宫及流产史产次 产前检查等临床产科因素,种族、 年龄 、肥胖、 精神心理等产妇方面的因素,以及新生儿体重 、未进行早接触及早吸吮等新生儿方面的因素,为产后出血最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因素。 基于此,就产后出血的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展开综述,以期为了解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其有效防治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 产后出血; 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
出血指产妇娩出胎儿后的24 h 内,出血量达到500 ml及以上。 通常情况下,产后1 h 为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发时间,如果未能对情况比较严重的产后出血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产科出血中,产后出血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也是目前我国产妇出现死亡的一项重要原因。 因此,对产后出血的原因展开全面分析,找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以为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提供依据。
1 临床产科方面的因素
1.1 产科过多干预
柳建英[1]通过对274 例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展开分析,结果发现行产钳助产的产妇,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30%,而自然分娩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仅为 3. 21% 同时,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产科过多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例如,引导助产术的实施使得产后出血率从之前的9. 32%上升至12. 51%,引产术使得发生率从 14. 4%上升至15. 9%,而剖宫产术则使得出血率从 2. 5%增高至 5. 0%。此外,黄凤莲[2]经研究得知,剖腹产产妇产后出血率为6. 97%,相比于阴道顺产产妇后出血率 ( 4. 19%) 要更高些。
1.2 清宫及流产史
当前,临床对于意外妊娠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的方式来终止妊娠。 苏银青等[3]以17772 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发现在 880 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675 例
有流产史,205 例无流产史,表明有流产史产妇的产后出血率要高于无流产史的孕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王玉莲[4]经研究发现,对于流产次数在 1 次及以下的产妇,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 88%,流产2 次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 8. 14%,流产 3 次及3 次以上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 18%,这一结果表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会随着清宫或流产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
1.3 产次
王海霞和王海燕[5]通过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发现观察组 50 例产后出血中,21 例 (42. 0%)的产次为1 次,29 例 (58. 0%) 的产次为 2 次及 2 次以上。
此外,另有学者经调查研究得知,对于初产妇,其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为1. 70%; 二次产妇的发生率为4. 63%; 三次产及三次以上产妇的出血发生率高达 11. 95%,这一结果也表
明,随着产妇产次的增多,其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更高。
1. 4 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指从确诊为怀孕开始,在妊娠 28 周前,每隔 4周对孕妇展开1 次检查; 在妊娠28 周后,则每隔 2 周展开 1次检查; 在妊娠36 周后,则将检查的频率缩短为 1 周 1 次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对于产前检查次数超过 5 次的孕妇,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2. 57%; 而产前检查次数不足 5 次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约为4. 85%,表明产后出血发生率与
产妇产前检查的次数呈负相关,即产前检查次数越多,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越低。
2 产妇方面的因素
2. 1 种族
美国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产妇妊娠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族差异的影响,相比于白种人,黄种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更高一些。
2. 2 年龄
产妇的年龄同样是产后出血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葛志娟等对187 例产后出血产妇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展开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 60 例 (32. 09%) 的年龄 35 岁,127 例
(67. 91%) 的年龄 > 35 岁,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产妇产后出血率也随之增高。 此外,有学者经调查得知,当产妇的年龄过高或过低时,均有可能会促进产后出血率增加。具体
分析,对于 < 20 岁的产妇,其产后出血率高达7. 69%; > 30岁产妇的出血率为 4. 90%,而 25 ~ 29 岁产妇的出血率为2. 50% ~ 3. 14%。
2. 3 肥胖
孕产妇产后出血还会随着自身体重指数 (BMI) 的升高而增加。 经相关研究得知,BMI 处于正常范围内的产妇,其产后出血率约为7. 19%,超重产妇出血率为9. 68%,肥胖产
妇则为15. 63%,分析数据可知,肥胖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为 BMI 正常产妇的2 倍。 有学者经调查得知,BMI≥24 kg /m2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为2. 30%,而 BMI < 24 kg /m2
产妇的出血率仅为0. 94%。 此外,国际产后出血研究协会也将肥胖看作是产后出血的一项高危因素。
3 小结
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包括凝血功能障碍、 胎盘因素 、软产道裂伤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其中,最常见的一项原因便是子宫收缩乏力,上述原因可能共同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考虑到产后出血会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临床产科人员应做好产前各项准备工作,对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社会方面还应加大对孕龄妇女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健康教育力度,在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 柳建英. 274 例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J] .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 (17): 2599 - 2600.
[2] 黄凤莲.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J] . 求医问药,2012,10 (4): 277 - 278.
[3] 苏银青,梁惠中,朱玉钊. 产后出血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J] .
广州医药,2014,45 (4): 42 - 45.
[4] 王玉莲. 人工流产与产后出血的关系研究 [J] . 山东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13,35 (2): 125 - 126.
[5] 王海霞,王海燕.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措施分析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 (19): 2624 -2625.
论文作者:张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4
标签: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产前论文; 发生率论文; 危险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