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论文_谢元琴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论文_谢元琴

摘要: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专项质量改进在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10月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47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选择2018年1-6月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纳入观察组,进行胃食管反流病专项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项质量改进工作可有助于提高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发的食管症状。临床症状存在反酸、食物反流,易引发食管糜烂、出血以及狭窄等情况。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约占专科门诊的5%~20%,仅次于消化不良。近年来,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饮食习惯变化,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逐年上升。胃食管反流病危害极大,与咽喉炎、食管炎、食道癌等疾病关系密切,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引起窒息、肺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诱发哮喘急性发作。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机制较复杂,复发率高,为进一步提升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的质量,我院尝试于2019年1月在消化内科进行胃食管反流病专项质量改进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10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47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70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2.5±7.4)岁;平均病程(4.1±2.2)个月;吸烟37例,饮酒10例;初治52例,复治95例。预调查,在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调查,调取病历,分析疗效。选择2018年1-6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43.4±8.1)岁;平均病程(4.4±1.8)个月;吸烟35例,饮酒12例;初治58例,复治92例。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主症,原发性胃食管反流病,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3)获得随访,进行疗效评价;(4)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未能进行疗效评价;(2)合并其他重大疾病;(3)近期有住院史、重大危重症疾病发作史;(4)误漏诊。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吸烟以及饮酒情况、初治以及复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消化内科门诊治疗,进行C13呼吸检测,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对象,进行Hp根除治疗。对于单纯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等,空腹口服,2次/d,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到5mg/次,持续用药3个月。同时医嘱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酒。

1.2.2观察组

分析导致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在消化内科进行胃食管反流病专项质量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选择,除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外,还联合其他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药物、加强动力药物,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对症治疗;(2)治疗疗程;规范治疗2个月;在使用抑酸药物基础上,需要联合保护胃黏膜药物、胃动力药物;达疗程后,根据症状按需治疗;(3)睡高枕,以预防胃酸突破;(4)随访管理,治疗后,每隔4周电话随访1次,督促规范用药;(5)避免滥用中药等其他药物[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6个月后,两组患者反流症状指数评分表(RSI)、反流体征评估量表(RFS)。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疗效评价

(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95%,体征下降≥95%;(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下降≥75%,体征下降≥75%,无重度症状;(3)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症状积分下降≥30%,体征积分下降≥30%;(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症状积分下降<30%,症状体征<30%,或症状体征加重。愈显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以及WPS表格进行统计学处理,症状指数、体征积分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疗效不佳原因

基于文献、小组讨论、患者随访、访谈,分析导致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部分患者病情较严重,特别是那些出现明显胃动力不足、胃酸分泌异常的患者,病情越严重,患者痊愈的可能性越低。

3.1.2不良生活习惯较多,如吸烟、饮酒,这些都可能导致胃酸以及胃动力功能异常,许多患者特别是中青年人患者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疾病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3.1.3用药不合理,特别是在门诊,用药比较简单,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该药,特别是那些伴有胃动力功能障碍的患者。

3.1.4用药依从性差,药物未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出现错服、漏服、擅自改变剂量等一系列问题[2]。对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抑制夜间胃酸突破非常关键,因此控制好用药的时间、以使药物平台期覆盖夜间,擅自调整用药策略,会导致夜间胃酸突破。

基于以上问题,我院尝试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明显获益,痊愈率可以达到28.0%,愈显率达到81.3%,提示改进活动可以增进疗效。

3.2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分析

食管反流病主要由于受到酸分泌量大、胃酸pH水平低下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等侵袭;也和食管酸清除能力、反流屏障作用以及黏膜抵御功能下降有密切关系[3]。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较高,已成为社区常见病,在改进前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个月后治愈率仅为14.3%,远低于其他文献对照研究报道的痊愈率可以达到30%~50%,这与调查、研究方法、纳入以及排除标准差异有关。本次研究,对照组为回顾性分析,在6个月进行随访,未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治疗的质控不到位,也反映了患者的疗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多因性疾病,生活管理非常关键,医生在诊治该病时,需要特别重视医嘱的管理,寻找、控制危险致病因素[4]。在合理治疗基础上,需要重视效价比。为减轻胃食管反流的危害,可以尝试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降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待提升,需要重视合理用药、规范用药、依从性管理。专项质量改进工作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凌.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03-104.

[2]羊国成.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5):116-118.

[3]刘成吾.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2):203+205.

[4]高萍.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7):78-79.

论文作者:谢元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论文_谢元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