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无赖子”并论其发展演变以及与同义形式的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赖论文,形式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撰写讨论“无赖”的词义以及历史演变一文时,①我们注意到了“无赖子”,并因此思考了下述问题:“无赖子”的出现与其历代使用情形如何?“无赖子”出现之前的同义表达词语有哪些?“无赖子”出现之后有哪些与之同义的词语?“无赖子”的源头短语是哪一形式?“无赖子”的意义是如何演变的?与各同义表达形式的竞争情形及其结果是什么?我们认为,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透彻地了解了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并完成了对它的历史阐释,而且对认识一种类型的短语/词组的成词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因为尽管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主流,但是毕竟不是全部,对三音词的成词以及演变发展规律也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历代史书、笔记、小说、墓志碑铭、佛教文献等,这些材料最初搜集所依据的电子文本以及复核资料所依据的纸质文献版本,详见文后。
一“无赖子”的出现以及历代使用情形
“无赖子”用例最早见于晚唐,但是直到元末明初,用例并不多,在我们使用的语料范围内有18例,其中晚唐1例,宋代12例,元末明初5例。列举如下:
(1)不得黑暗独行,不得与无赖子往还。(李商隐《义山杂纂》②“无见识,”条)
(2)县中无赖子自称宗子者百余人,宗正无谱谍,莫能考按。(《新五代史·李鏻传》)
(3)而奸民、游手、无赖子,幸而贪饮食,利钱财,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熙宁元年〉》)
(4)常有老先生数人,闻之俱至,责无赖子。(彭乘《墨客挥犀》卷二“无赖子”条)
(5)一日闾巷火作,救焚方急,有无赖子,相约乘变调公。(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
(6)一无赖子先煮尝之,云极珍美。(洪迈《夷坚志·支志戊》卷九“海盐巨鳅”条)
(7)乃倚女后之势,挟轻薄无赖子,行诈逼取,如怀袖中,才半岁,戕杀宇文无遗种,故臣宿将,骈首拜伏,莫敢违作,视王莽何足道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隋书一》)
(8)公土木形骸,俨然不可犯,虽市井无赖子,见公亦敛沮(“沮”原文误,当作“袵”——引者注)。(《卢溪文集》附录胡铨《墓志铭》)
(9)市有一无赖少年,恶之,尝切齿,宫保呼无赖子,与钱十万,使市布于房陵。(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九《赠少保王公墓志》)
(10)无赖子得钱,醉酒蒲博,数日而尽,遂遁去。(同上)
(11)始冠有外姻为无赖子所辱,遇之塗,与俱立县尹庭下。其人少长山谷间,未识市井,诣曹不能出一语。(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六《刘府君墓志》)
(12)环一二里,所居皆无赖子,平时贩私违禁,其舟出没波涛,白刃林立。(方逢辰《蛟峰文集》卷二《与包宏斋》)
(13)某自去载之夏入馆,未尝为人作一字……每见一等无赖子,自为札目,列注宅,沿门作谒,以乞书名者,某甚嫉之。(方逢辰《蛟峰文集》卷二《回吴退庵》)
(14)彼妄庸人无赖子,起鼠壤蚁垤间,乘时昼昏,枭鸣虎啸。(刘埙《水云村槀》卷八《建宁推官邓公墓志铭》)
(15)司税者多结市井无赖子,分布远近,以渔猎商人,令悉禁止,物价遂平。(贡师泰《玩斋集》卷九《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纽迪公德政碑》)
(16)马马沙因集无赖子欲加害,会唐其势被诛,乃罢。(《元史·朵尔直班传》)
(17)又有曹彦可者,亳州人。会妖寇起里中,多田野无赖子,目不知书者。既破亳,揭帛于竿,皆群趋彦可家劫之,使写旗。(《元史·忠义传二》)
(18)贼既陷湖广,分攻州郡,官军多疲懦不能拒,所在无赖子多乘间窃发,不旬日,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元史·忠义传三》)
上列18例前后时间跨度有500多年,③其中4例出自史书,7例出自笔记,7例出自墓志碑铭,这表明“无赖子”最初是在高文大典中使用的,都是出自学者文人笔下。从这18例的使用情况看,结构稳定,其内部关系为形名定中偏正结构,“无赖”是形容性修饰成分,泛指人的“子”是名词性中心成分;“无赖子”在句子中分别充当主语、宾语和名词谓语。
明清时期“无赖子”的用例开始多起来,共检得106例,但是其中近80%是清代用例,这表明清代以来“无赖子”才真正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从语料来源看,出自史书的有15例,其他全部出自笔记、小说、墓志碑铭,出自佛教文献的只有1例,也就是说笔记、小说等文献用例占106例的近86%,除了白话小说语近俚俗,其他基本还是文人雅言。
文人笔记中的用例如:
(1)宣德中,有无赖子与人约:“夜独寝其上,及明无事,则当贺以钱。”众从之。(祝允明《祝子志怪录》“尊经阁神像”条)
(2)有无赖子于城隍庙左借空楼数楹,以姣童实之,为“帘子胡同”。(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条)
(3)市廛无赖子混迹其间,斜睨窃探,恣意品评以为笑乐。(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卷二“广东火劫”条)
(4)村中有无赖子某者,素狡黠,不事正业。(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六“江右刘氏阴德”条)
(5)初只见儿童嬉戏,后则无赖子于上元灯市,百十成群,乱挝乱哄,因缘为奸,俾鼓声以掩之。(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一“太平鼓”条)
(6)黄开榜一无赖子耳,不足论,若陈国瑞,则真虎将也。(佚名《咸同将相琐闻》“黄开榜陈国瑞合纪”条)
(7)无赖子又结队扮杂剧社火,谓之赶会,不肖子弟多轻服挟妓而往。(震钧《天咫偶闻》卷九“郊垌”条)
(8)某甲者,京师无赖子,居城西陋巷中,与乞儿椎埋伍者也。(李岳瑞《悔逸斋笔乘》“独行谣诗事”条)
(9)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而佐贰又为吏之出身,士人目为异途,羞与为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条)
(10)江、楚诸无赖子及武冈无行儒生,旦投承胤,夕授台省郎署。(王夫之《永历实录·叛臣列传》)
小说中的用例如:
(1)以妾之貌,不在中女下,以妾之才,颇在中女上,奈何配着一个痴不痴、憨不憨、聋不聋、哑不哑这样一个无赖子,岂不是注姻缘的全没分晓?(《包公案》二六则“巧拙颠倒”)
(2)此乃里中无赖子,目下幸逃法网,安望富贵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一)
(3)新收无赖子做的司徒,寒浞便开言曰:“今天下之贤圣有德才者,孰如太宰乎?……”(钟惺《夏商野史》八回)
(4)雨墨在灯下一看,见他头戴一顶开花儒巾,身上穿一件零碎蓝衫,足下穿一双无根底破皂靴头儿,满脸尘土,实在不像念书之人,倒像个无赖子。(石玉昆《七侠五义》三三回)
(5)李莲英,直隶河间府人也,本一无赖子,曾以私贩硝磺系狱,后得脱,改业补皮鞋。(天嘏《满清外史》七章七篇)
(6)有井曲无赖子,遗以酒,求传其术,不许。(《聊斋志异》卷四“寒月芙蕖”条)
(7)里无赖子窥其富,纠诸不逞,逾垣劫丁。(《聊斋志异》卷三“小二”条)
(8)村中有无赖子董贵者,见而好之……求通殷勤于妇。(《聊斋志异》卷五“金生色”条)
(9)孝愤然,令忠、信合族中无赖子往捉周妻,搒掠无算,抛粟毁器,盎盂无存。(《聊斋志异》卷一一“曾友于”条)
(10)且恩义已绝,更何颜与黑心无赖子共生活哉?(《聊斋志异》卷一○“仇大娘”条)
墓志碑铭中的用例如:
(1)兵部主事常允恭家人夜失火,允恭方醉卧,众怖慑散走,无赖子利其赀,将劫之。(宋濂《文宪集》卷一九《金陵杜府君墓铭》)
(2)主簿赵君某,至县甫八日,即自往西兴募民备御,而江上守兵甚寡弱,无赖子竞起为劫,……君乃分遣人捕无赖子为劫者,悉诛之。(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九《北岭将军庙碑》)
(3)岁庚午大祲,无赖子群然具姓名称贷于富家,不问允不允,辄发廪取粟。(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一三《谭益之墓志铭》)
(4)有无赖子挟势挠抗,索治之,几毙杖下。(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四九《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5)丧归服除,补河南司,迁山西按察佥事……诸宗室子侯争民田而讼者,王右之纵无赖子尾前佥事赵而咻君。(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五《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致仕进阶嘉议大夫万崖黄公墓志铭》)
(6)当按察公之卒,而里中无赖子构君子,有司数起狱相窘。(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四《文林郎知何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事芷阳沈君墓志铭》)
(7)监局将作多无赖子,窜姓名籍中冒既禀,公奋然请核之。(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九二《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食正一品俸万安朱公墓志铭》)
(8)无赖子售墓前地,他氏公捐赀……(孙继皋《宗伯集》卷九《承德郎福建邵武府通判见吾陈公暨配徐孺人合葬墓志铭》)
(9)无赖子横干之,宣言……(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二○《处士汪长公墓志铭》)
(10)故吴中无赖子,里人屏不齿者也。(汪琬《尧峰文钞》卷二二《朝议大夫江南布政使司参议分守苏松常道加三级方公墓志铭》)
史书用例所占比例较小,总共15例,其中《明史》10例,《清史稿》5例。《明史》成书很晚,前后历时94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修成进呈,因此《明史》的叙事语言其实应该算作清代早期的语料,奏章、传主文章以及人物对话等可视为明代语料。例如:
(1)然振武营卒多无赖子,督储侍郎黄懋官抑削之,遂哗,殴懋官至死。(《明史·志六五·兵一》)
(2)有司闻风,密行贿赂,于是无赖子乘机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卫使石文义亦瑾私人,厂卫之势合矣。(《明史·志七一·刑法三》)
(3)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明史·列传五三·陶成子鲁传》)
(4)于是无赖子率持朝士阴事,索资财,妄构事端入奏,诸司为惕息。(《明史·列传七四·许进子赞传》)
(5)既至,见民耕牧如常,时廉得告者乃无赖子,素以假贷不得,怨诸大姓,故重诬,冀获赏。(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卢熙附传》)
(6)少年以重币请其术,不可。或怪之,则曰:“此皆无赖子,岂当授艺以助虐哉?……”(《清史稿·列传二九二·艺术四》)
(7)县中有无赖子二,倚兵籍为暴,艳张欲污之。(《清史稿·列传二九八·列女四》)
(8)镇江故屯军,有江宁无赖子入军籍,窥谢及女有容。(同上)
二 “无赖子”出现之前的同义表达词语
“无赖子”出现之前表达与之有同样意义且构成成分中包含“无赖”的,有词,也有短语。相同意义的是名词“无赖”。④
“无赖”最早的用例出现在西汉,《史记》中的3例分别是“无用”“无能”或者“没有依靠”的意思。⑤当作“奸诈耍滑”讲的“无赖”则首见于《方言》:“央亡、嚜杘、姡,狯也。江湘之间或谓之无赖,或谓之。凡小儿多诈而狯谓之央亡,或谓之嚜杘,或谓之姡。姡,娗也,或谓之猾。皆通语也。”(卷十)。“奸诈耍滑、品行不端”意义的“无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在我们所检得的68条“无赖”用例中有28条是这一意义,例如:
(1)勒白母曰:“此儿凶暴无赖,使军人杀之,声名可惜,宜自除也。”(《魏书·羯胡石勒传附从子虎传》)
(2)而志唯矜己,气在陵上,招聚逋逃,穷极轻狡,无赖无行,不畏不恭。(《全陈文》卷二《文帝·收侯安都诏》)
但是形容词“无赖”并不是“无赖子”的同义表达形式,只有当“无赖”转类为名词而指具有“奸诈耍滑、品行不端”等恶劣品质之人时才和“无赖子”基本等值。这一转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已经实现,在所检68条用例中见到了10条,例如:
(1)(崔)浩曰:“……且楚之等琐才,能招合轻薄无赖,而不能成就大功。”(《魏书·崔浩传》)
(2)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颜氏家训·勉学》)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中古汉语,词性的形名转换,或者名动转换,⑥极为平常,所以“无赖”在形容词用法活跃的同时转变为名词,词义由性质状态转变为指具有这种性状的人,也极为自然。除了名词“无赖”,与“无赖子”意义等值的还有“无赖+(之)名”。
最早的“无赖+名”结构也出现在《史记》中,如:“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史记·吴王濞列传》)不过,这一例中的“无赖子弟”与“豪杰”相对为文,当指无依无靠的后生,和“无赖子”意义并不相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肯定出现了与名词“无赖”和后来的“无赖子”意义相近相同的“无赖+(之)名”结构。例如:
(1)欲役无赖子弟,驱不逞之人。(《全晋文》卷一二一《郭璞·奏请平刑》)
(2)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无赖子弟过于禽兽,至于父母并皆不知。(《梁书·武帝纪下》)
(3)教黄门五六十人为骑客,又选无赖小人善走者为逐马,左右五百人,常以自随,奔走往来,略不暇息。(《南齐书·东昏侯纪》)
(4)梁室多故,祸乱相寻,兵甲纷纭,十年不解,不逞之徒虐流生气,无赖之属暴及徂魂。(《陈书·世祖纪》)
(5)今逆悖之人、无赖之子,上罔君亲,下虚俦类。(萧琛《难神灭论》)
前3例“无赖+名”结构中的“名”分别为“子弟”和“小人”。例(1)“不逞之人”与例(4)“不逞之徒”意义相同,指犯法作乱、胡作非为的人,《左传·襄公十年》“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和《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是典型的早期用例;“无赖子弟”与之对举,意义相近,而且是特指具有这种恶劣品行的后生小子、年轻人。例(2)为这种特指理解提供了典型的语境。例(3)的中心语“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概念,指人格卑鄙的人,这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词,这个词的义位中则没有年龄方面的义素成分,也就是说,“无赖小人”的指称对象在年龄上没有特指的涵义,所涉年龄范围比“无赖子弟”更为广泛。
后2例在“无赖+名”中间插入定中结构的典型标志“之”。“属”有一个重要而又常用的义位是“种类、类别”,因为在古汉语里也常常指称人,如《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汉书·文三王传》“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所以也训为“同辈、同伙”,辞书并因此而设立一个义项,其实这种用法应该是“种类、类别”的特指意义,换句话说,这种用法及其意义应该是“种类、类别”的义位变体,“无赖之属”就是“无赖之类”,与上句“不逞之徒”对举,意义相近。“无赖之子”中的“子”已经是泛指人的名词。“子”泛指人的用法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如《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毛传云:“舟子,舟人,主济渡者。”《荀子·王霸》“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杨倞注云:“谁子,犹谁人也。”
三“无赖子”出现之后的同义表达词语
唐代及其之后,与“无赖子”同义且包含“无赖”的表达形式仍然是两种,一是名词“无赖”,二是形名定中结构“无赖+(之)名”,但是出现了具体而又关键的变化。
作为与“无赖子”同义的名词“无赖”,在隋唐宋时期有16例,占“无赖”全部用例的8.12%,在元明清时期有67例,占“无赖”全部用例的27.02%,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无赖”各义位使用总数中所占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无赖子”出现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得到广泛运用,在早期的500多年里(从晚唐至元代)只有18例,其后用例急剧增加,明清时期有106例,其中近80%属于清代用例,这个时期“无赖子”的使用频次甚至比同义名词“无赖”还高。
虽然从总量上看,“无赖+(之)名”的短语形式并没有因为“无赖子”的出现而渐趋消失,但从具体出现哪些短语以及这些短语的出现频率上看,则有显著变化。
首先,无标志的粘合式定中结构更为活跃,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仍然是“无赖小人”和“无赖子弟”。例如:
(1)“无赖凶人”。仅有1例:
允性仁厚,无威断,吴皮、王隐之徒,无赖凶人,皆加重爵。(《晋书·忠义传·麹允传》)
(2)“无赖奸民”。仅有1例:
恩既平,御史中丞邓润甫言:“闽越山林险阻,连亘数千里,无赖奸民比他路为多,大抵盗贩盐耳。”(《宋史·食货志下五·盐下》)
(3)“无赖军人”。仅有1例:
诸无赖军人,辄受财殴人,因夺取钱物者,杖八十七,红泥粉壁识过其门,免徒。(《元史·刑法志四·杂犯条》)
(4)“无赖少年”。有3例:
a.如遂潜结诸无赖少年,夜袭二军,破之。(《晋书·王如传》)
b.英倩弟英璘,家金州,州人缘以授官者亦百余,豪制乡曲,聚无赖少年以伺变,恃载权,牧宰莫敢问。(《新唐书元·载传附英璘传》)
c.市井无赖少年,多来倚草俯木,献技呈能,掇臀捧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5)“无赖小人”。有8例,如:
a.然所用者尽是小人,聚天下轻薄无赖小人作一处,以至遗祸至今。(《朱子语类·孟子五》)
b.文泰无赖小人,此必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明史·王恕列传》)
c.张仲轲者,幼名牛儿,乃市井无赖小人,惯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为业。(《醒世恒言》卷二三)
(6)“无赖子弟”。有12例,如:
a.自武德已来,称贤相者,房、杜、姚、宋四公,皆遭无赖子弟污圮先业,非独燕国之不幸也。(《旧唐书·张说传附陈希烈传》)
b.城中多无赖子弟,喜犯法,迪奏取其甚者,部送阙下。(《宋史·李迪传》)
c.到得长大来,一发不肯学好,专一结识了一班无赖子弟,嫖赌行中一溜,撒漫使钱,戒训不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第二,有标志“之”的定中结构出现总量并未明显减少,但是中心语主要是“军”“辈”和“人”“徒”4个词,而以“人”和“徒”用例最多,之前出现过的中心语“属”和“子”,这阶段没有见到相关用例。例如:
(1)“无赖之军”。仅见1例:
若陛下不改覆车之辙,以赏无赖之军,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今宜取见在财赋以给之,不必践前言而希苟悦。(《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
(2)“无赖之辈”。有3例:
a.弘肇都辖禁军,警卫都邑,专行刑杀,略无顾避,无赖之辈望风匿迹,路有遗弃,人不敢取。(《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
b.若遇不良之人、无赖之辈强逼为婚,非惟玷污了身子,抑且所配非人。(施惠《幽闺记》)
c.而无赖之辈关通吏胥,垄断货物,巧立辨验、折耗之名,科取数倍,奸弊百端。(《明史·黄泽列传附孔友谅列传》)
(3)“无赖之人”。有6例,如:
a.曹、濮人岂无应募?皆暴猾无赖之人,尚不以为虞。(《宋史·兵志六·乡兵三·保甲条》)
b.故王者之举必万全,其幸举者,崛起无赖之人也。(《元史·郝经传》)
c.而世蕃又以无赖之子窃威助恶。(《明史·董传策列传》)
(4)“无赖之徒”。有11例,如:
a.近岁螟蝗作害,旱暵延灾,因令无赖之徒,遽起乱常之暴,虽加讨逐,犹肆猖狂。(《旧唐书·郑畋传》)
b.他于四更时分,又引数个无赖之徒,不知何处去了。(《三国演义》二八回)
c.独有那些无赖之徒,听得贾府发出二十四个女孩子出来,那个不想。(《红楼梦》九四回)
第三,出现了不少新的“无赖+名”形式,其中心语都是单音词,而且中间都没有“之”,但这种三音节短语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
一种短语肯定是源自“无赖+之+名”形式,或者可以说就是“无赖+之+名”短语减省“之”而成。例如:
(1)“无赖民”←⑦“无赖之民”。如:
嗣宗乘间极言其阙失,冲大怒,系嗣宗于狱,又教无赖民被罪者讼嗣宗治狱枉滥。(《宋史·王嗣宗传》)
(2)“无赖人”←“无赖之人”。如:
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明史·宦官列传二·陈矩列传》)
(3)“无赖辈”←“无赖之辈”。如:
其人大抵皆闲官,义军之长、偏裨之属尤多无赖辈,征逐宴饮取给于下,日以为常。(《金史·陈规传》)
另一种短语可以看作“无赖+之+名”形式的“古化”,即用“者”替换了该结构中的“之+名”,而成为“无赖者”。这类用例较多,如:“有识者所不忍言,无赖者实为其党。”(《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当是时,宋与金为邻国,而襄、汉、扬、楚之间,豪杰皆自相结以保其族,无赖者往往去为群盗。”(《宋史·董槐传》)“端善为政,筮仕湘阴,猾吏束手,不敢舞文法,豪民无赖者远避去。”(《元史·谢端传》)
第四,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少数“无赖+的+名”形式,这是典型的白话短语。例如:“乞儿不过是抄化无赖的人,受了他亏,夫人若肯饶他,便不打紧,若不肯饶他,着当直的送到五城兵马司,打他一顿板子,重重的枷枷示他两三个月就出气了。”(《醒世恒言》卷二三)“龙既有这一番车庶,便自藏埋不住,好与少年无赖的人往来,习成偷儿行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打听了两日,谁知是个无赖的花子。”(《红楼梦》六八回)
四“无赖子”的源头短语与“无赖子”的意义演变
“无赖子”出现伊始以及其后500多年虽然用例不是很多,但是结构稳定,在句子中承担了作为名词的所有语法功能,几乎没有显示出有一个成词的具体过程,这与双音词由同形短语成词的情形很不相同。
首先讨论“无赖子”的源头短语。
我们认为,“无赖之子”是“无赖子”的源头短语。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在“无赖子”出现之前的诸多相同相近意义的词语中,除了名词“无赖”之外,还有“无赖子弟”“无赖小人”“无赖之属”“无赖之子”,在这几个同义近义短语中,只有“无赖之子”能够演变成“无赖子”,因为当这一定中结构中的标志“之”被紧缩而减省之后就能直接形成“无赖子”了。
第二,在上述与“无赖子”同义近义的短语中,只有“无赖之子”和“无赖子”的意义完全一致。关于这几个短语的中心语的意义差别,本文第二部分已有具体分析。
第三,在“无赖子”出现之后,尽管“无赖+(之)名”的各种短语依然非常活跃,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短语,但是“无赖之子”这一形式却再也没有出现,这表明“无赖子”正是“无赖之子”的替代形式。
众所周知,双音词与源头短语大多是同形的,也就是说,本来是短语,逐渐凝固成词,成词后内部成分的语法关系也许没有变化(少数双音词会出现重新分析现象),但成为双音词之后,其语义、语法特性和语音都可能与同形的源头短语不尽相同。⑧而“无赖子”与其源头短语不完全同形,源头短语有定中结构标志“之”,“无赖子”是源头短语紧缩减省“之”而成;但是“无赖子”的意义与源头短语“无赖之子”却没有什么不同。
接着讨论认定“无赖子”是否为词的标准。
“无赖子”一出现是不是就是词,抑或还有一个成词的过程?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有关双音词鉴定的标准对“无赖子”之类的三音形式并不完全适用;因为书面文献的限制,语音标准根本就无用武之地,古代辞书也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有效信息;因为“无赖子”无论看成短语还是词,其内部关系具有绝对的同一性,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绝对的同一性,而且“无赖子”出现之后包含“无赖”的其他同义近义短语也在使用,所以语法标准也很难使用。
因此我们认为,能够而且可以有效利用的鉴别标准应该是如下两条:
一是看“无赖子”出现之后,其源头短语是否继续使用。如果“无赖子”和“无赖之子”平行使用,那么就如同“伟大国家”和“伟大的国家”一样,有无结构助词都是短语;如果“无赖子”出现之后“无赖之子”就不再使用,那么就可以证明“无赖子”是“无赖之子”的替代形式。上文的考察已经证明,“无赖子”替代了“无赖之子”,因此“无赖子”就有了成词的可能。
再一个就是意义标准。如果坚持认为“无赖子”出现之后只要意义没有变化,就只是内部结构关系更为紧密的短语,只是为进一步成词创造了可能,当然完全有道理,⑨因为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赖子”与短语“无赖之子”的意义并没有区别;如果既考虑意义,又考虑“无赖之子”被替代的历史语言事实,那么,“无赖子”出现伊始就可以说已经成词了,也就是说,“无赖之子”中的“之”被减省就是“无赖子”成词的标志。本文采用前一严格标准。
最后讨论“无赖子”的词义演化。
词义具有客观性,但是词义的认识和概括则具有主观性。为了使我们的讨论不至于因此而引起歧见,我们首先引用《汉语方言大词典》关于“无赖子”的解释:
①〈名〉不务正 业、游手好闲的人。北京官话。北京告诉你,不许跟那个无赖子混在一起。老舍《四世同堂〉》:‘“瑞丰←天到晚照旧和一群无赖子鬼混。”②〈名〉无耻的人粤语。广东赤溪。1920年《赤溪县志》:“俗谓无耻者曰无赖子。”⑩
词典关于北京官话中“无赖子”的解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无赖子”的意义泛化为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二是“子”泛指人的意义虽然存在,但已经读成轻声,这样的“子”即使不能认定为词缀,至少可以视为准词缀了。古文献用例中的“子”是否已经读成轻声,没有判断依据,但是北京官话的这个释义则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古文献用例中出现“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这一意义,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时候的“无赖子”已经完全成词。
早期18个用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提供了释义的句中环境:“无赖子”与“奸民”(奸刁之民)、“游手”(游手好闲之人)并列,指贪吃、贪财的人(见例(3));指轻薄、脸皮厚、令人讨厌的人(见例(7)(13));指目不识丁、恣横不法、滋事妄为的人(见例(14)(16)(17)(18));指出身于市井或者乡间的低贱之人(见例(8)(9)(14)(18));指年轻人、恶少年(见例(4)(9))。综合上述几例可以认识到,“无赖子”为名词,指品行不端的一类人,这类人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征:年纪不大又没有文化、出身低贱而轻薄无耻、无正当职业而习性贪婪、刁横凶狠且结伙滋事。
逐条细绎此后的用例,我们看到“无赖子”还有其他一些特征,诸如好酒好色好赌、狡猾奸诈、不务正业等等,下面都是意义显豁的例证:
(1)蜀中有一无赖子,夏日大醉,裸体仰卧文昌殿前。(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一七·报应》)
(2)有无赖子醉溺石侧,石忽起击之,立死。(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五“血影石”条)
(3)会有无赖子挟势求欢,女不从,逐之使行,遂还洛阳。(冯梦龙《情史》卷一二)
(4)吴俗好赛五方神,岁必演剧月余,男女杂沓,无赖子多乘之以导淫贾利。(朱鹤龄《富顺刘公传》)
(5)近时邑无赖子,邀百人作百子会,人出银二两,摇骰子,点多者先收。(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囊底寄》“技巧”条)
(6)当按察公之卒,而里中无赖子构君子,有司数起狱相窘。(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四《文林郎知何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事芷阳沈君墓志铭》)
(7)乡有无赖子欲挠侮之,彦达报之以直,无赖子遂诬,以匠役赴京,尽瘁二十年。(钱谷《谢氏世德记·祝允明》)
(8)有司闻风,密行贿赂。于是无赖子乘机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卫使石文义亦瑾私人,厂卫之势合矣。(《明史·志七一·刑法三》)
(9)次年冬,有乡之无赖子,索诈不遂,寻短,计于半夜,潜往廷佐门首自缢。(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卷五“黄璧庵述六事”条)
(10)村中有无赖子某者,素狡黠,不事正业。(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六“江右刘氏阴德”条)
早期例证中“无赖子”与“游手”并列的一条最清楚地说明,当时“无赖子”所指的人虽然和“游手”性质相同,但是具体特点并不一样,而“无赖子”能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人”,用例见于19世纪中后期,现代承用之。但是必须指出,“无赖子”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人”之后,其之前的意义并没有消失。下面前4例是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人”,后6例则是之前的各种意义。
(1)市廛无赖子混迹其间,斜睨窃探,恣意品评以为笑乐。(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卷二“广东火劫”条)
(2)某甲者,京师无赖子,居城西陋巷中,与乞儿椎埋伍者也。(李岳瑞《悔逸斋笔乘》“独行谣诗事”条)
(3)雨墨在灯下一看,见他头戴一顶开花儒巾,身上穿一件零碎蓝衫,足下穿一双无根底破皂靴头儿,满脸尘土,实在不像念书之人,倒像个无赖子。(石玉昆《七侠五义》三三回)
(4)只要小姐说一句,我这人是个无赖子,决不可近,我便死心塌地,不敢再转小姐的念头了。(不肖生《留东外史》七四章)
(5)其时,翁以家计渐充,谋营屋宇,为乡里无赖子所阻挠,至吹求无所得。(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一“汤氏阴德”条)
(6)初只见儿童嬉戏,后则无赖子于上元灯市,百十成群,乱挝乱哄,因缘为奸,俾鼓声以掩之。(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一“太平鼓”条)
(7)少年以重币请其术,不可。或怪之,则曰:“此皆无赖子,岂当授艺以助虐哉?……”(《清史稿·列传二九二·艺术四》)
(8)李二亦一无赖子,尝烧香聚众,联结党人赵均用、彭早住等,攻陷徐州,作为盘踞地。(蔡东藩《元史演义》五四回)
(9)裘甫一无赖子,揭竿而起,骚扰浙东,得良将以荡平之,本非难事。(蔡东藩《唐史演义》八八回)
(10)这个无赖子屡次乘我出外,即来我家中调戏我妹子,并盗窃我的物件,于今他还敢平白栽污,说我妹子是他的妻子。(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四章)
五 余论
我们原本还希望通过“无赖子”的考察来探求三音词成词的其他规律性问题,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仅仅靠这样一个例子的解剖还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本文最后把我们认为值得深入探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问题作为“余论”写在下面,不过这里只是提出了问题,并非真正的“论”。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到,“无赖子”的成词过程是:源头短语→脱落“之”使短语凝固化→意义进一步丰富,“子”进一步虚化并读轻声完全成词。“无赖子”只是一个个案,为数不少的三音词还有很多具体情形,它们成词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是什么?与双音词成词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点?
在“无赖子”出现之前就已经作为名词使用的“无赖”,并没有因为“无赖子”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相反,却一直并行使用,直至今天;但是在两者使用频率达到旗鼓相当的明清之后,“无赖子”却逐渐转入方言,而“无赖”则进入全民通语得到广泛使用。“无赖子”在与“无赖”竞争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规律是不是“无赖子”在与“无赖”的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的全部原因?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双音化是主要规律,三音节不是汉语韵律的主流,“无赖子”在和“无赖”的竞争中自然会处于劣势,这是现成的也是合理的解释,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因为“无赖子”并没有被“无赖”彻底挤出汉语词汇系统,之前“无赖子”甚至一度超过了“无赖”的使用频次,尽管最后使用范围缩小了。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赖”始终形名兼类,直至今天也是既可以说“这人很无赖”,也可以说“这人是个无赖”,而“无赖子”表义则是很明确的,始终是名词,这是不是表明“无赖子”的存在对“无赖”的表义模糊性具有补充作用,尤其是在口语方言中?
在“无赖子”出现后不久,还出现了一个新词“赖子”,古人把“赖子”和“无赖”看成同义词:“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子’。”(《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九·高季兴世家附从诲世家》)但是这3个词的内部结构并不一样:“赖子”是附加式,即动词语素“赖”(抵赖义)和词缀“子”结合而成;“无赖”是由动词性语素“无”和形容词性语素“赖”(善义)构成的动宾结构复合词;“无赖子”则是形名定中结构,并经过了一个成词过程(这里指的是“子”的虚化)。但是这3个词作为名词在表义上、所指上都具有同一性,那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为什么至今能够共存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中?
注释:
①拙文题为《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载郭锡良、鲁国尧主编《中国语言学》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本文凡涉及“无赖”的引例或论述,均参该文。
②《汉语大词典》第七册154页“无赖子”条下所引最早用例为明代。《杂纂》,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介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署为李商隐义山纂。台湾学者昌彼得因《新唐书·艺文志》和《崇文总目》俱不载本书,疑为后人伪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猜测或为中和年间临晋令李就令号义山者所为,未必定属商隐。二说均无确证,本文据陈振孙所载以此书归属李商隐。该书未见单刻本,在《说郛》中与王君玉《续纂》、苏子瞻《续纂》合刊,共三卷,名《义山杂纂》。
③李商隐生活在约公元812-858年间,《元史》最后编成于1370年。
④“无赖”也写作“亡赖”“无俚”“无聊”等,为避歧繁,本文不涉及“无赖”之外的其他书写形式。
⑤(1)《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2)《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3)《史记·吴王濞列传》:“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
⑥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转化”,有人称之为“转类”,这是词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是跟语法密切关联的一种词义产生方式。
⑦“←”读成“来自于”。
⑧详参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版。
⑨如果坚持这一严格的认定标准,大型辞书中收录的三音词就需要重新审核。
⑩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568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北京土语辞典》《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北京话词语(增订本)》给“无赖子”标音时,“子”都标轻声,其中《北京土语辞典》释义上增加了“谓有所要求,而纠缠不已的手段”一项。
语料检索所据电子文献:
[1]北大语料库http://ccl.pku.edu.cn/Yuliao_Contents.Asp
[2]《瀚堂典藏》数据库http:/www.hytung.cn/
[3]《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引用文献:
[1]安遇时,等.包公案[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不肖生.留东外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3]蔡东藩.唐史演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蔡东藩.元史演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冯梦龙.情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3.
[6]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7]福格.听雨丛谈[M].汪北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洪迈.夷坚志[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李商隐,等.义山杂纂[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1]彭乘.墨客挥犀[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钱泳.履园丛话[M].张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石玉昆.七侠五义[M].秦磊,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16]王夫之,等.永历实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17]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王士禛.池北偶谈[M].勒斯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刻本.明万历中刊本.
[20]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2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2]于敏中,王际华,等.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M].台北:世界书局,1988.
[23]原(民国)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4]张岱.陶庵梦忆[M].淮茗,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25]震钧.天咫偶闻[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26]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7]《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国野史集成: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8]钟惺.夏商野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