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材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体制论文,机制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63(2006)03-0052-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全面改革,如教育观念的更新,评价机制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完善等,而科学评价机制的确立则是其关键所在,如果旧有的评价机制没有彻底转变,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本文就新课程教材体制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的根本标准。对一所学校来说,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教育质量,而教师的教学质量则是这一标准中的根本。总而言之,一所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教育质量亦高,反之则低。因此开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1.教学质量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影响人才质量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整体水平结构中的一个三维结构,从这个结构中我们看到,教师教学质量是联结学校教育和人才质量的纽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环节,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基础。
2.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虽然人才质量是综合性概念,是多种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但教师的教学质量则是关键性因素。诊断教学、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改善管理等都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一点魂系其他诸方面,决定着诊断教学、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等的内容和方向。
3.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为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各专业教师的教学状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教学质量监督就是形成这种监控机制的有效手段。依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的信息及有关材料,可以使管理部门能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师队伍以及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基本状况和趋向,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调控,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同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发掘人才,特别是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也便于对教师的教学优劣实行奖惩,增加聘任的适合度,不断完善教师聘任制。
4.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教育目标是教育对人才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在我国,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这种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实现这一目标有各方面的工作,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同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教学实践是动态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根据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诊断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摒弃有碍于或与提高教学质量逆向的行为和做法,并采取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经常性课题。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找出弱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工作,往往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理论性,为此,在进行评价过程中既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更要依据各教学单位中的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各因素的权重,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更具实效性。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包括:①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原则;②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原则;③全员参与广泛收取数据原则;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⑤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
应该说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有关教师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就这一事实来说是客观的,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在学生那里得到的现实反映。然而,由于反映主体——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年级等方面有所差异,获得的客观信息难免由于有学生主观因素的参与而对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失真影响,为此,对从不同学生群体中获得的针对不同教师的评价信息,评价分析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技术处理,做到客观的反映与主观的合理调整相结合,提高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情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它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因素,按其纵横联系的特点确立序列目标系统结构,使指标系统逐层分析到可以用多个标准定量表示为止,使系统由抽象到具体,由人为到量化。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要素,从实践情况来看,一般由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构成。
三、学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源
众所周知,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等三因素,诸因素中存在着如下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媒介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媒介的矛盾。其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为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其他两对矛盾是围绕教师与学生这一主要矛盾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解决了,其他两对矛盾则迎刃而解。就教师与学生这一矛盾来说,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次要方面。因此,矛盾的解决主要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就矛盾的次要方面学生来说,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教师授业思想态度水平、方法和效果等都必然在学生那里得到反映,并留下印迹,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达到的程度是有发言权的。从大量实践的统计材料看,学生评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而从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结果的体现者——学生中获得有关教师教学情况的信息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来源之一,其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信息源。
当然,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的社会个体,由于其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限制,从学生方面获得的信息可信度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要全方位的评价教师,就其反馈途径来说除了通过受教育者学生这一主要途径外,还应有其他途径的反馈。如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与教师之间评价,专门的评价团体评价,管理者评价等也是获取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信息源,尽管如此,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作为主要评价信息源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解决学生评价的内容,即评价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评价教学态度和效果,这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授业的态度和效果,二是育人的态度和效果,这些是学生能够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另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也不能忽视,应注意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启发性方面获取信息,而不能简单的要学生评判教师,如知识的正确与否、概念准确与否、方法是否恰当等等,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很难准确加以评判的东西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构成部分是不恰当的。在确定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时,要以学生现有的能够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据,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可靠性,而且有利于师德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主管部门及有关负责人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操作,除了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具体工作,其中对参评者、被评者进行评价目的教育,解除疑惑、顾虑和私心等干扰,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变评价中的压力为动力,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四、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尽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既科学又合理,如果在具体评价操作过程中有失偏颇,那么,亦将一样会导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失效。为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评价问卷;其次,合理的确定评价时间;第三合理的组织人员参与评价;第四,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
对教师进行评价后,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初始时期,应以适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在新的学期(学年)的教学中,针对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改进或提高。当然,对教师进行信息反馈应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重在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指出应具体,并提出改进的思路与目标。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只有让教学评价回归原位,发挥其全面功能,对各种教学评价区别对待,教学评价和课程改革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也才会出现真正的教学评价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局面。