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硅巷经验谈南京硅巷建设建议论文

从纽约硅巷经验谈南京硅巷建设建议

姜 琴,陆红姝

(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南京 210018)

摘要 :“创新”一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愈发显得重要。南京科创资源丰富,但也存在老城区资源利用不充分,创新资源流失等问题。“硅巷”模式为城市资源再利用提供了借鉴,通过分析纽约“硅巷”经验,结合南京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硅巷;因素;分析;建议

“创新”一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愈发显得重要。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中,如何激活老城区资源,为创新创业、推动城市发展服务,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美国“硅巷”的讨论日渐活跃,但见诸文字的主要是媒体的描述性、宣传性的报道,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国内个别一线、二线城市,包括上海、南京、西安等,已关注“硅巷”模式,并已经或正尝试纳入政府规划。但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将“硅巷”本土化是模式成功的重要一步,为此,文章对纽约“硅巷”进行多角度分析后,结合南京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时域交叠的信号检测与估计问题会在很多场合碰到。典型的检测方法是利用匹配滤波器提取掩埋在噪声下的目标信号,但是当两信号相距较近时,强信号的旁瓣可能会掩蔽临近的弱信号,很难将其分辨开。为了减小这种掩蔽效应,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从波形的角度,采用相关性能好的波形,例如伪随机码或者线性调频序列,能够降低信号旁瓣电平。另外一种是采用参数估计方法,例如最小二乘估计、基于LS的非匹配滤波等[1-2]。其他算法还有EM算法[3]和SAGE算法[4],以及SF Cotter等提出的稀疏信道估计的匹配跟踪算法[5]。这些方法假设所有的信号都是时域理想采样,忽略了非理想采样的影响。

1 “硅巷 ”的内涵

“硅巷”兴起于1990年代,是一个没有固定边界,也无特定地点的“虚拟科技园区”。从空间上来说,初期的“硅巷”发源于曼哈顿第五大道和23街交汇的熨斗区及周边街区,后来不断扩张到其他地方,如今的“硅巷”则通常是指聚集在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等地的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1];从行业上来说,“硅巷”是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2]。其主要业务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具体业务也在不断更新,即“硅巷”的产业就是将科技应用到所有行业。因此,我们认为“硅巷”是指基于中心城区的产业转型模式打造的无边界科技创业园区。

2 “硅巷 ”的特点

“硅巷”的名字由“硅谷”衍生而来,这暗示其高科技性质,“硅巷”的主要业务不是技术开发,更多的是技术的多元应用[3],从典型案例中,我们认为“硅巷”具有人才多样性、产业多样性和配套多样性的特点。

丰富的人才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前提。纽约每天大概有600万人进出,特大都市的人口密度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样本。他们每天接触到非常多的客户类型,从这些不同的人身上提取不同的需求,进而利用科技提供最贴近市场的产品。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达,这些人在“硅巷”用科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科技让生活更有趣,让技术“活”起来,使科技向市场生长。

纽约完善的教育系统更是有力地促进了“硅巷”创新环境的形成。首先,纽约拥有科研力量强大的研究性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福德汉姆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便捷的资源。一方面,大学在学科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大学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应用研究,加大了校企合作,培养出了应用科学人才和工程师。其次,纽约还有培养熟练技工的社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本科大学及学院以及有利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的开放学校,有助于把纽约居民培养为高科技公司的理想员工。

产业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以纽约的新媒体行业为例,这是被科技渗透的传统行业之一。“硅巷”出现初期,纽约拥有强大的传统媒体行业,18%的美国出版产业从业人员住在纽约,80多家有限新闻服务机构、4家国家级电视网总部、至少25家有线电视公司、35家以纽约为基地的广播电台和100多家地区性广播电台,听众达1 400多万[4]。这些传统媒体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科学技术更新周期十分短暂,只有不断掌握最新技术才能抢占商机,新媒体应运而生。

④在同一条河上,上游水库先蓄水,下游水库后蓄水;在干支流之间,支流水库先蓄,干流水库后蓄。对于长江干流,应该是金沙江等上游的水库先蓄,而三峡水库后蓄。同样,支流上的水库影响是局部的,干流的影响是全局的,支流水库应该考虑先蓄。

完善的配套是“硅巷”成功的必要条件。“硅巷”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落户纽约,中心城区完善的生活设施,大量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给予创新人才更多的机遇与活力,高机会、高利润和高生产率与高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并存,密度的创新公司让创业者更容易寻找到潜在合作伙伴、技术人才等[5]。而新媒体、科技金融等不同行业因科技相互依赖,不断渗透,又进一步完善了“硅巷”的创新生态。例如:纽约完善的金融系统将新媒体带到了国际舞台;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发达,最时尚的城市之一,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纽约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4年底,纽约高校集聚了全美10%的博士、10%的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近4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6]

各类资源的融合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让纽约成为了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沃土。据Digital.NYC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1月,纽约市共有10 080家创业企业、234家投资者或投资机构、105家办公空间(包括联合办公)、122家孵化器和加速器,科技创业公司创造的新增直接就业岗位占纽约市总数的58%[7]。多个行业的众多初创企业聚集在纽约的中心城区,大量独角兽企业在“硅巷”落户,Google、Facebook、Twitter以及Microsoft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在纽约开设大规模研发中心或第二总部。

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湖试验基地参加杂交中籼新组合品种比较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177.0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89%,增产显著。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186.0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30%;2017年参加续试,平均每公顷产量9 298.7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2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242.4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29%;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798.5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62%。

3 “硅巷 ”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对“硅巷”也越发关注,部分一线、二线城市如上海、南京、西安,已关注“硅巷”模式,并已经或正尝试纳入政府规划。上海市静安区借鉴天然条件相似的“硅巷”经验,瞄准提升区域内众创空间能级,着力打造“上海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区”。“螺蛳壳”里的虹口区通过老厂房改造,和现有写字楼、棚户区改造释放出来的空间,嵌入式地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园区[8]。例如将江湾站遗址纪念地与明珠创意产业园合作打造成商旅文产业结合的年轻人创客基地——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9],同时成立3家“虹口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驿站”,并最终形成“15分钟创新创业服务圈”。政府在不断探索,“硅巷”的成功不是由某个单独因素决定的,而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为推动“硅巷”发展路径上的本土化,我们从市场潮流、创新生态、政府协作三个方面来分析“硅巷”模式成功的影响因素。

3 .1 顺应科技市场潮流

“硅巷”建立初期,纽约市政为协助“硅巷”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具体政策如表1所示。

3 .2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 .2 .1 占据区位优势

纽约作为金融中心为“硅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丰富的资金来源、完善的资金链以及大量的成熟风险投资机构[1],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区集中了大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十分便于创新创业企业获得所需资金。华尔街巨头们追求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竞争力,纽约已成为美国金融科技企业最喜欢落脚的城市。金融巨头的需求同时带动了初创企业的生长。

到2020年,要把南京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16],这既响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城市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借鉴“硅巷”经验,盘活南京老城区资源,这不仅能促进南京中心城区的复兴,更能有效的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弹性。结合南京特点,我们认为:

“硅巷”是技术、艺术和产业的融合,创新人才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包容的纽约文化能使多样化的人群共存进而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的知识水平,新移民的冒险精神,艺术家的艺术灵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雅皮士的前卫时尚等交织出了“硅巷”多姿多彩的产业之路[3]。“硅巷”还有许多跨学科的混合型科技人才,他们可以灵活地在技术、艺术与商业角色之间转换,承担完全不同的责任。在技术、产业去边界的发展环境下,人才已成为企业选址的主导因素,往往哪里有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就会选择到哪里。

3 .2 .3 拥有资本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设备改造后不仅有功电能节电率高,节省了大量的耗电成本,同时大大减少了无功消耗,提升了功率因素;同时提升了作业效率,节省了作业台班成本;并且有效提升了设备的安全系数,有利于供电系统性能及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善。下一步工作将继续跟踪观察开放式炼胶机电力拖动系统改造后的运行情况及改善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制动功能。

纽约位于大西洋沿岸哈德逊河口,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独立战争后,随着公路、伊利运河和伊利铁路、纽约中央——哈德逊铁路的建设,纽约逐步成为美国东北部最重要的口岸。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重心北移以及移民人数的激增进一步巩固了纽约的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后,美国远离战争,政治宽容,纽约因此又吸引了一大批欧洲知识分子和高素质移民。[3]纽约一直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较高的移民比例更是增加了其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纽约的经济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在纽约高度开放和宽容的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正是“硅巷”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3 .2 .4 完善教育系统

2.1.1 生育期 由表1看出,播期因素中,P1、P2处理的返青期、抽穗期、成熟期无差异,P3、P4、P5较P2处理返青期推迟1 d、抽穗期推迟1~4 d、成熟期推迟3~5 d,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密度因素中,D1、D2与D3处理的返青期无差异,D1抽穗期、成熟期较D3处理提前1 d,D4、D5较D3处理返青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推迟1 d。说明,种植密度和播种时期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比较明显。

3 .2 .5 丰富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沟通作用在“硅巷”模式的发展中不可忽视,比如纽约新媒体协会(NYNMA),这些公共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求职者、供应商、金融家、高校、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他们举办的各类论坛也成为“硅巷”各种合作关系的社会空间。同时,纽约的科技大会以及上百家科技产业组织涵盖各行各业,他们建立起了行业互助系统,形成良好的科技圈生态环境,也能够给初创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5]

3 .2 .6 多元化文化

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能留住国际化人才,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弥补较高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劣势,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创造企业集聚的额外收益,包括高密度的新创公司也让创业者更容易在餐厅等公共半公共空间里寻找到潜在合作伙伴、技术人才等[10]。同时,纽约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媒体之都、时尚之都,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新兴园区难以企及的,生活在一个不是一天到晚谈论技术的城市总是更让人愉悦的[11]

3 .3 政府多方位政策协助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第一批崛起的是纯粹的IT公司,紧接着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其它产业的重塑。“硅巷”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硅巷”的科技人才喜欢把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技术对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改革并建立细分市场。

二是积极支持水利建设项目融资方式的创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融资渠道既比较单一,又比较传统,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予以支持。银监会要求银行通过将有资质的水利建设方作为贷款主体,积极支持发展BOT、TOT、BT等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支持水利建设。同时,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作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承贷主体。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政策安排。

表1 纽约市市政当局推出的相关政策

注:相关政策由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及互联网资料整理而得。

科技潮流的驱使,让“硅巷”具备了打造美国“新科技之都”的偶然,而纽约政府的有效引导,为纽约转身为“新科技之都”提供了必然。

4 南京建设 “硅巷 ”的建议

3 .2 .2 汇聚大量人才

本文所研究的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法基于电磁耦合原理,采用集总电路模型,原理图如图1所示,包含必不可少的两部分: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其中图1(a)所示为读取天线结构示意图,图1(b)为LC谐振器示意图。信号源U1为单音频率的激励信号,f为源端正弦交变激励信号源的频率输出,读取天线端电压为U0,电流为I2,读取天线端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2,LC谐振器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1,电容值为C1,L1和C1组成一个串联的谐振回路。读取单元端采用单音频率的激励,当读取天线靠近LC谐振器时,LC谐振器将会产生谐振。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互感系数用M表示,耦合因数用k表示,且0≤k≤1,其中:天线的谐振频率为:

一是规划发展区域。结合科创资源、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等,南京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较为具备发展硅巷的基础条件,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强大的科研力量、齐全的金融支持、丰富的文化生活、诱人的基础教育资源等。比如,南京地铁新街口站是亚洲最大的地铁站,它连通着包括德基、新百、大洋等多个商业中心,在这个人流量巨大的枢纽地带,创客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商业需求,进而让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是利用现有空间。随着老城区企业生产基地转移、高校教学基地转移,原有的厂房、教学楼、研发楼等被闲置。老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没有足够的空间铺陈开来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但可以盘活闲置的楼宇、土地等资源[17],通过改造释放空间,嵌入式在老城区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科技集聚区。可以通过建设开放型校区和院、所,促进老校区及科研院所资源充分利用,在校区和城区之间形成一个空间交错、功能交织的亦校亦城地带[18],发挥知识溢出效应,突出园区、校区、街区、社区“四区联动”,提升点状闲散载体创新能级。

[7]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 2014(01):246-258.

三是发挥先发优势。政府在引导硅巷模式上具有重要作用,除却常规的、可复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区域的先发优势。鼓楼区的教育资源、玄武区的文化资源、秦淮区的商业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吸引创新创业的独特优势,政府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引导各类资源集聚。建议可在包括玄武湖公园、绣球公园、东水关公园等大小公园内设立开放式简单商务休闲区,增加创客之间交流的机会,降低创业成本。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南京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六朝古都的底蕴足够吸引和留下一部分人才,但若更多吸引留住人才,更需要提高在宁人才的生活质量,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老城区功能性建设,完善交通路网、公共服务配套,将商业、办公、居住有机结合,提高在宁人才的生活质量;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嵌入创新文化,增强在宁人才的归属感;发展旅游城市,加强宣传,打造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名片,增强南京的吸引力。只有让人才留下来才能让南京老城区的“硅巷”真正发展起来。

五是发展科技金融。比起上海市,南京市的金融业或许不算发达,但鼓楼区、秦淮区都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中心,白下区更是南京CBD最开始崛起的地方。市区政府应起到领头作用,设立创投公司或创投母基金,同时鼓励银行、证券公司、风投公司等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参与创业基金建设,增加创业企业资金来源。推动创投机构与科技银行、科技担保、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租联动等新型创业投资模式,为“硅巷”科技创业提供多样、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六是促进良性互动。有效的互动,有助于构建合适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把研究机构、创业者、现有企业、投资者等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产生协同效应[19]。从纽约经验来看,资源之间、产业之间、人才之间的互动是形成硅巷有机运营体系的基础,而这才是硅巷不断发展和成功的根本。政府在搭沟通平台的同时,更需要塑造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 林奇,张壬癸.借鉴美国“硅巷”模式打造深圳东部高新区[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350-351.

[2] 李文增.美国硅巷科技发展对构建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示[J].城市,2015(3):43-46.

[3] 孙彦妮.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纽约市硅巷的发展[D].厦门:厦门大学,2012.

[4] 汪礼俊.当“世界之都”遇上数字内容产业[J].上海信息化,2008(2):78-80.

[5] 赵程程,秦佳文.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2):33-43.

[6] 杜德斌,杨凡.纽约城市创新网络的架构及启示[R]. 2015:1-7.

[7] 朱学彦,张晅昱.硅滩:正在崛起的全球科技创业中心[N].文汇报,2018-01-14.

[8] 周楠.借鉴硅巷模式,打造创新与风投中心[N].解放日报,2015-06-19.

[9] 周楠,龙钢.140年淞沪铁路江湾旧址变身创客走廊[N].上观新闻,2016-12-01.

[10] 张成.“硅巷”:美国新科技首都[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4(2):51.

[11] 缪其浩,周玉琴.纽约“硅巷”——水泥森林中的高技术园区[J].世界科学,2000(8):24-26.

[12] 林兰,曾刚.纽约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3):44-50.

[13] 林广.纽约何以成为创业者乐园[J].党政干部参考,2015(7):49-49.

[14] 邓智团.创新型企业集聚新趋势与中心城区复兴新路径——以纽约硅巷复兴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51-56.

[15] 张净.城市更新之科技回归都市 从硅谷到硅巷再到硅滩[EB/OL].(2017-12-14).http://www.sohu.com/a/270379756_167948.

[16] 张璐.12项重点任务推动南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南京日报,2015-04-10(A02).

[17] 陕西青年网.众创新姿态 把硅巷“搬”到西安[EB/OL].(2018-03-22). https://www.sohu.com/a/226146761_360086.

[18] 邓智团,屠启宇,李健.从大学集聚区到中央智力区的升华[J].华东科技,2012(9):69-71.

[19] 国宏高端智库.“双创”究竟应该怎么看——对“双创”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EB/OL].(2017-11-26).http://www.sohu.com/a/206764806_692693.

Suggestions of Silicon Lane in Nanjing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from Silicon Alley

JIANG Qin, LU Hong-shu

(Torch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Nanjing,Nanjing 210018,China)

Abstract : Innov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driving force of urban development.Nanjing is rich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The resources in old towns need to be further utilized.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xperience of “Silicon Alley” in New York,and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Silicon Alley;factor;analysis;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807(2019)02-0041-05

收稿日期 :2018-11-30

作者简介 :姜琴(1979—),女,江苏姜堰人,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研究员,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陆红姝(1994—),女,江苏宝应人,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实习研究员,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标签:;  ;  ;  ;  ;  

从纽约硅巷经验谈南京硅巷建设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