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59(2003)02-0070-0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全国特别是对老工业基地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综合国力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得以迅速提高的坚实基础。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已表现出力不从心,并相继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新世纪的开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将为其未来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历史回顾
1、东三省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位次后移
所谓老工业基地,是指建国后国家于“一五”、“二五”期间为了建成国家工业化体系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特定地区而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的经济基础。这里主要是指东北地区以煤炭、钢铁、石油、机械制造以及森林采伐业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地区,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经济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辽、吉、黑分别位于全国的第一、四和二位。其中辽宁省到1994年以前一直名列全国第一。到1995年辽宁名列全国第四,吉林第十一,黑龙江第八。而东三省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5.3%,辽、吉、黑分别为13.7%、14.6%和13.4%,人均GDP增长速度则分别名列全国第二十、十六和第二十二位。虽然近年来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深化改革,但到2001年东三省的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序仍在中间位次徘徊分别为第八、十五和第十位。值得指出的是,2001年吉林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二。东三省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6859.58元,辽宁为5797.01元,吉林为5340.46元,黑龙江为5425.87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2.57、1519.12和1433.71元。
2、优势产业风光不再,工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三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吉林、黑龙江的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东三省的煤矿采掘业多已走向生命的终结;辽宁抚顺集所有产业于一身,矿山机械、石油、冶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却无一盈利;吉林的吉化、碳素、铁合金曾在全国排名老大,但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以吉林省为例,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根据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变化则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近年来的下降趋势。
表一,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表中数字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1)
表中数字表明:改革开放前,吉林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吉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吉林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
3、技术改造投入大,但收效低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几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以吉化为例,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吉化于“九五”期间增上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南方六十万吨乙烯项目已经投产,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三十万吨乙烯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几经折腾,至今仍未摆脱亏损的困境。
辽宁从“九五”开始到1999年,总投资达1415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99%,增加70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975亿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52.1%和131.3%,然而,化学、冶金、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石油化工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成本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冶金工业耗能大,效率低,效益差。1995年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只有30吨钢/人年,仅为日本新日铁的1/27;机械工业整体水平同国外差距20年左右;电子工业由“六五”时期的第3位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11位,工业产值不到广东省的1/6。
4、大批企业关停并转,工人下岗,生活水平下降
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334.4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222.3万人,占比由1990年的28.6%下降到2000年的1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以吉林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不同年份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劳动力就业情况。
表二,吉林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
(表中数字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1)
吉林省的劳动力回流现象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东北三省2000年劳动力就业情况统计表可以证明这一判断:
表三,东北三省2000年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及比重
(表中数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因为辽宁和黑龙江省工业化程度一直高于吉林省,所以2000年所反映出来的数字足以说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存在劳动力回流于第一产业的问题。与此相伴随的是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平下降,(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到全国倒数第二)城市化进程放慢,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二、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分析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由兴到衰,由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卓著到几乎拖了全国经济的后腿。既有所有制固化的原因,也有体制僵化的缘故,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结构老化,技术水平落后。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导致了东三省经济增长缓慢。主要应归结为以下原因:
1、所有制固化,造成经济动力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当年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的集中投入形成了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不仅规范了地区性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整个东北经济区内,国有经济优先的思维定式,制约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高比重的国有经济格局使东三省整个经济因体制单一而缺少竞争环境。即使近年来相继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因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竞争压力不足。缺少竞争,必然伴随着不思进取,缺少活力。因此,养尊处优的国有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同时,因为所有制固化,阻碍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仅仅依赖于国有经济,当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失利之时,其他经济成分不能起到相应的补充作用,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东三省经济区的经济全面下滑。
2、技改资金不足,导致设备老化,技术落后
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机械设备,大多是我国于“一五”、“二五”期间以及20世纪60年代投资建设的。经过多年的经济运行,已经相继进入暮年。我国建国后为了集中精力建成工业化体系,国家于每个五年计划都要安排数十项大的建设项目,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在考察第二部类的物质更新和价值折旧的问题时认为,在资本运动中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和投入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资本更新的时间也不同。因此,总有一部分固定资本使用寿命终结,需要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物质替换,而另一部分固定资本则正在使用中,价值还在随产品出售。要保证资本简单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有序进行,必须不断进行固定资本更新。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物质更新与价值折旧相一致。由于我国一直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因而比较注重新项目的投入而一度忽视对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忽视资本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转移的不一致性。因此,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设备折旧率提取过低,不能满足不变资本实物形态转移的价值积累,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进行设备改造,致使企业为技改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也就是企业界曾经戏言的“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是不战而败。
3、机制僵化,企业缺乏技改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冲动。即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将资源配置到能够实现超额利润的产业和行业。这种追逐利润的原始冲动,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但在市场转轨过程中,国有经济尚未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束缚,因此,企业缺乏自觉调整的动力。一方面,由于各种行政主管单位的存在,使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企业不能直接追求自身利益,它还要受制于行政主管部门的条条框框。这种干预使追逐经济利益的行为受阻。另一方面,机制僵化使企业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因此,不能顺应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生产大量价值得不到货币实现的过剩产品则成为必然。
4、金融市场不完善,干扰企业技改的有序进行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体制转轨的不断进行,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职能作用日益得到体现。但即便如此,企业要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仍然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是要受到技改资金制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始终呈持续增长之势,但企业要得到技改资金仍然难上加难。一方面银行系统由于呆坏帐的逐年增多,为了避免风险,客观上,必然产生借贷现象,从而增加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成本和阻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相当大一部分企业要想通过股票市场融资,也变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近年来股票市场走熊,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失去昔日的风采,不仅其经济实力下降,在全国的排位后移,而且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老工业基地要重获生机,必须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三、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1、适度发展信息产业,启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其高效益、高回报率是任何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了明确的描述,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显著特征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而言,适度发展信息产业是再次振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如何抓住机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途径。吉林省近年来以长春、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通过特殊政策,吸引大量资金和高科技项目,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如吉林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软件产业,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全省软件及信息服务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6亿元,成为吉林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信息产业毕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首先要求巨额的资金投入。作为具有资金瓶颈的老工业基地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是一个省、区所难以承受的。第二,信息产业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数量有限的劳动力。信息产业巨额资金与少量劳动力需求,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短缺及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马克思关于技术排挤工人的论点在信息产业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大量就业,决不能单纯寄希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只能是适度发展信息产业。
2、把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关键
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之所在。而同时也为信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空间。就一般意义而言,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冶金、石化、煤炭、机械、汽车、造纸、建材等行业。这些产业曾经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今天乃至将来仍将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这是因为这些产业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同时,这些产业中有些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从而尽可能多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紧紧抓住以信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关键,并把技术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主要环节,迅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电子信息产业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投入产出比为1∶4以上,有时高达1∶10。因此,把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捷径”。当然,不同的省区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选择传统产业改造的主攻方向。如吉林省,在汽车、食品、医药、制造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这也正是吉林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
3、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求制度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尽管经过几年的体制转轨,但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封闭的自组织状态,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兼容性相互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政策、体制和制度等制度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增加、利用或配置技术资源,产出量都不会超出某个最大的产出水平。因此,要在未来赶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打破这种封闭的自组织状态,革除僵化、低效的管理体制,实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和观念转换加快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引用,在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带来管理方式、工作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的变革,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在新的层次上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4、加强对就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使之适应升级后的产业技术要求
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原有传统产业中的下岗人员,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技术陈旧,并且年龄偏大。为了适应提升后的产业技术要求,必须加强对下岗人员中年龄适中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且要改变原有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供需失衡状况,增强对高等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加快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培训,使其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充实到改造后的新型产业中去,成为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总之,经济全球化使老工业基地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其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怜悯与慈悲,必须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增强竞争力。要不断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壮大自己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①张燕喜.石霞: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2,11,8。
③新华文摘[J]2002,11。
④中国产业经济研究[M]西南财大出版社,2002年版。
⑤经济纵横[J]1999,1,63。
⑥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⑦中国统计年鉴[M]2001年版。
⑧吉林统计年鉴[M]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