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回顾_经济学论文

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回顾_经济学论文

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2)03-0009-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在全社会范围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同时,有关经济信息化和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经济学和各门社会科学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并指出各个派别的研究特征和理论内涵。这些研究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派别:

一、主流的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经济学科,马尔萨克、斯蒂格利兹、阿罗等是这一学科的创始人。信息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从不完全信息角度重新考察新古典理论的各个方面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是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的,因而信息自然被排除在了经济学大门之外。信息经济学否定了这一假设,他们从信息的不完全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出发,提出了“信息搜寻”也需要成本,也能带来收益,从而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们除了提出“信息搜寻”、“信息成本核算”和“不完全信息”等概念,其研究范围几乎涉及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所有基本问题。概括起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搜寻和信息成本、非对称信息和刺激机制的设计、私有信息与资源配置和市场失败、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行为模式、信息与经济组织理论、新福利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和噪声对竞争均衡和垄断的影响等方面。

二、信息部门经济学

主流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契约安排问题,它与人们目前所研究的信息经济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为了把这种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与人们目前讨论的把信息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的信息经济学相区别,把前者称作主流信息经济学,后者称作信息部门经济学。信息部门经济学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及信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中国的学者给这一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作一定义,即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与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律;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的特征与规律。[1]

这一领域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由美国学者F·马克卢普所开创。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知识生产的机制,并对美国的知识产业进行了测算。马克卢普把30个产业部门的知识生产与分配活动分为教育、研究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大类,具体测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约1364.36亿美元),大约有31%的劳动力参加知识部门的工作。

马克·波拉特在信息产业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信息经济进行了定量测算。其研究成果于1977年以九卷本的大型研究报告《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为题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成果为信息经济学在产业结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对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分析,不断深化着对信息部门经济规律的认识。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和哈尔·瓦里安在《信息规则》一书中,对信息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形成规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布鲁斯·金马格的《信息经济学》一书也专门探讨了信息产品的定价、市场运行和管理问题。此外,对信息经济的探讨还出现在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和新经济等名词不同但内容大体相近的领域,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对信息经济的研究。

三、网络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网络时代或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经济的探讨成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例如,乌家培认为,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以下特点: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3]杨培芳把网络企业的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服务贸易性;外部经济性;普遍互联性;自然垄断性;强时效性;可共享性;成本递减性;边际效用递增性;交易不可逆性;价值的不确定性。

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以数码化技术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有的信息都进行数字处理,形成数字型的信息,它才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并进行传送和流通。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作数字化经济。[4]有相当多的文献就是从数字经济的角度研究经济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的,例如,美国商务部的研究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和《新兴的数字经济》就以数字经济为题全面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报告还把美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几年中所表现了“两高一低”(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所谓新经济归结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经济就是新经济。

与信息部门经济学相比,网络经济学对经济信息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信息产业这一部门,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经济体系,它所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无疑会更加全面。例如,泰普思科认为,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经济体系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新的经济体系是知识的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是数字化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是虚拟化的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是分子式的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是网络状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中中介者的功能逐步削弱;新的经济体系中主导部门由电脑业、通讯业和信息业聚合而成;新的经济网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隔阂渐趋模糊;新的经济体系中即时性是经济成功的关键;新的经济体系是全球化经济网;新的经济体系造成大量矛盾和冲突。[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信息经济和新经济的一些学者们认为,信息经济或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失去了效力,但是,这种观点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和哈尔·瓦里安专门研究了所谓的网络经济,他们提出的结论是,可持续的经济规律可以指引你在当今纷乱复杂的商业世界中乘风破浪。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或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不会改变。现在所谓的“信息”规则不过是一直适用于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产业(如航空业)的规则的扩展而已。[6]

四、信息社会学

信息产业经济学主要把信息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来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生产力的组织方式,而不涉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因而存在很大局限。信息社会学以信息技术和经济信息化为基础研究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趋势,从而弥补了信息经济学的不足。

早在1976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就对信息社会作过全国深入的理论分析。他认为,前工业部门主要是资源采撷,它的经济是以农业、矿业、林业以及天然气或石油等其他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使用能源和机器技术从事制造商品,后工业部门从事加工处理,其中电讯和电脑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极其重要。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则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说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他总结道,后工业社会新的特征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第一,理论知识的首要性;第二,新技术知识的产生;第三,知识阶级的扩展;第四,从商品变服务;第五,工作性质的改变;第六,妇女作用的增大;第七,科学和社会的日益结合;第八,工作地点成为政治单位;第九,能者统治;第十,信息和时间的匮乏成新的匮乏;十一,信息经济学强调合作的战略。[7]丹尼尔·贝尔对后工业社会的这种分析及其理论实际上成为后来各种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理论的基础,对信息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第一种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大量生产的知识代替了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他认为,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中,其中有五件事情是重要的:第一,信息是真实的经济存在,而非抽象的思想;第二,通讯和电脑技术上的新发明将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加速变化的步伐;第三,新的信息技术首先用来解决旧工业的任务,然后逐步产生新的活动、新方法和新产品;第四,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第一,新信息时代的技术并非绝对的,它的成败取决于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后果。[8]

信息社会学对信息问题的研究克服了主流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和网络经济学只重视经济生活的自然因素,不重视社会因素的缺点,从不同方面对信息经济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五、信息政治经济学

这里所谓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是指那些从组织、体制和经济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经济的信息化的各种理论。

从企业制度的角度看,人们注意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出现了“网络化”、“人性”化、“柔性”化和“扁平化”的趋势,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福特主义模式向后福特主义模式过渡;企业的产权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W·E·哈拉尔,把这种变化称作新资本主义;[9]企业的分配制度出现了从政府体制的角度看,人们把信息时代的政府称作是“智能型政府”和“第三者政府”,它是执行那种特别强调“科技”和“人才”,支持他们生产“主意”以加速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的政府。第三者政府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发挥其导向作用,只是掌舵,而不管划桨。集中精力指导整个公司,制定政策、立法确保每个企业都能拥有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自由度和奖惩制度,从而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直接提供服务。[11]此外,权力下放革命,非政府组织增多和影响扩大也是信息化的一个结果。

信息化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发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但是,对于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看法有很大不同。从7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经济信息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并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符号经济、虚拟经济、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提法来概括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学者断言,经济的信息化已经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社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说:网络资本主义就是“没有摩擦的资本主义”但另一些学者则不同意这种判断,他们强调,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阶段性变化。从基本社会制度来看,西方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仍将存在,还产生了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劳动者不适应这一转变而失业;劳动者因知识高低不同扩大工资差距而发生新的分化;大企业集团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垄断和支配;社会两极化加剧;效率与公平之间反差更加突出等等。资本主义基本规律仍在起作用,而且有些规律的作用如资本积累规律、价值规律、发展不平衡规律等的作用,将更加突出。[12]

【收稿日期】2002-03-10

标签:;  ;  ;  ;  ;  ;  ;  ;  

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回顾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