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系统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执政、怎样执政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关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共产党为什么执政、靠什么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是共产党特别是成为执政党后长期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论。我们党的执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者,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者。他们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并对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党的纲领和策略进行了科学的设想。这些都是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思想。但由于缺乏执政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尚未成形。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实践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在共产党执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奠基人。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应该如何执政的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加上列宁始终处于以剧烈的国内外阶级斗争为特征的历史条件下,他本人又过早离世,对许多复杂问题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取得了全国政权,成为长期执政并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问题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既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又以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实践在继续着,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也在发展着。我们党的执政实践在继续着,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也在发展着。根据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这既是对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丰富发展,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实践意义 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适应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现实课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从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并进而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党的执政理论指导下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是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的指导,而且还必须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党的执政理论为具体指导。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正是为了使我们党的执政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实践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只有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以不断发展着的党的执政理论来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才能使我们党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巩固执政基础、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扩大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以达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使命的根本目的。
二、关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基本内容
胡锦涛在2004年6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又强调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和“执政能力”等主要方面。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执政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追求的执政理想,是建立在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思想观念,是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执政理念指导和决定执政实践,不同执政理念导引下的执政实践会有极大的差异。执政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为什么执政?也就是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二是怎样执政?也就是为实现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从第一个层面上讲,毛泽东倡导和确立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提出党要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并且明确使用了“执政理念”的概念);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决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从第二个层面上讲,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党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执政理念群,如“走自己的路”、“与时俱进”、“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执政”)、“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稳定”、“从严治党”等等,其具体内容涉及党如何执政的诸多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除继续重申了上述这些执政理念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强调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实践层面上是执政方式,在理论层面上则是执政理念。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执政经验,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是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赖以维持和巩固的基本条件。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执政基础与执政能力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执政基础支撑着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又反过来强化执政基础。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可以分为政治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实现自己的执政使命,就必须多方面地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特别是要解决好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问题。否则,不但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实现自己的执政使命,而且连其自身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我们党始终注重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紧紧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并就如何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了深入探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纳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强调要通过“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要通过“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要通过“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巩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要通过“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就从各个方面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具体部署。
3.执政方略 党的执政方略是执政党为实现其执政宗旨、执政目的和价值追求所选择的一种关系全局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不同的执政方略,蕴涵着不同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执政方式,反映了对执政规律的不同认识。一个政党的执政方略体现了这个政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目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智慧。一个执政党能否制定和完善其科学的执政方略,不仅关系到其执政目标和执政使命能否实现,而且还关系到其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因此,一个成熟的执政党,无不注重其执政方略的完善。我们党的执政方略,就是我们党为实现执政为民这一根本执政宗旨、执政目的和价值追求所选择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它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目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智慧,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形成了许多反映“三大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的执政方略,如依法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方略、改革开放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其中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最为基本的执政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决定》特别就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强调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等方面来完善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略。
4.执政体制 党的执政体制即执政党执政的具体制度,同党的领导体制密切相关。它是执政党基于执政的基本制度,根据党实现其执政任务、执政使命的需要,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在自己的执政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也是在执政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的。体制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执政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廉价、高效,能否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对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至关重要,而且这本身就反映了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从国情(包括历史和现实)出发,确立和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制度。在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党在自己执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整套执政体制。但是,党的执政体制也是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健全和完善的。从现实需要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必然要求和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变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自身体制健全、结构合理、依法治国的坚强有力的执政党。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不断学习、适应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学习、适应和掌握现代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必须健全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才能使自身的执政能力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们党的执政体制,《决定》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举措。贯彻落实《决定》所提出的制度和措施,将使我们党的执政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5.执政方式 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途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同党的领导方式密切相关。它所涉及的是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一是取决于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三是取决于执政理念。随着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化,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也必将发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历史传统和当时的党情、国情所决定,我们党采取了以政策为主的执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执政职能,甚至由自己直接代行国家政权的职能。这种执政方式也就是“以党代政”的方式。随着我们党从一个完成革命任务的革命党成为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的变化,要求党的执政方式也应随之调整,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党却未能在实践中自觉有效地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重新提出了转变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的问题。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内在地蕴涵着“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确立,表明了我们党将在执政方式上致力于实现由“以党代政”向“依法执政”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我们党还一再强调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决策科学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如何进一步改进党的执政方式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决定》集中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成果,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重要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辩证统一的,表明我们党对执政方式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
6.执政资源 党的执政资源是指政党赖以取得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资本(能量)及其来源。一般说来,政党的执政资源主要可以分解为政治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1)政治资源,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党及其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的认同、支持,政党具有的对公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政党自身具有的良好作风的优势等。这些资本(能量)综合起来,就使政党具有了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加强大的政治能量。政治能量的大小,是政党从在野走向执政的决定性力量。政党执掌政权后,政治能量即转化为执政的政治资源。(2)组织资源,主要是指政党自身具有的组织优势、人才聚集优势等。但是,政党在执政后由于掌握了国家的整个组织系统而成为该系统的核心,其组织能量也就远远超出了一般政党自身具有的组织能量。这种包括整个国家组织系统在内的组织能量,就成为执政党执政的组织资源。(3)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执政党的经济能量及其来源。一般政党都具有自己可支配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经济能量。同样,政党在执政后由于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力量,它的经济能量也远远超出了一般政党自身具有的经济能量。这种包括公共权力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经济能量,就成为执政党执政的经济资源。(4)意识形态资源,主要是指执政党精神文化上的能量及其来源。政党都需要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公众,以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力量。政党执政后,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相结合,上升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同时又通过国家宣传机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灌输,尽可能使社会公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律意识和社会心理等等。这样,就构筑起政党执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撑,也就是形成了政党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政治资源是政党能否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决定性因素,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则是政党能否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三大基础性因素。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党的执政资源的建设,不仅十分珍惜执政资源、悉心保护执政资源、合理使用执政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执政资源的效能,而且还特别注意创造执政资源、积累执政资源、扩大执政资源,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7.执政环境 党的执政环境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无法回避的周围的境况,主要是社会境况。这种环境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就国内环境而言,又可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执政环境与执政基础、执政资源和执政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本身就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的执政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在执政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极为重视执政环境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改善和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在国际上,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促进新安全观的树立,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在国内,我们则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一种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
8.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在我国,我们讲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基本内涵的这一界定全面而科学,一方面,它内含了党的执政方式,即“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涵盖了党执政的主要任务,即“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又可分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健全党的执政体制、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扩大党的执政资源、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基本途径
胡锦涛在2004年6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不仅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任务,科学概括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基本途径。
1.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一个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阐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指针。我们党的执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它不是外在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而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同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我们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不要撇开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去创立什么新的执政理论,而是要使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实践新经验、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使之与时俱进,更加完善。所谓继承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从而也就背离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目的。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研究,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把坚持与发展统一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执政实践之中。
2.必须系统地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
党的执政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党的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党执政的全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执政理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党都会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和概括了55年来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主要经验,深刻地阐述了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把握,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依据和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就必须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
3.必须不断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经验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不仅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而且要注意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这是党的执政理论赖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全面总结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我们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期中国的国情党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系统揭示了共产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如何执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共产党如何执政的根本问题,既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领导全党按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经验。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及时地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经验,给党的执政理论增添新的内容。
4.必须注重借鉴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政党执政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一个政党,尽管会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其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也会有极大的差异,但要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就不能不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要总结执政经验,就不仅要总结我们党自己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注重总结和借鉴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党的启示尤其深刻。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2000年7月,执政达71年之久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大选中败北。中国国民党1949年被赶下大海,2000年又在台湾岛上丧失了执政地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也好,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和中国国民党也好,它们是如何丧失执政地位的,其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党汲取和借鉴的。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也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好,我们都不能不注意总结、汲取和借鉴它们的经验教训。
5.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我们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也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同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新的执政实践基础上推进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极其艰巨,我们党在新的执政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进行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就必须把研究和解决我们党在新的执政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同时也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也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执政实践中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我们党的执政使命。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同志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同志的指导和支持,特此致谢。)
标签:依法治国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依法执政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