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_客流量论文

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大国论文,持续增长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过夜客流量从1980年的350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4991万人次,增长了14.3倍,游客接待量的世界排序从第38位跃升到第4位;入境旅游收入从1980年的6.1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309亿美元,增长了50倍,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从42位上升到第4位[1]。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SARS事件的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其中,入境客流量年均增长率为8.55%,高出世界平均值4.12%的1倍,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8.4%,高出世界平均值6.23%近2倍,比起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意大利等世界旅游强国,其增长速率也高出2-3个百分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过夜人数将达到6400万-71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将达到380亿-410亿美元[2];另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1大入境旅游大国,届时接待的入境游客将达到1.37亿人次,占国际入境旅游市场的8.6%[3]。

为什么在近10多年间,中国国际入境旅游会保持如此的高速增长,这不仅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与其大国的地位和优势有关。在物理学上,物体的惯性是与其质量成正比,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越大;在生态学上,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将会具有更大的功能;在经济学上,规模决定了实力和效益,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较大的实力;中国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国,在其旅游业的发展上也应具有独特的大国优势,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我国的大国优势,对于解释过去10多年间我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以及指导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面积广大、邻国众多,具有发展国际旅游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万平方公里,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是当今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从海陆边界和地缘环境来看,有1.8万公里的陆地边界,在陆地上与14个国家为邻;有1.2万公里的海岸线,在东南部海洋与6个国家为邻[4],具有发展出入境旅游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亚洲是世界国家和人口数目最多的大洲,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大国,仅以相邻国家人口计算,在2006年最易入境的潜在人口就有20.79亿之众,其中,日本、韩国、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人口多、经济较为发达;如果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3个特殊的地区加入其中,潜在入境旅游的国家(或地区)及人口就更多。表2给出了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其他5个大国的比较,从表2可看出,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周边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所列举的6个大国中,中国的入境旅游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6个大国入境旅游的第2位,这是我国发展入境旅游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为什么地理上邻国众多、周边人口众多是发展入境旅游的优势,这要从目前国际旅游发展现状及客流量的流向和流程来看。如图1所示,它反映了目前国际旅游流的流向、流量和流程。从图1-A可看出,欧洲是目前国际旅游最大的客源地和目的地,其国际旅游流主要是从英国、德国、意大利到法国、西班牙之间的旅游流,以及从法国到德国、从德国到意大利之间的旅游流,汇总上述7条旅游线,大约占到欧洲整个旅游流量的60%;北美洲是世界第2大客源地和目的地,从图1-B可看出,北美洲的国际入境旅游流,主要表现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相互流动和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相互流动,这是近距离邻国之间的旅游流,大致占到北美洲国际客流量的67%;而较远距离的国际旅游流,主要表现为美国与西欧之间的相互流动,从日本、东亚到美国的不对称旅游流,大约为入境旅游流的33%。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近旅游流越大,这是因为远距离的国际旅游,在旅行的时间和交通费用等方面的花费都是很大的。

虽然,中国的国际入境游客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除去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外,如图1-C所示,其主要入境旅游流向有7条:(1)日本、韩国的入境旅游流;(2)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入境旅游流;(3)泰国、印度、越南的入境旅游流;(4)俄罗斯、蒙古的入境旅游流;(5)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入境旅游流;(6)美国、加拿大的入境旅游流;(7)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的入境旅游流。从其进入的客流量及市场占有率来看,来自亚洲及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入境旅游流占有绝对的比重,大致占到中国入境市场的61%-67%[5]。表3为2005年中国国际入境旅游客流量及市场占有率,从表3可看出,东亚及周边市场(包括俄罗斯)是中国入境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场,而来自北美洲和欧洲的入境旅游占20%,来自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游客所占比例小于5%。

3 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是世界少有旅游资源大国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从炎帝黄帝传说开始到西周建国,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王朝的覆灭,留下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虽然,由于历史的变迁不少文物古迹中途毁灭,但还留下了许多稀世珍宝,是历史文化旅游中的珍品,如万里长城、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乐山大佛、明十三陵、北京故宫、布达拉宫、四川三星堆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驰名中外。截至2006年,我国已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拥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6]。

图1 大尺度国际旅游流的流向与流量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世界旅游联合会有关资料绘制。

我国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广布,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形成众多名山大川,可谓山河壮丽。以“天下名山”为例就有60多座,如黄山、庐山、峨眉山、泰山、华山、普陀山、恒山、嵩山、武夷山等;此外,还有张家界、九寨沟、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著名景观。中国的名山大川与森林公园,多与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名人轶事紧密相连,“山以文传、文以山载”,是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景观。截至2006年,我国有4座名山、6处风景名胜区先后列入世界遗产或双重遗产,它们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庐山和九寨沟等。

表4为截至2006年中国已加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景点名录。为了再进行横向比较,表5给出了10个国家加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数目。从表5可看出,我国加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景点有30处,比西班牙、意大利少,而多于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名列世界第3位;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的数目名列第1位,是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这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是世界旅游市场中的王牌旅游产品,为吸引国际入境游客,发展国际旅游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观赏对象。据对国内65个5A级景点的调查,国际入境游客在中国内地的旅游,除了35个中心城市外,80%的游客集中在这些最高级别的旅游景点,其中,绝大多数景点每年接待入境游客在10万人次以上,长城、故宫、泰山、秦兵马俑、都江堰、黄山等的入境游客更在50万人次以上。

4 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港澳台同胞是最大的客源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历史上曾有众多的华人为了不同的目的定居海外,形成了具有外国国籍的华侨,依据李小丽《中国海外移民情况述评》,分布于世界140多个国家的海外华侨有近3500万人口[7];同时,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殊地区,进入中国内地的旅游人口统计为国际入境游客,这部分中国人有3900万,其中,台湾有3200万人、香港640万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国际旅游出游率高。

旅游不仅是对文物古速、风景名胜的观光游览,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2006年中国内地有13亿人口,在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的世界里,外国友人来华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海外华侨回国的探亲旅游、寻根旅游,港澳台胞到大陆的寻根旅游、商务旅游等,都是规模巨大和持续增长的国际入境旅游流。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在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初期(1978-1992年),入境游客中以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侨为主,1993年以来外国入境旅游者呈快速增长趋势[8]。表6给出1992-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及客源结构的变化。从表6可看出,在中国入境游客中港澳台胞占89%-81%,虽然市场占有率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所下降,但入境客流量的增长率却高出世界平均值1-2个百分点;而外国游客的市场占有率在10%-18%,并随着时间的发展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其入境客流量的增长率为世界平均值的2.5倍。

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客出外旅游的基本动机有二:一是文化与景观求异[9],即前往文化与景观差异最大化的地区,实现旅游的求知审美猎奇,被称为反向旅游。古老的东方文化、风情民俗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对于西欧北美的外国游客来说具有最大文化与景观差异,在时间和资金花费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其旅游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文化的回归与认同。对于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侨,中国大陆是其根之所在,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广泛的认同感,这是其回国的寻根旅游、探亲旅游等的直接动机。港澳台胞同根同源,景观与文化认同,入境客流量基数大,增长趋势稳定;外国旅游者反向旅游,文化与景观差异大,增长势头迅猛,这是我国入境旅游高速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5 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巨大,巨大的国际贸易推动了入境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68万亿美元(按国际汇率计算),先后超过英法德,逼近日本,已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日益庞大和高速增长,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10];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我国已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和世界60多个国家具有很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成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东盟等国家或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商贸旅游的发展。表7给出了近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计算)、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国际排名,从表7可看出,从1995年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7002亿美元增长到1.08万亿美元,国民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第8位上升到第6位;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176万亿美元增长到2.68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量世界排序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入境旅游业的高速增长,这是国民经济与入境旅游的双向推动。

贸易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出口贸易是商品和货物的国际“旅游”,国际旅游是人员和资金的进出口“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1995年到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8.0万亿美元增长到50.9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排名从第12位上升为第6位,从2001年到2006年进出口贸易从50.9万亿美元增长到176万亿美元,国际排名从第6位上升为第2位。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国际入境旅游,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2005年商贸旅游已占到入境游客的30%,商贸旅游在国际入境旅游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表8为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段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及入境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从表8可看出,在所列举的18个国家中,入境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与进出口贸易市场占有率成正比,与距我国远近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另外,依据1992年-2006年统计数据,我们还发现,众多传统的客源市场入境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额呈对数直线关系,而一些新兴客源市场入境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额呈直线关系,这说明贸易是促进入境旅游增长的发动机。

6 结语

首先,在制定国家战略和参与国家旅游竞争研究中,如何看待总量规模和人均效益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入境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的人均值,固然可以反应该国吸引国际入境游客的强度,但是,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国家,由于容量有限,接待的入境游客不可能很多,总量和规模在世界旅游市场上不可能起什么重要作用,如欧洲的芬兰。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和支配能力,如果以人均为标准,美国、德国、法国等也不是旅游强国,中国离世界旅游大国相距更远,这与目前世界旅游组织的认识正好相反,也不符合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测评的原本含义。笔者的观点是,以国家为对象的旅游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在某种程度上更应看重总量和规模,它反映了在世界市场“蛋糕”分割中的份额和在世界市场变化中的支配能力和发言权。就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及在世界排名来看,由于大国优势在入境旅游业起步14年后,1992年中国入境旅游的总规模已进入世界前10名,旅游外汇收入已名列第17位;到2002年,中国入境旅游客流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均为世界第5名。这是因为,中国在上述4个方面具有大国优势,既有庞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有着日益强化的旅游需求与动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入境旅游获得了高速持续的发展。

其实,大国优势只是一种自在状态和潜在优势,如果没有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近20年来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这种潜在优势并不能自然发挥并变成现实的市场实力,而要将这种潜在能力和优势变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进而再从旅游大国变为旅游强国,具有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能力,还需要合理制度安排和科学运筹,这就是为什么是相同的国土和人民,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旅游业不能发展的根本原因。无论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对比,还是总结世界近30多年的发展经验,一个国家要想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大国优势,除了人口众多、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环境支持。如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内战而解体,伊拉克、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等都使国际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重创,失去了昔日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

为了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在软环境建设上还必须具有如下4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坚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内部动乱、民族冲突和政局动荡不安,必将影响到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必须具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相对友好睦邻关系,与周边邻国及世界客源大国广交朋友,促进政府和人民的广泛交往。第三,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通过国际贸易促进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第四,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方式[11],一方面使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旅游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又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益再分配,调动起全社会在区域旅游开发和改善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软环境与硬实力的结合与协同作用,是构建21世纪中国旅游业高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标签:;  ;  

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_客流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