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_逻辑学论文

非正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_逻辑学论文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3)10-0037-04

非形式逻辑致力于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非形式化推理和论证的方法、规则和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非形式逻辑只有短短不到30年的历史,但业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并对修辞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回顾非形式逻辑兴起的历史背景,介绍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剖析其在整个哲学学科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展望非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

符号逻辑的诞生对20世纪整个西方哲学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对当代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形式逻辑,包括古典的范畴逻辑和现代符号逻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之间的距离相当疏远。首先,形式逻辑所赖以展开的符号系统或其他形式化系统固然可以具备强大的表达能力,但这类人工语言在丰富性、灵活性及实用性等方面远远无法逼近自然语言。其次,形式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即在前提为真的条件下能够确保结论亦为真的推理模式,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逻辑推理可能发生的条件及适用性十分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关心论证和推理是否在逻辑上严格有效,而只是关心在直观上是否合理,即前提能否对结论提供足够的支持。所以,形式逻辑既不足以准确地刻画、涵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的推理和论证模式,也难以对普通人提高与改善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提供直接的帮助。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在《论证之用》一书中对逻辑学研究的数学化、抽象化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运用着各种推理和论证,并懂得如何评价一个论证是否合理、有力、无可辩驳。而千百年来,逻辑学家却对此熟视无睹,逻辑学的发展方向是日趋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普通人,力求成为一种自主自足的研究领域,像一些纯数学分支一样免于任何直接的现实考量。图尔敏主张逻辑学应该摒弃以几何学为摹本的路线,而应该像法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司法程序一样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与论证实践。逻辑学研究的核心是对论证的合理评估,在图尔敏看来,一个论证不只是前提、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形式化模式,而应该更为广义地理解为各种主张、断言、数据、理由、反例和确证等等之间灵活、丰富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论证之用》一书虽然没有能够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对主流哲学传统和逻辑学研究产生足够的震撼作用,却为修辞学、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阵新风,并为日后非形式逻辑的兴起清除了观念上的障碍。

澳大利亚哲学家哈姆林(Charles I.Hamblin)于1970年出版的《谬误》一书则为非形式逻辑的兴起更直接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推动。在人们的思想和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即形形色色的逻辑谬误,而逻辑学家却对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误推理和论证缺少应有的兴趣和重视。哈姆林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考察了历史上的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洛克关于谬误的见解,并得出结论认为,我们在理论上缺乏对各种谬误的适当的理解和分类。他还考察了在此之前出版的大量逻辑学教科书,发现通常在一本典型的教科书里,关于各种逻辑谬误的分析与说明只占短短的一章或干脆放在附录里。哈姆林对于逻辑谬误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起有许多讨论逻辑谬误的哲学文献问世。

20世纪7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一批新型的逻辑教科书,其视野不再局限于传统逻辑学课本,比如科比(Irving Copi)的《逻辑学导引》(1953年)所侧重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以及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而强调逻辑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并面向现实生活。这些课本所选用的示例、习题,更多的是从真实生活的各类文本(如报刊、电视、书籍和其他公共媒体)中挑选出来的,而不是作者所刻意发明的一些简单化的、无语义歧义的、结构良好的人工案例。霍华德·卡亨(Howard Kahane)的《逻辑学与当代修辞学》无疑是新一代逻辑学教科书中的佼佼者。此书出版于1971年,副标题是“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至2001年已出到了第九版。

1978年6月26~28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非形式逻辑研讨会”标志着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正式诞生。会议的组织者拉尔夫·约翰逊(Ralph H.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 Blair)随后即着手编辑《非形式逻辑通迅》(Informal Logic Newletter),六年后正式定刊为《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这是目前非形式逻辑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的主要园地之一。

二 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内容

很难给非形式逻辑下一个简明的定义,正如逻辑学家们难以对什么是逻辑的本质给出一个没有争议的描述一样。下面列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非形式逻辑学家的一些共同立场(参见Johnson & Blair 1987,2000;Govier 1987;Walton 1989):①关注运用于现实公共生活的、真实的、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这些论证往往具有天然的含混性、歧义性和不完备性。②将论证看作是一种辩证过程、交互式文本,而不是命题语句之间静态的形式化关系。③对是否仅靠演绎逻辑和标准的归纳逻辑就能充分地刻画所有的(甚至于主要的)合乎逻辑的论证模式持严厉的怀疑态度。④一方面,认为评估与分析论证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而这些规范和标准是逻辑性的,而不完全是修辞性的;另一方面,认为演绎有效性、归纳强度等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不足以刻画论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⑤力求发展一种超越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更加全面、完整的关于推理的理论。⑥认为对各种非形式化谬误的研究应该是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关于论证本质的基本理论应该能够对理解各种非形式化的谬误提供合理的框架。⑦不满于形式逻辑作为讲授分析、评估和建构论证的主要载体,认为逻辑学训练应该有助于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更显著、更直接的影响。⑧认为从非形式化方面对逻辑推理与论证进行理论探讨,对哲学的其他分支,如认识论、伦理学以及语言哲学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的论证。论证是人们用于交流、传播、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是用以说服并影响他人观点和立场的有力工具,是进行理性探讨深化认识的主要形式。好的论证有说服力,让人无可辩驳,而糟糕的论证则苍白无力。有的论证貌似合理,有很大的迷惑性,实则经不起推敲,在逻辑上站不住脚。非形式逻辑致力于发现、分析和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与分析论证的标准、程序和模式,它并不先天地排斥形式化方法,但鉴于形式化方法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应用极为有限,非形式逻辑与传统逻辑学研究的形式化取向自然是大异其趣。另一方面,非形式逻辑又不等于修辞学。好的修辞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是好的论证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一个好的论证不能仅靠华美的词藻和磅礴的句式取胜。非形式逻辑学家认为,一个真正有力的论证离不开理性的力量,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不能在逻辑上为结论提供合理的支持,纵有再好的修辞也最终经不起理性的检验。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使用论证,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鉴别论证的能力,但人们也容易采用一些貌似合理实则荒谬的论证结构,并为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证所迷惑。非形式逻辑的一个重大研究领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犯下的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Woods & Walton 1982,1989;Walton 1987,1995;Hansen & Pinto 1995),其中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人身攻击、以势压人、以众压人、循环论证、不适当地诉诸权威、不适当地诉诸情感、窃取论题、得寸进尺(slippery slope)等等。非形式逻辑学家研究这些谬误发生的条件与场合,分析其迷惑性的本质,并力图对各式各样的谬误作出合理的分类与概括。

非形式逻辑既是一门经验性、描述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关于规范性的学问,因为它还启示人们“应该”怎样合理地进行思维、交流、传播和辩论。由于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实用性,非形式逻辑在当今的初等逻辑学与哲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几乎每一所大学,以及在澳洲、英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都有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逻辑学入门或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这往往是进修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或法律类课程的必修课,而非形式逻辑通常是这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非形式逻辑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估与建构论证的技能,引导学生实际识别形形色色的逻辑谬误与诡辩,并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进行理性交流与探讨的习惯。

三 非形式逻辑研究的现状

创刊于1986年的《论证》(Argumentation)是非形式逻辑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另一个主要园地。经常发表非形式逻辑与论证研究学术论文的刊物还包括《哲学与修辞》(Philosophy and Rhetoric)和《论证与辩护》(Argumentation and Advocacy,该杂志是美国辩论学会(The American Forensic Association)会刊。高水平的非形式逻辑的研究论文有时也出现在一些顶级主流哲学刊物上,包括《哲学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y)、《综合》(Synthese)与《美国哲学季刊》(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约翰逊与布莱尔的一系列综述性文章对各个时期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概况及热点问题作了很好的评述(Johnson & Blair 1980,1985,1987,1994,2000)。当前非形式逻辑研究的热点除了集中在论证理论与谬误理论这两大核心领域内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还体现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的趋势,其中包括修辞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等,比如《非形式逻辑》即将出版一期关于非形式逻辑与人工智能的专集。

自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的研究与教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符号逻辑的引进与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国内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对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仍然远离现实生活,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不明显。这种状况正在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与反思,在2003年1月15号召开的北京市逻辑学会第六届会员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以“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对非形式逻辑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在我国开展非形式逻辑的研究与教学的迫切性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机构都有学者开展非形式逻辑的研究与应用。谷振诣的《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一书可以算是国内比较系统地讲授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本专著,在引进、消化和发展非形式逻辑的方向上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标签:;  ;  ;  ;  ;  ;  

非正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